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十三层的建筑,内藏的食物,足以坚持半年之久!
朱由检在下令建造之初,就召集一众大匠人、大将军,集思广益,考虑好了坚守作战的问题。
可以这么说,朱由检统一制式修建的总督府,就是一座新型要塞堡垒!
而相对于修建一座传统的城墙式城池建筑,新型总督府建筑,更有性价比。
这就不说朱由检已经下达《大明建筑法》
“今后凡我大明军民子弟,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城池、定居点、工厂、作坊、采矿点等,修建一切居住场所,包括但不限于士兵居住的军营、工人居住的厂区、百姓居住的房屋等任何建筑,都必须采取“围屋式”建筑布局。
房屋建筑院落,统一朝向内部,对外的一面,必须按照《大明子民防守法》之统一构造式样、要求修建。 🅼.𝙫𝙤𝙙🅃𝕎.🄻𝘼
如有违者,剥夺一切已经赐予特权,并抄没家产。
三代以内,不得从事科举、从军、土地法令等一切国家、政府,主导的任何事宜。”
说白了,就是采取联排式的建筑方法,使得俯瞰状态下,呈现“回”字形、“◎”形。
而这样的建筑,天生就是便于防守的。
比如南方的“围屋”。
实际上,围屋形建筑,华夏很早就有了。
我暑假去西北的时候,在兰州博物馆,见到了一个出土的陶制西晋时期堡坞模型。
这就是经典的围屋型建筑。
当时正值乱世,北方一片混乱,这个模型,很可能就是当时堡坞的建筑式样。
(我国很早之前,就会在制造大型建筑前,制造小样了。
最出名的,则是宋代时期,按照一定比例,制造船只小样,让工匠放大后,建造船只。
到了明代,小样改进成了更加科
这一点,成了后世的必需品。)
后世留存围屋建筑最多的,是福建、两广、湖南南部等区域。
围屋的式样,有直角的“回形”、圆形的“◎形”、不规则的“且形”、“a形”……
还有圆形和回形结合的方式。
不管是哪一种围屋,都是根据地形,制造的用来防御的居住型建筑。
庙街这里,地势平坦,又有黑龙江护卫,因此,巩永固就采取了“回”字样修建城池。
整个北疆三省,因为地域广袤,因此,城池基本上都修建在了平原上。
因此,采取“回”字形修建的,是普遍状态。
区别就是人口多的城池,“回”的“口”更多,就像是套娃一样,一层套一层。
人口少的地方,就是一个单纯的“回”而已。
这么一来,就算不要城墙,百姓们自发修建的房屋,就是城墙!
庙街这里,是整个北疆三省,人口最多的城池。
整个奴儿干城,“回字”的“口”,已经套了十二道。
换句话说,就算不计算了总督府,巩永固的手上,也有12道城墙可以用来防守作战。
巩永固回到总督府,还没进了院子,就听到丁南来的大嗓门
“你这小子,一点尊卑劲都没有,老子好赖也是子爵,陛下给咱封了方圆百里的江山呢!
你就该听我的。
第 1406章 总督府的争吵(2/2)
俗话说得好,姜是老的辣,你小子的阅历浅着呢!”
“子爵咋了,说的谁还不是子爵一样!
不就是百里江山么,我也有!”
褚大壮梗着脖子
“丁叔,咱们就事论事。
我说咱们永乐省这边,天寒地冻的,想要发展,还是要优先发展了旅游业。 𝓜.𝙫𝓞𝓓𝙩🆆.𝙇🅰
咱们那么多岛屿,就该修建了不同的游乐区,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了商贾前来。
按照陛下的话,那叫打造地方特色,招商引资。
只有打出差异化,才好吸引投资!
只有商贾愿意过来,咱们才能有了人气!
商贾多了,咱们这就能发展起来。”
“咦,你小子翅膀硬了是不?
当年可是你这些叔伯们,将你养大的。
我还是那句话,咱们这边自然资源丰富,就该打出旗帜——
只要有人愿意搬迁过来,不但按照陛下的规矩,给予土地,咱们还要将有限的资金,拿来扶持他们。
只有基本盘盘活了,人口多了,咱们才能建设好了永乐省!
只要人多,还愁没了商人?
商人都是逐利的,有钱赚,不需要咱们吆喝,他们自己就要屁颠屁颠过来!”
丁南来毫不示弱,甚至拿出了曾经养育褚大壮说事。
褚大壮缩了缩脖子,只好摆事实讲道理
“丁叔,一码归一码!
整个北方、整个南洋都在大开发,这是多大的地盘?
比咱们大明原本的两京十三省,可是足足大了四倍之巨!
咱们毫无优势。
咱们的优势,就在于地方足够大,土地资源,才是咱们真正能够区分南洋的第一要素。
我还是坚持意见,先招商,打造出别具一格的风格之后,才有了吸引力。”
……
巩永固摇头苦笑。
自从新年大朝上,陛下提出北部、南部新纳入土地,开始大开发战略之后,他这总督府,就像是菜市场一般。
一天三小吵,三天一大吵,就没个安静的时候!
归根结底还是一句话——北疆真的不占优势。
这边天气太寒冷了。
新年至今,眼看就一整年了,然而,偌大的北方三省,迄今为止,只吸引来了不到两万户。
而东北三省,已经吸引了近二十万户了!
相差整整十倍!
当然,相对南洋来说,北方九省,就是小弟的小弟。
(北方九省奴儿干三省、东北三省、蒙古三省。)
整个南洋,截止今秋暮秋底,专供官场内参的《大明帝国邸报》上,刊登百姓迁居南洋户口数量——是126万户!
这还不包括迁入三宣六慰的户籍数量!
整个北方九省加起来,也就是比人家零头稍微多了一点点……
(注不要怀疑这个数据,明初人口更少的情况下,单单移民西北的户数足足五十万户。
据统计,明初至永乐十五年间,全国共迁移军、民超过一千三百四十万口之巨!
移民比例,占据当时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