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让魏帝赵元启亲赐告身,唯有三鼎甲有此殊荣,诸如二甲、三甲的新科进士,就没有这等殊荣。
三鼎甲蕴藏的含义,不管是在大魏科举中,亦或是在大魏仕途中,都代表着非同凡响的地位。
经过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的层层选拔,从数不清的读书人中,过五关斩六将,一路披荆斩棘,能在殿试这一终考下,荣得状元、榜眼、探花者,那绝对是最强的。
恰恰是三鼎甲的来之不易,这也使得能得此功名者,享受的政治待遇是不同的,只要在官场上不出差错,那都是能位极人臣的。
当然凡是也有例外。
能够荣得状元、榜眼、探花者,仅代表在读书这一层面,你取得的成就超出很多人,然而迈进大魏仕途后,那就是全新的战场了。
在大魏过往的岁月中,不是没有状元、榜眼、探花在官场黯然离场的事情,毕竟做官和读书不一样。
“陛下,己卯恩科顺利进行,国朝文脉之盛,无不彰显陛下之英明神武。”
内阁次辅王太岳走上前,向魏帝赵元启作揖行礼,“状元郎陆风、榜眼郎杨凌、探花郎萧景云,皆乃我大魏之年轻才俊,倘若再以常制恩科授官,以翰林院修撰、编修之职落定,不能彰显陛下之皇恩浩荡,臣斗胆谏言,应按新职落定。”
来了。
萧景云站在御前,听到身后王太岳所讲,心里暗暗感慨,从去年明确特召恩科,就代表着此届恩科落下帷幕之际,必然会有着不寻常的用意。
说起来,内阁次辅王太岳,是恩科会试的主考官,是恩科殿试的读卷官,对己卯恩科进士而言,那就是他们的座师。
今后己卯恩科的进士,不管是在京城为官,亦或是在地方为官,见到王太岳都要尊称一声座师。
官场是有讲究的。
谁都不能破坏规矩。
内阁次辅王太岳所说的翰林院修撰是从六品,编修是正七品,在大魏的仕途之中,单论品阶的话,这已经算是不低的存在。
然而翰林院这个地
“陛下,臣以为次辅所言甚善。”
翰林院侍读学士陈泰紧随其后道“恩科在我大魏本就罕见,倘若以常制进行授官,并不能彰显陛下爱才之心,如此必然会被天下诟病,臣斗胆谏言,状元郎以正六品职授,榜眼郎、探花郎以从六品职授,当让天下信服!”
王太岳、陈泰先后表态,这引起不少朝臣的关注,谁都知道魏帝特召恩科,必然是带着目的性的。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其他几名钦定读卷官,此刻都纷纷上前作揖附议,能在大魏庙堂为官者,没有一个是简单的角色。
或许在过去点评考卷时,存在着一些分歧和争议,然而现在这等时候,谁敢顶撞天子,惹怒天子,那就等着罢官免职吧。
魏帝赵元启稳坐在龙椅上,环视眼前进谏和附议的诸臣,那深邃的眼眸,看向不远处聚集的朝臣,嘴角露出一抹淡淡的笑意。
仅以正六品、从六品进行职授,未免有些太小家子气了。
倘若真是这样的话,那特召恩科的意义何在?
魏帝赵元启用人,向来是不拘泥于小节。
倘若他真的遵循祖制,那么王太岳赋闲这么久,就不会被超擢为内阁次辅,要知道此事在朝堂可是引起不小的轰动。
“诸卿之谏,皆是善谏。”
魏帝赵元启神情看不出喜悲,语气淡然道“朕决意授陆风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兼任翰林院侍读;授杨凌通政司右参议,兼任翰林院修撰;授萧景云御史台京畿监察御史,兼任翰林院修撰;如若在职表现优异,则再行擢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https://www.vodtw.la/book/11143/ 第一百九十四章 超擢!简在帝心(2/2)
“!!!”
听到此言的不少朝臣,无不感到心惊,天子做的这一决断,未免太惊世骇俗了。
左春坊左庶子正五品,翰林院侍读正六品。
通政司右参议从五品,翰林院修撰从六品。
京畿监察御史从五品,翰林院修撰从六品。
原本依着陈泰之意,是让己卯恩科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原有品阶上晋升一级,这也算能皆大欢喜了。
然而魏帝赵元启,竟然直接超擢数级,关键是授予的职官,不管是哪一个,都是代表着特殊含义的。
在魏帝赵元启的示意下,内廷总管太监梁栋走上前,宣读这一诏命,这让其他在场的朝臣听到,无不感到震惊和难以置信。
一个詹事府,一个通政司,一个御史台,关键还都兼任翰林院之职,这实在是太简在帝心了。
要知道在京为官,别说是超擢数级,就算是晋升一级,那都是很难的,你没有拿得出手的功绩,没有浑厚的人脉,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对那些低品阶的在京官员,除了内心感到震惊之外,更多的却是嫉妒陆风他们命好。
而那些高品阶的在京廷臣,一个个却流露出各异的神情。
天子的安排暗藏杀机啊!
刨去翰林院的职官不谈,状元郎陆风去詹事府,榜眼郎杨凌去通政司,探花郎萧景云去御史台,这摆明是对朝中的一些格局,想要破开个口子啊。
耐心寻味的是,这次东华门唱名、传胪大典上,魏帝赵元启没有让太子随行,更没让诸皇子随行。
天子究竟是何意,那不言而喻了。
对先前的夺嫡之争,天子已经心生不满。
大魏天子的帝王心术,真是够强的啊。
在皇极殿前,萧景云此刻的心情同样不平静。
尽管他心中猜到,魏帝
就好像在此之前,每个人去往何处,魏帝赵元启都深思熟虑过一样。
相较于陆风去詹事府任职,杨凌去通政司任职,萧景云对自己去御史台任职,生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
特别是魏帝赵元启最后那句,如若在职表现优异,则再行擢授!
这分明就是在告诉他们,谁能扛起各自的职责,做到让朕满意,那今后你们的前途不可限量!
另外要再提一句,去詹事府任职,兼任翰林院职官,这是符合制度的。
然而去通政司和御史台,兼任翰林院职官就不符合制度了。
可是魏帝赵元启明明知道这些,却偏偏要这样做,这摆明就是意有所指。
大魏庙堂果然是暗潮汹涌啊。
想到这里的萧景云,只觉得今后在金陵为官,只怕是免不了会遭遇很多风波。
在朝中文武百官惊疑之际,所有人都忽略了站在殿前广场中央的二甲、三甲新科进士。
对于这些新科进士而言,他们知晓这件事情后,内心生出的情绪更为复杂。
尽管他们事先都清楚,三鼎甲的政治待遇,会和他们有很大不同,却没想到在东华门唱名、传胪大典召开之际,他们之间的差距就甩开了。
这就是现实。
这就是官场。
从大魏设立科举以来,明确一甲、二甲、三甲的排序后,就代表着身处不同名次的群体,必然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
萧景云恰恰是清楚这一点,所以从一开始决定通过科举,顺利踏进大魏仕途之际,他定下的目标就是三鼎甲。
倘若在今岁恩科殿试上,没有能取得三鼎甲之名,那么他今日就不会站在御前,而是站在底下,看着新晋三鼎甲的光辉,而他只能在后面仰望,这是萧景云所绝不能接受的!
https://www.vodtw.la/book/1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