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空间:穿越五十年代种田养崽日常 > 第44章 送粮

第44章 送粮

第二天一早顾英华正坐在屋里拧苞米,分下来的苞米都带着核,还要人手工把苞米粒拧下来,再把苞米粒磨成苞米面或者小碴子。

顾英华也是这几天才知道,现在是没有办法用石磨把苞米粒破成两半,做成大碴子的,就是二碴子也做不了,只能用石碾子,可是下池子村里没有石碾子。她前世吃过的大碴子粥,都是用机器打的。她只能放弃做大碴子,不过苞米还是要拧的。

“英华!”外头传来杨婶子的声音,她赶紧放下手里的苞米出去了。出门就看到杨大婶的大儿子和二儿子各扛着两大麻袋进了院子。

杨大山和杨二河把麻袋放到地上,冲顾英华笑了笑。

顾英华震惊的看着地上两麻袋的粮食,有些迟疑的看着杨婶子。

“婶子,这······”她震惊的不是杨婶子搬来两袋子粮食,只是震惊分粮才三天,杨婶子一家就拧了那么多苞米粒。

杨婶子看到她看向苞米,笑道:“我本来想着先把麦子磨了的,但是这些苞米都拧下来了,就想着今天一着磨了。”

说着把麦子倒到磨眼上,对顾英华说道,“你快进去吧,这儿不用你了。”

顾英华看杨婶子三个人麻利的很,确实不用她帮忙,就回屋拧她的苞米了。

没过多久,就听到外面传来敲锣声,顾英华知道队长又要开会了,便嘱咐姜牧在家看家,自己出门和杨婶子一起去打谷场。

路上两人就猜测这次开会是跟公共食堂有关。果不其然刘福说的就是公共食堂的事,让队员把明天吃的粮食称好拿去小队长家里,明天就不让在家开火了,全都去小队长家里吃饭。而顾英华他们的小队长,就是李兰。

杨婶子回去的路上有些犯愁,顾英华还不了解李兰的性子,她跟她是邻居,可是知道李兰是个什么样子的人,恐怕在她家吃饭也没那么太平。

等顾英华他们到家,杨家两兄弟已经把麦子磨好了,杨婶子家分粮并没有要多少小麦,她家人口口多,都是拿的苞米,麦子才要了三十斤左右。磨成面粉,也就二十斤不到,基本上也就是一顿饭的事。

她也没管,自己进屋去拧苞米的了。中午的时候,顾英华炖了个大白菜,煮了锅面疙瘩汤,再配着自己家下的大酱,一顿饭就这么过去了。

至于杨家,中午他们也没休息,简单吃个饭继续磨苞米面。吃的都是杨大河媳妇送的饭。反正两家住在隔壁,送个饭啊,水啊的也不费神,也不用出院子,隔着墙手一伸就送到了。

下午大牛他们照例过来跟顾英华读书,顾英华教完他们,并没有像平常那样去干自己的事,反而跟他们一起坐在炕桌旁边写着什么。

大牛和姜牧他们对视了一眼,还是三牛开口问道:“小婶,你写的啥啊?”

顾英华头都没抬,说道:“在写考你们的题。”

三牛声音都高了,“小婶,明天就要考试了?!”

“之前不是说好了么,十天考一次,明天正好是十天了。”说着,顾英华抬起头,“怎么?没信心?”

> “不!我一定能拿到新本子!”三牛连忙否认道。

“我也能拿到新本子的!”姜牧也不甘示弱。他之前的本子早就用完了,现在也跟大牛他们一样,用的都是报纸。

“我也能!”“我也能!”大牛和二牛紧随其后。

顾英华把上次的去县城买的本子拿出来,放到桌子上,道:“本子就在这里了,能不能拿到,就看你们了。”

姜牧还好,大牛他们看着本子的眼睛简直都能放出光来。这一下午,他们学的无比认真,对学习投入了十足的热情。

杨婶子他们磨到下午三点才把粮食磨完,期间还换了杨家的老三和杨大爷过来磨了一气。

杨大婶走之前,不仅把石磨扫的干干净净,还把她家的院子给打扫干净了。

顾英华称了两斤半的苞米粒,领着姜牧和姜尚给李兰送过去。

现在日头短,天黑的早,煤油什么的也很珍贵,所以天一黑基本上队里人都回家睡觉了。加上冬天也没有活,所以大家吃的都少,而且现在大家吃饭都是奔着饿不死去的,没人往死里炫,两斤的粮食够了,她也没指望吃公共食堂能吃饱。

