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今天萧文明却不能这样做。
因为今天的战役,他打的是辅助而并非主攻,主攻的任务交给了城外的戴鸾翔,而萧文明只需要负责吸引火力就足够了。
因此萧文明只要继续在平原县城当中保持存在,将已经涌入县城的敌军牢牢的牵扯住,就是完成任务的最佳手段。
这样的任务谈不上简单,但作战强度对于萧家军而言就是也并不难以接受。
正在萧文明勉力坚持之时,却见面前的戎羌忽然产生了巨大的骚动。
萧文明还以为是城外戴鸾翔的战斗已经进入尾声,戎羌败局已定,城内的戎羌准备撤退才会引起这样的骚动。
可没想到,让他们阵型大乱的,并非是戴鸾翔的大军压境,而只是一只精锐骑兵的突入。
抬眼一看,竟是一只仅有一二百人的队伍,不知用了何等手段,杀破重重敌军,一直杀进了平原县城,并且直冲着萧文明而来。
而带头之人,则是一员年轻的小校,右手提着一只银枪、左手擎着一面大旗,乃是戴鸾翔的公子戴松! www.vodtw.la
他在乱军之中、威风凛凛,带领了戴家的亲兵杀得宛入无人之境。
因萧文明的队伍在县城的深处,并且道路十分狭窄,戴松的骑兵不便进入,就只在离萧文明十步的地方停下了脚步,用清朗而响亮的声音高声大喊“萧爵爷,奉父帅之命,请爵爷继续在城中作战,莫要轻易出城。话已带到,戴松就此别过!”
乱军之中,萧文明只能简单地回答“知道了!”
戴鸾翔的意图,他的确是知道得清清楚楚,并且和萧文明自己的打算几乎完全重合,那就是不执着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也不在乎一两场战斗的胜负,就是要大量的消灭戎羌的兵力,从根本上减弱他们的实力,或者将其激怒,失去战略上的镇定和理智。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光靠戴鸾翔自己的努力是做不到的。
要是可以的话,早在十几年前,戴鸾翔就已经摆平戎羌了。
而今天有这么一个机会,也多亏有了天赐良机,以及萧文明这么个好帮手,才能让他实现一直以来的宏远计划。
而作为配合的萧文明,就要承担这个鱼饵的任务。
这个不是好差事,搞不好鱼没有钓着,却赔了鱼饵,那就没劲了……
大齐朝的军队就是这样,都没长着一副好牙口,可人人都想吃肉,这怎么能成?
不过萧文明也不是傻瓜,他这个鱼饵可不是既无硬壳又无爪牙的蚯蚓,而是一粒用火煎过、用水煮过的铁蚕豆,扔到水里固然飘香四溢,却是没有一条鱼能够咽得下去的!
但是作为鱼饵,本职还是要尽到的,那就是把自己始终泡在水里,吸引鱼儿的注意。
就这样又过了两个时辰的功夫,萧文明面前的压
要不是萧文明还想牵扯住他们的注意力,不便立即发动猛攻,否则的话,搞不好萧文明现在都能以少胜多,一举奠定战局了!
不过这样也给了萧文明,让手下兄弟们休整的机会。
受了伤的包扎伤口,肚子饿的吃饭充饥,嘴巴干的喝水解渴,一切行动都进行的有条不紊。
只是萧文明现在担心自己的安全,其实更加担心平原县城之外的戴鸾翔。
县城之内的萧文明打的实际上是一场巷战、一场防御战。
巷战和防御战,大齐不乏有战胜戎羌并且有大胜的先例,但是县城之外却是实打实的野战,今天戎羌兵力的下限,是萧文明亲眼所见大约两三万人,而上限则是董鸿儒虚张声势的十万之众。
可无论是三万也好、十万也罢,在这等规模的野战当中,大齐朝就从来没有战胜过戎羌,也不知一代名将戴鸾翔,有什么办法可以战而胜之?
