看到色泽通透莹润的串珠,杨氏的情绪瞬间被冲淡。
“这是什么玉做的,怪好看的。”
“蓝田玉。”明珠把荷包打开,露出里面的玉转珠,“御赐里有一块蓝田玉,我便命匠人给大家做了一颗转运珠。”
转运珠小巧精致,上面还刻着名字。
“转运珠是御赐之物,是不能转赠出去的,要是有人问起,便是说陛下赐的。”
说着,又给每人发了一荷包的凝珠,“奶奶,娘亲,家里的鲜花饼,咸鸡蛋和皮蛋,就靠你们了。”
“放心,娘会盯着的。”江氏道,“京城贵人多,你注意安全,别让自己吃亏。”
“我是陛下亲封的乡君,娘亲放心好了,不会有人轻易招惹我的。”
“别人不敢轻易招惹,可京中还有郡主和公主呢,要是她们不讲道理,以身份压人,最后吃亏的还是你啊。”
江氏摸了摸明珠的头,“娘不求别的,你能够平安回来就好。”
“娘亲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沈镜之是男子,在人前的情绪还是稍微收敛的,他无声的拍了拍明珠的肩,无声胜有声。
三兄弟则是把自己的私房钱拿出来,“听说,京城好吃好玩的特别多,这些银子你拿去买些小玩意吧。”
沈长佑把一袋鼓鼓的荷包递了过来。
“谢谢哥哥们。”明珠笑着接过,“遇到好东西,我也会给你们带的。”
说着,将视线落在沈青山身上,“爷爷,你回京时,赠送我们书籍的学子,你这边还有印象吗?”
“有的。”
“麻烦爷爷把名单列出来,到时候,我派人送谢礼过去。”
“你等会。”
沈青山回书房的空挡,明珠把厚厚的信封递给沈镜之,“等我走了,爹爹拿它去找陈先生。”
“好!”沈镜之好奇,但却没问。
这时,沈青山匆忙出来,“有些记得,有些记不太清楚了,上面的名单,都是送比较多的。”
明珠接过名单,目光扫过众人,“还有什么要交代的吗?没有我就启程了。”
乡君的仪仗,早就在门口等候多时了。
明珠坐进马车,挥别沈家众人。
直到马车消失不见,大家才后知后觉的发现,拉扯的马不是马,而是长着犄角的马鹿。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却没人吭声,而是默契的把这事埋在心里。
明珠第一次使用乡君规制的车驾,还别说,比普通的马车舒服多了,而且也没那么震。
抵达驿站的时候,魏公公的队伍也是整装待发。
“小乡君来啦!”魏公公甩着佛尘,拱手道。
明珠掀开车帘,“公公用过早饭了吗?”
“还没呢,起的太早了,没什么胃口,打算到青瓶县再用一些。”魏公公看向明珠,“小乡君可是用过了?”
“我带了早膳,想同魏公公一起用的,既然魏公公打算到青瓶县再用,那我们到县里了再一起吃点吧。”
“那咱家便先谢过小乡君了。”
即将启程的时候,洪三来了,“见过小乡君,见过魏公公!”
明珠看到洪三,诧异了一下,“洪大人怎么来了?”
“小乡君一看便知。”洪三递出一张纸条。
明珠翻开一看,才知道
“洪三参见羲和乡君,乡君金安!”
洪三双膝下跪,郑重的行了跪拜大礼,他身后的六名灰衣卫动作整齐划一的下跪,浑厚有力的声音响彻整个驿站门口。
“诸位请起。”明珠神色端肃,“此去京城,路途遥远,这一路便辛苦诸位了。”
“护卫乡君平安,乃卑职等人职责。”洪三抱拳之后,带着灰衣卫入队。
魏公公目光一闪,抬脚上了马车。
“乡君车驾,回避三丈!”
乡君仪仗先行,魏公公的紧随其后,整个队伍,浩浩荡荡的往青瓶县而去。
仪仗抵达青瓶县的时候,已是艳阳高照。
入城之后,明珠的马车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大家纷纷驻足,对华丽的马车和长着犄角的紫薇神鹿品头论足。
“这是什么人的马车呀,好好看。”有姑娘指着车顶,“那个应该就是传说中的珍珠了吧,好大个,都快有鸡蛋大小了都!”