顾英华到的时候,就看到姜大哥也在李兰家的院子里,脚边还放着两捆柴火。

看到她过来,姜大哥率先开口,“小妹,我帮你把柴火一道送过来了,以后你也不用送了,到时候我就跟我家的一起送过来。”

顾英华恍然,她都忘了还要送柴火这件事了,也没拒绝,她家的柴火确实不太够。

姜大哥看顾英华点头,又说道:“小妹,你让我做的桌子凳子做好了,一会儿我给你搬过去。”

顾英华没想到姜大哥这么快就做好了,这几天事还挺多,她还以为得一阵儿呢。

“行,我送完粮食,跟你一起拿回去。”顾英华说完就进屋去交粮了。

“大娘!”她一进屋就看到姜大娘在称粮食,她就知道大娘不会把粮食交给这么重要的事交给姜大嫂她们。

“英华来啦!”姜大娘打了声招呼,说完就专注的盯着李兰称粮食。

现在家里当然没有称,但是农民的智慧也是很伟大的,家里吃饭的大碗,基本上一碗米就是一斤重,只要盛有几碗米就好了。

李兰把姜大娘家的粮食称完,有十斤左右,又接过顾英华手里的粮食袋子,开始称起来。

姜大娘也没有走,继续站在原地盯着李兰的动作。

等她确认完粮食的重量,顾英华才跟着姜大娘回去搬桌子。

姜大哥做的不是那种大方桌,而是两张长方形的桌子,可以靠墙放着,也不会占地方,姜大哥还额外附赠了一张带靠背的椅子,说是特意做给她的。

现在做桌子没有什么上漆啊之类的,把表面打磨光滑,摸起来没有小木刺就可以了,这张桌子和椅子制作的时间虽然没用多久,但制作者可是十分用心的。

姜大哥用手仔细的把桌子和椅子都摸了一遍,没发现有木刺才放心的让顾英华搬回去的。
第二天一早顾英华正坐在屋里拧苞米,分下来的苞米都带着核,还要人手工把苞米粒拧下来,再把苞米粒磨成苞米面或者小碴子。

顾英华也是这几天才知道,现在是没有办法用石磨把苞米粒破成两半,做成大碴子的,就是二碴子也做不了,只能用石碾子,可是下池子村里没有石碾子。她前世吃过的大碴子粥,都是用机器打的。她只能放弃做大碴子,不过苞米还是要拧的。

“英华!”外头传来杨婶子的声音,她赶紧放下手里的苞米出去了。出门就看到杨大婶的大儿子和二儿子各扛着两大麻袋进了院子。

杨大山和杨二河把麻袋放到地上,冲顾英华笑了笑。

顾英华震惊的看着地上两麻袋的粮食,有些迟疑的看着杨婶子。

“婶子,这······”她震惊的不是杨婶子搬来两袋子粮食,只是震惊分粮才三天,杨婶子一家就拧了那么多苞米粒。

杨婶子看到她看向苞米,笑道:“我本来想着先把麦子磨了的,但是这些苞米都拧下来了,就想着今天一着磨了。”

说着把麦子倒到磨眼上,对顾英华说道,“你快进去吧,这儿不用你了。”

顾英华看杨婶子三个人麻利的很,确实不用她帮忙,就回屋拧她的苞米了。

没过多久,就听到外面传来敲锣声,顾英华知道队长又要开会了,便嘱咐姜牧在家看家,自己出门和杨婶子一起去打谷场。

路上两人就猜测这次开会是跟公共食堂有关。果不其然刘福说的就是公共食堂的事,让队员把明天吃的粮食称好拿去小队长家里,明天就不让在家开火了,全都去小队长家里吃饭。而顾英华他们的小队长,就是李兰。

杨婶子回去的路上有些犯愁,顾英华还不了解李兰的性子,她跟她是邻居,可是知道李兰是个什么样子的人,恐怕在她家吃饭也没那么太平。

等顾英华他们到家,杨家两兄弟已经把麦子磨好了,杨婶子家分粮并没有要多少小麦,她家人口口多,都是拿的苞米,麦子才要了三十斤左右。磨成面粉,也就二十斤不到,基本上也就是一顿饭的事。