就这样又过了小半个时辰,却见戴鸾翔的公子戴松再次引着百骑亲兵,透过重重敌军杀进了平原县城,给萧文明带来了戴鸾翔最新的指示“城外战局大抵略定,请萧爵爷这就反击,封闭平原县城,将城内戎羌扫荡干净!”
命令传达已毕,只见戴松挥舞起长枪,把一半已沾满了鲜血的战旗向外一指便又率领着手下的亲兵杀出了县城,再次投入到城外的激战之中。
好一个戴松!
面对戎羌精锐真是两进两出,将对手杀了个通透,这就让萧文明想起了《三国演义》中的一身是胆的常山赵云,他在百万军中,也曾七进七出、锐不可挡。
只不过赵云的事迹似乎有虚构的成分,可戴松的英勇,萧文明却是亲眼所见,这还不只是简单的英勇而已。
能够从容杀入,又复全身而退,除了大无畏的精神之外,还要有极其敏锐的战略眼光,否则几十倍上百倍于此的敌军,就是再勇敢、在英武,也会被碾得细碎!
因此看着戴松英姿勃发、义无反顾的背影,萧文明禁不住赞叹道“好戴松!好一个少年英雄!”
此言一出,耳边就传来了附和的声音“是啊,好一个戴松,官府里头这样的人怕是不多了……”
说话之人乃是四川宋家的二小姐宋星遥。
萧文明听这话似乎有些“意思”,但这个“意思”似乎不符合战场上肃杀血腥的氛围。
这件事情先往旁边搁一搁,眼下的战事是最紧要的。
既然戴鸾翔已经传来了命令,萧文明当然要执行,并且执行的还是他忍耐已久的行动。
于是萧文明下达命令,由胡宇率领二百精兵,负责占领平原县城的城墙,自南向北运动直取城门,并且将其封闭;由刘辰率二百精兵,在县城之内扫荡残敌;萧文明则亲率一百萧家军,向敌军做正前方的平行突进。
三路人马齐头并进,要将在城内的戎羌彻底歼灭!
https://www.vodtw.la/book/7440/按照萧文明的性格,这时候他一定会选择积极主动出击,在被压抑了许久之后,进行一连串的反击,将戎羌的阵型打乱,从而一举奠定胜局。
然而今天萧文明却不能这样做。
因为今天的战役,他打的是辅助而并非主攻,主攻的任务交给了城外的戴鸾翔,而萧文明只需要负责吸引火力就足够了。
因此萧文明只要继续在平原县城当中保持存在,将已经涌入县城的敌军牢牢的牵扯住,就是完成任务的最佳手段。
这样的任务谈不上简单,但作战强度对于萧家军而言就是也并不难以接受。
正在萧文明勉力坚持之时,却见面前的戎羌忽然产生了巨大的骚动。
萧文明还以为是城外戴鸾翔的战斗已经进入尾声,戎羌败局已定,城内的戎羌准备撤退才会引起这样的骚动。 www.linshuge.com
可没想到,让他们阵型大乱的,并非是戴鸾翔的大军压境,而只是一只精锐骑兵的突入。
抬眼一看,竟是一只仅有一二百人的队伍,不知用了何等手段,杀破重重敌军,一直杀进了平原县城,并且直冲着萧文明而来。
而带头之人,则是一员年轻的小校,右手提着一只银枪、左手擎着一面大旗,乃是戴鸾翔的公子戴松!
他在乱军之中、威风凛凛,带领了戴家的亲兵杀得宛入无人之境。
因萧文明的队伍在县城的深处,并且道路十分狭窄,戴松的骑兵不便进入,就只在离萧文明十步的地方停下了脚步,用清朗而响亮的声音高声大喊“萧爵爷,奉父帅之命,请爵爷继续在城中作战,莫要轻易出城。话已带到,戴松就此别过!”
乱军之中,萧文明只能简单地回答“知道了!”