“车上那面小旗,是不是写着羲和两个字?”
“对,这是羲和乡君的仪仗。”有个小伙突然激动道,“小乡君来我们青瓶县了。”
他这一喊,大家都知道这是羲和乡君的车驾。
原本正在忙碌的人们,纷纷出来观看。
没一会儿,街道两侧,站了好多人,一个个好奇的盯着马车看。
“咦,那是马还鹿呢?”有人语气惊奇道。
“应该是鹿,鹿才有犄角,马可没有。”
“可它长得又很像马啊!”
“要我说,它既不是鹿也不是马,它是灵兽!”
明珠坐在马车里,听到街边百姓们的议论,不禁微微一笑。
“乡君,咱们县的百姓很淳朴呢!”路女官笑着说道。
“普通老百姓,大多还是很淳朴的。”明珠看着路女官,“我这只灵兽,在京中行走,应该没问题吧?”
路女官语气肯定,“小乡君是陛下亲封的羲和乡君,是有封号有封地有府邸的大庆乡君,便是公主来了,也要给您三分面子。
您的坐骑,便是她们看上了,也只能羡慕嫉妒的份。”
“等会吃完东西,麻烦路女官给我说一说京城有哪些世家。”
“奴婢定会仔细与乡君细说。”
车驾停在万江楼的时候,金掌柜连忙跑出来相迎。
“乡君来啦!”
金掌柜堆着笑容,卑躬屈膝的相迎,那姿态,比往常多了三分恭敬。
“金掌柜动作倒是快。”
金掌柜见明珠的语气和态度,跟以往一样,心里稍微松了一些。
“楼上可还有包房!”
“有的有的,乡君这边请。”
金掌柜做出邀请的动作,却见明珠看向一旁的魏公公时,他恨不得抽自己一巴掌。
那可是陛下跟前第一大太监,居然被他给忽略了。
“见过公公!”金掌柜
第321章 仪仗(2/2)
诚惶诚恐的开口!
魏公公却没半点生气的样子,还笑着说道,“小乡君还未用膳呢,快别多礼了,赶紧命人准备膳食吧,别把小乡君饿坏了。”
“多谢公公提醒,小的这就去准备。”
经过大堂,进入雅间的时候,明珠等人又吸引了一波人的目光。
不过,谁也没有出声,只是那眼里的好奇,怎么都藏不住。
雅间里,酒菜很快上齐。
“魏公公,开动咯。”
明珠饿了,便没有跟魏公公客套,拿起筷子便开始干饭。
“小乡君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多吃些。”魏公公见明珠吃的香,还特意给她夹菜。
“公公,我自己来,夹太多了吃不完浪费。”
魏公公却笑了,“能吃是福,小乡君不妨多吃些,等过了府城,我们便要在外面风餐露宿了。
这肉啊,能多吃一口是一口。”
在别人眼里,传圣旨是一件幸事,只有他们知道,一路跋山涉水,舟车劳顿,风餐露宿,最是辛苦不过。
“魏公公不用担心,我带了很多好吃的,便是在路边安营扎寨,我们也能吃上一口肉。”
魏公公好奇道,“小乡君带了腊肉了?”
能储存的肉,要么是腊肉,要么是肉蒲。
“不是。”明珠摇摇头,把嘴里的菜吞咽下去后说道,“我带的是家里自制的辣骨,很下饭的。”
辣骨?
魏公公不知道是什么,但从名字中却能猜想到,此物一定是辣的。
“那咱家这一路,便有劳乡君照顾了。”
“好说好说。”
吃饱喝足后,魏公公拿出一张简易舆图,“小乡君,这是我们入京必经的城池。”
明珠看了一眼。
从津西到京城,需要经过三十多个城池,也需要翻越很多山。
“魏公公,如果是走水路,要怎么走呢?”