她也没管,自己进屋去拧苞米的了。中午的时候,顾英华炖了个大白菜,煮了锅面疙瘩汤,再配着自己家下的大酱,一顿饭就这么过去了。

至于杨家,中午他们也没休息,简单吃个饭继续磨苞米面。吃的都是杨大河媳妇送的饭。反正两家住在隔壁,送个饭啊,水啊的也不费神,也不用出院子,隔着墙手一伸就送到了。

下午大牛他们照例过来跟顾英华读书,顾英华教完他们,并没有像平常那样去干自己的事,反而跟他们一起坐在炕桌旁边写着什么。

大牛和姜牧他们对视了一眼,还是三牛开口问道:“小婶,你写的啥啊?”

顾英华头都没抬,说道:“在写考你们的题。”

三牛声音都高了,“小婶,明天就要考试了?!”

“之前不是说好了么,十天考一次,明天正好是十天了。”说着,顾英华抬起头,“怎么?没信心?”

> “不!我一定能拿到新本子!”三牛连忙否认道。

“我也能拿到新本子的!”姜牧也不甘示弱。他之前的本子早就用完了,现在也跟大牛他们一样,用的都是报纸。

“我也能!”“我也能!”大牛和二牛紧随其后。

顾英华把上次的去县城买的本子拿出来,放到桌子上,道:“本子就在这里了,能不能拿到,就看你们了。”

姜牧还好,大牛他们看着本子的眼睛简直都能放出光来。这一下午,他们学的无比认真,对学习投入了十足的热情。

杨婶子他们磨到下午三点才把粮食磨完,期间还换了杨家的老三和杨大爷过来磨了一气。

杨大婶走之前,不仅把石磨扫的干干净净,还把她家的院子给打扫干净了。

顾英华称了两斤半的苞米粒,领着姜牧和姜尚给李兰送过去。

现在日头短,天黑的早,煤油什么的也很珍贵,所以天一黑基本上队里人都回家睡觉了。加上冬天也没有活,所以大家吃的都少,而且现在大家吃饭都是奔着饿不死去的,没人往死里炫,两斤的粮食够了,她也没指望吃公共食堂能吃饱。

顾英华到的时候,就看到姜大哥也在李兰家的院子里,脚边还放着两捆柴火。

看到她过来,姜大哥率先开口,“小妹,我帮你把柴火一道送过来了,以后你也不用送了,到时候我就跟我家的一起送过来。”

顾英华恍然,她都忘了还要送柴火这件事了,也没拒绝,她家的柴火确实不太够。

姜大哥看顾英华点头,又说道:“小妹,你让我做的桌子凳子做好了,一会儿我给你搬过去。”

顾英华没想到姜大哥这么快就做好了,这几天事还挺多,她还以为得一阵儿呢。

“行,我送完粮食,跟你一起拿回去。”顾英华说完就进屋去交粮了。

“大娘!”她一进屋就看到姜大娘在称粮食,她就知道大娘不会把粮食交给这么重要的事交给姜大嫂她们。

“英华来啦!”姜大娘打了声招呼,说完就专注的盯着李兰称粮食。

现在家里当然没有称,但是农民的智慧也是很伟大的,家里吃饭的大碗,基本上一碗米就是一斤重,只要盛有几碗米就好了。

李兰把姜大娘家的粮食称完,有十斤左右,又接过顾英华手里的粮食袋子,开始称起来。

姜大娘也没有走,继续站在原地盯着李兰的动作。

等她确认完粮食的重量,顾英华才跟着姜大娘回去搬桌子。

姜大哥做的不是那种大方桌,而是两张长方形的桌子,可以靠墙放着,也不会占地方,姜大哥还额外附赠了一张带靠背的椅子,说是特意做给她的。

现在做桌子没有什么上漆啊之类的,把表面打磨光滑,摸起来没有小木刺就可以了,这张桌子和椅子制作的时间虽然没用多久,但制作者可是十分用心的。

姜大哥用手仔细的把桌子和椅子都摸了一遍,没发现有木刺才放心的让顾英华搬回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