戴鸾翔的意图,他的确是知道得清清楚楚,并且和萧文明自己的打算几乎完全重合,那就是不执着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也不在乎一两场战斗的胜负,就是要大量的消灭戎羌的兵力,从根本上减弱他们的实力,或者将其激怒,失去战略上的镇定和理智。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光靠戴鸾翔自己的努力是做不到的。
要是可以的话,早在十几年前,戴鸾翔就已经摆平戎羌了。
而今天有这么一个机会,也多亏有了天赐良机,以及萧文明这么个好帮手,才能让他实现一直以来的宏远计划。
而作为配合的萧文明,就要承担这个鱼饵的任务。
这个不是好差事,搞不好鱼没有钓着,却赔了鱼饵,那就没劲了……
大齐朝的军队就是这样,都没长着一副好牙口,可人人都想吃肉,这怎么能成?
不过萧文明也不是傻瓜,他这个鱼饵可不是既无硬壳又无爪牙的蚯蚓,而是一粒用火煎过、用水煮过的铁蚕豆,扔到水里固然飘香四溢,却是没有一条鱼能够咽得下去的!
但是作为鱼饵,本职还是要尽到的,那就是把自己始终泡在水里,吸引鱼儿的注意。
就这样又过了两个时辰的功夫,萧文明面前的压
要不是萧文明还想牵扯住他们的注意力,不便立即发动猛攻,否则的话,搞不好萧文明现在都能以少胜多,一举奠定战局了!
不过这样也给了萧文明,让手下兄弟们休整的机会。
受了伤的包扎伤口,肚子饿的吃饭充饥,嘴巴干的喝水解渴,一切行动都进行的有条不紊。
只是萧文明现在担心自己的安全,其实更加担心平原县城之外的戴鸾翔。
县城之内的萧文明打的实际上是一场巷战、一场防御战。
巷战和防御战,大齐不乏有战胜戎羌并且有大胜的先例,但是县城之外却是实打实的野战,今天戎羌兵力的下限,是萧文明亲眼所见大约两三万人,而上限则是董鸿儒虚张声势的十万之众。
可无论是三万也好、十万也罢,在这等规模的野战当中,大齐朝就从来没有战胜过戎羌,也不知一代名将戴鸾翔,有什么办法可以战而胜之?
就这样又过了小半个时辰,却见戴鸾翔的公子戴松再次引着百骑亲兵,透过重重敌军杀进了平原县城,给萧文明带来了戴鸾翔最新的指示“城外战局大抵略定,请萧爵爷这就反击,封闭平原县城,将城内戎羌扫荡干净!”
命令传达已毕,只见戴松挥舞起长枪,把一半已沾满了鲜血的战旗向外一指便又率领着手下的亲兵杀出了县城,再次投入到城外的激战之中。
好一个戴松!
面对戎羌精锐真是两进两出,将对手杀了个通透,这就让萧文明想起了《三国演义》中的一身是胆的常山赵云,他在百万军中,也曾七进七出、锐不可挡。
只不过赵云的事迹似乎有虚构的成分,可戴松的英勇,萧文明却是亲眼所见,这还不只是简单的英勇而已。
能够从容杀入,又复全身而退,除了大无畏的精神之外,还要有极其敏锐的战略眼光,否则几十倍上百倍于此的敌军,就是再勇敢、在英武,也会被碾得细碎!
因此看着戴松英姿勃发、义无反顾的背影,萧文明禁不住赞叹道“好戴松!好一个少年英雄!”
此言一出,耳边就传来了附和的声音“是啊,好一个戴松,官府里头这样的人怕是不多了……”
说话之人乃是四川宋家的二小姐宋星遥。
萧文明听这话似乎有些“意思”,但这个“意思”似乎不符合战场上肃杀血腥的氛围。
这件事情先往旁边搁一搁,眼下的战事是最紧要的。
既然戴鸾翔已经传来了命令,萧文明当然要执行,并且执行的还是他忍耐已久的行动。
于是萧文明下达命令,由胡宇率领二百精兵,负责占领平原县城的城墙,自南向北运动直取城门,并且将其封闭;由刘辰率二百精兵,在县城之内扫荡残敌;萧文明则亲率一百萧家军,向敌军做正前方的平行突进。
三路人马齐头并进,要将在城内的戎羌彻底歼灭!
https://www.vodtw.la/book/7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