“凌江府一带,去京城只能骑马,因为楚城到津水府的水路,已经有许多年不通了。”
魏公公说,“现在夏季,雨水多发,江河时有大水冲来,走水路并不安全。
虽然,骑马也会遇上大雨,山体滑坡,但可控性比在水上高。”
“日夜兼程,半个月能到吗?”
魏公公失笑,“小乡君,津西距离京城万里之遥,半个月怕是到不了。”
此次传旨,他带着众人,日夜兼程,途中不知换了多少马,都要二十天。
“白鹿脚程比马儿快,等会魏公公跟我同乘吧,我们争取天黑之前赶到梨远县。”
魏公公吃惊,“白鹿如此彪悍?”
要知道,青瓶到凌江府,坐马车也需要差不多一天的时间啊。
凌江府到梨远县,至少需要半天。
如今,青瓶县到梨远,一天就可以,足足缩短了半天。
“公公一试便知。”
明珠和魏公公离开咱万江楼的时候,金掌柜送了两份雪花酥和两只煮好的白斩鸡,让他们带着路上吃。
出发前,明珠也让路女官备了盐水和馒头,还有卢竹花茶,以防不时之需。
众人看着浩荡的队伍,渐行渐远,直到看不见才开始八卦起来。
“小乡君这是要进京?”
“应该是,听说接了圣旨,是要进宫谢恩的,沈家接了两次圣旨,应该是要进京谢恩的。”
“真是羡慕啊,不像咱们,一辈子都窝在这山旮旯里,没见过大城市的繁华。”
“听说去京城可远了,要走上两个月呢,不识方向走错路的,估摸得半年才到。”
“小乡君坐的是好车,估摸十天半个月就能到了,我看那白鹿,不是寻常的白鹿。”
对于吃瓜群众的八卦,明珠是听不到了,此刻,她正与魏公公下棋,路女官在一旁伺候茶水,红英和碧青则是在外面驾车。
魏公公执黑子,“小乡君曾与少主下过棋?”
“嗯。”明珠落下白子,“少主还输了我一片金叶子。”
“少主的棋艺,师从镜渊子,小乡君能赢少主一片金叶子,可见也是个厉害的。”
魏公公落下黑子,“咱家很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高人才能带出,小乡君这般厉害的学生。
“家师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道人。”
“名师出高徒,小乡君怕不对这几个字有什么误解吧。”
明珠扬了扬眉,“就不能是我天资卓绝?”
“哈哈,小乡君倒是一点都不谦虚。”魏公公大笑道。
“过度谦虚,则是自卑的表现。”
明珠吃着雪花酥,也不下棋了,“公公,京城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啊?”
“京城好玩的地方可多了,比如明月潭,翠屏山,苍月湖,鸳鸯湾这些,都是景色绝好之地,小乡君入京了,可要去这些地方走走看看。”
“除了看山看水,那街上的呢,有什么美食!”明珠又问。
“京城的青花鱼是一绝,御雪团儿也非常受欢迎,还有糖耳朵,凉糕,彩色糖人这些。”
“京城周边的山跟青瓶一样么?”
“自然不一样,京城寸土寸金,周边的山头不是世家的便是哪位大臣的,空闲的几乎很少。”
毕竟,京城居,大不易。
“那少主用来种万牲草的庄子大不大?”
“估摸五六百亩吧。”
“那可惜了。”
“可惜什么?”魏公公一脸不解。
明珠说,“当初吴大人去津西运送草苗的时候,才拉了五十车,大概能种二十多三十亩这样。”
魏公公似乎懂了,笑道,“乡君放心,庄上除了养猪养鸡,还养了不少马驹呢,特别是猪仔,膘肥的很,陛下还打算寻个好日子,举办杀猪宴,君臣同乐呢。”
明珠听言,突然笑了起来。
皇家的庄子用来养猪养鸡,也不知道皇帝当时是什么表情。
“小乡君笑什么?”
“没什么!”
魏公公露出一副‘我信你个鬼的表情’。
明珠补充道,“我在想,许久未见少主,也不知道他变了没变。”
“少主长高了许多,人也沉稳了不少,至于其他的,小乡君见了自然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