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珣没留意到胡家把水泥卖到哪里,因为这些水泥用途不显眼。
没用来修路之类。
“前两年苏州新修城墙,原本计划用糯米砂浆。众所周知苏州有钱,又有地方乡绅捐资,但修城墙一里要五万斤糯米……”
狗大户们有些吃不消,为修城墙的事私下议论:
苏州这种江南腹地有必要费劲修城墙吗?知府大人为追求政绩劳民伤财?
吵得官府扛不住的时候,有人建议要不要试试水泥。
不管怎么说,至少水泥不能吃。
“苏州府试用之后觉得好,改用水泥修城墙,其他地方修城墙也跟着用。再有就是卖给达官贵人修墓地。用水泥修的墓地,能历经风雨不朽。”徐枚与有荣焉。
晏珣:“……好吧。”
原来是用到这种地方。 𝙢.𝙫𝙤𝙙𝓣𝓦.𝓛𝓐
修城墙还好,修墓地的话,总觉得有一些时空凌乱。后世考古到某某墓地,竟然是用水泥修的!
有官府修城墙的例子,用来修堤坝顺理成章。
晏珣写一封给老爹,建议官办水泥厂,生产水泥修堤坝。
他这么关注修堤坝,是因为黄河决堤的问题,困扰着元明清三代。
工部尚书是朱衡,老爹也身在工部,搞不好还要去修河。
修不好还要背锅。
最重要的是,希望减少水患,让洪泛区的百姓过上安心日子。
徐枚挠了挠头:“这样一来,水泥的方子也会被公开,胡家就不能做垄断买卖。大哥哥的分红怎么办?”
“你还挺有生意头脑的。”晏珣笑道,“我不靠水泥挣钱,而且生产水泥需要石灰岩,还要有石膏、粘土,为方便运输,最好在江河边建厂。总而言之,不是随便哪家就能做的。”
徽州胡家,有胡宗宪这样的后台,才能把水泥厂搞起来。
“还是有几家能做的,比如无锡华氏、余姚谢氏之类。他们都做海贸,
本章节部分内容加载错误,请正常浏览,重新载入或刷新当前网页
第446章 一个个登上舞台(2/2)
二是九、十月,通常也有东北风,倭寇也会登陆沿海,被称为防寇小汛时期。
嘉靖年间,每到汛期,沿海风声鹤唳。
如《赵恭襄文集》说“浙海二千余里,何处不可登。三、四两月,何日不可到。”
想到这里,晏珣又暗暗骂骂咧咧:该死的倭寇,真把大明当自家后花园,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讨债的时候到了!
商队这次回来就会休整到明年,宁波的双屿港、舟山沥港等传统大港口泊满海船。
海关市舶司的官吏忙碌地核验船上的货物,和官准牙行一起定货税。
晏珣一回来赶紧投入工作,收好今年最后一波税。
谁懂啊!
一车车、一船船的税银送往太仓银库,全都不姓晏,能看不能吃,多少有些心酸。
但是想到这些钱都是用来振兴大明的,晏珣又精神百倍。 𝙢.🅅𝙤𝔻𝙩𝙬.𝕃𝔸
小钧钧!看看,这是老师为你攒下的金山银山,你别给我败家啊!你可别沦落到让皇家印书局印小黄书挣钱啊!
做海贸的人家也齐聚宁波,收海船上的货,各家有各家的门路。
硫磺、硝石、铜矿石这些压舱的军需物资,历来是默认官府优先收购的。
商家们收的是银器、石斛、珍珠、珊瑚和工艺品等。
特别说一下,鱼翅、海参和鲍鱼是倭国外汇创收最多的三样海产品,被称为“俵物三品”。
这三项海产,大明权贵人家也很喜欢。以前走私的时候,这几样就是富商指定贸易品。
黎大和王二等人也回来了,晏珣还没来得及跟他们细谈,就收到一堆的拜帖。
晏小五拿出其中一份精致的拜帖说:“这是余姚谢氏的拜帖,他们应该是想预订明年的船引。”
本章节部分内容加载错误,请正常浏览,重新载入或刷新当前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