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看向他,目光幽深
“哦,为何不能,说来听听。”
李元齐拱手上前“回禀父皇,儿臣确有正当的理由。
“具体为何,稍后下朝之后,儿臣去御书房向父皇禀报。
“还请父皇相信儿臣,儿臣向来有的放矢。”
“哦,还不能说?”
皇帝看着李元齐,李元齐上次说这样的话,借口是大周太子。
很明显,这一回也是一样用大周太子作伐。
说大周太子有什么计划,他必须在宫中守着,完全说得过去。
但是这一次,他并不想给他机会。
只是话到嘴边,转念一想,若李元齐真的发现了什么他不知道的事,自己现在太早下决定,后面会不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皇帝眸光变幻,脸色看起来十分不好。
原本都已经决定好的事情,但是现在又有些踌躇。
他望向李元齐,见李元齐成竹在胸,莫名有一种被对方拿捏了的即视感,但是他又不敢赌,心中很是不悦。
皇帝看向李元齐,开口道
“送嫁一事,一定是要去的。
“至于其他的,后头再商量,明日送嫁一事,断无更改。
“朕圣旨都发出去了,君无戏言。”
皇帝一番话,说得义正言辞。
他原本也可以跟从前一样,把这件事压着,然后再议,先不表态。
但是现在,他为了要打压李元齐,必须先让他知道怕。
至于李元齐的原因,他相信他一定会来告诉他,到时候他再判断,要不要改主意。
而不是事情还没有发生,他先就被拿捏了。
他要李元齐跟着自己的线路走,而不是自己被李元齐牵着鼻子走。
话音一落,皇帝看到李元齐脸上出现的表情,心中有些暗爽。
看他的表情,就是以为自己提出的建议一定会被采纳,但现在,他拒绝了他,李元齐脸上的表情倒是很丰富好看。
虽然一瞬间就消失了,但是他还是感觉到了扳回一局的爽快。
李元齐看向皇帝,看到了皇帝眼中的蔑视和挑战,低下了头。
他想到了皇帝会当众不给他面子,但是他没有想过皇帝居然能做得这么绝。
连商量都没有听,先重点强调送嫁一定要去。
当着满朝文武确定了送嫁的事必须进行,后面哪怕他有完全说得过去的借口和理由,怕是再难说动皇帝。
皇帝真的是一点面子都不给他留。
他感觉到了,若不是自己忍让,眼下的情况,怕是已经剑拔弩张。
李元齐悄悄的深吸一口气,不让人发现,隐藏着自己的情绪。
上前一步“是,父皇,儿臣遵旨。”
理智告诉他,现在最好顺着皇帝的话讲,后面再慢慢想办法。
皇帝现在明显就是跟他杠上了,他要正面硬刚,二人的身份相差,绝对是他吃亏。
李元齐心中有数。
皇帝见他态度好,冷哼了一声,有一些诧异,眼神充满警惕。
李元齐在这种情况下还忍得那么好,有如此心性,他若说能放松,绝对是假的。
当即心中琢磨着,要要如何一步一步来,最终铲除这个毒瘤。
出了这件事,后头也不敢再有大臣上前说话。
皇帝扫了一眼,直接看向李公公,李公公
“无事退朝。”
众人躬身行礼,齐声道
“恭送皇上。”
等皇帝离开,众位大臣这才敢偷偷往李元齐看一眼。
神仙打架小鬼遭殃。
对于这件事,没有一个人上前。
大家井然有序的出了大殿,准备出宫,林望甫却落在后面,还没有走。
昨夜的信里说了今日早朝皇帝和李元齐定然会激化矛盾。
现在看来,是一点错都没有。
他的主子智慧无双,他不敢妄加揣测,不过对于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又多了三分信心。
主子说了一定能成,便一定能成,他就按着指示做就是。
出了大殿,他等在一侧,去了一趟内阁,按照他们的计划皇帝今儿一定会见他,若皇帝没有传他,那他找个借口去就是。
山不过来我过去,总之要顺着一步一步往下走。
御书房。
皇帝刚刚回来,李元齐便来了。
李公公禀报“皇上,齐王殿下在外头候着,请求面见皇上。”
皇上看了外头一眼,表情复杂“宣。”
来得倒是比想象中的要快。
“是。”李公公退下,不一会,外头李元齐进了御书房。
对这皇帝行了礼
“儿臣参见父皇。”
皇帝“嗯,直接说事吧。”
李元齐听出了皇帝口中的不耐,也只能耐着性子开口
“是,父皇,儿臣并非不愿意去送嫁,实在是儿臣现在不能离开京城,离开父皇。”
皇帝脸上挂着似笑非笑的表情,看向李元齐,一副我就静静的看你表演的神情,
“说说看。”
“是。”
李元齐当即把自己离开京城,大周太子有可能会乘虚而入,各个击破,说得十分的夸张和危险。
语气抑扬顿挫,活灵活现,让皇帝顿时感慨那些朝中的老顽固们怕是都自愧不如。
若是从前,李元齐说出这样的话,皇帝定然是要思量三分,但现在,皇帝没有任何要听从的意思。
开口直道“应该不会吧,再说了,他若真敢进京城,御林军禁军也不是吃素的。
“朕量他也不敢来。
“他最多也就是在边境蹦跶几日了,来了京城,他就是待宰的羔羊,若不然,你猜他为什么一直找借口留在边境,不肯回京,无非就是不敢。
“对于这一点,皇儿完全不用担心,一定没事。
“皇儿送嫁,需要外出也不必担忧,朕会配备精兵保护你们,就怕他不来。”
黄帝这一句“就怕他不来”,说得颇有些幸灾乐祸的意味。
就查明晃晃的说拿你出去当诱饵,诱使对方上线。
李元齐眉头紧皱皇帝到了这个时候,和他的相处,是里子面子都不准备要了。
那边只能,走最后一步了。
还好,做了万全的准备。
“既然如此,那儿臣定然不负父皇期望,圆满完成任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https://www.vodtw.la/book/5808/ 第190章 林望甫面圣(2/2)
出京送嫁,他是绝对不会去的。
但是现在皇帝一力坚持,那他没必要在这个时候跟皇帝正面对上。
皇帝根本没有放松的意思,与其这个时候争个你死我活,最好是先稳住皇帝,后面再徐徐图之。
李元齐退下。
皇帝看着李元齐离开的背影,眼神警惕。
李元齐可不是这么容易就放弃的主。肯定是打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无论如何,这一次送嫁的事,在明面上他得按死了。
皇帝喝了一口茶,看向桌上的奏折,想到李元齐刚刚的表现,对着李公公挥了挥手
“去把林望甫传来。”
昨夜林望甫那道折子,可是十分的大胆。
今日他得见一见。
若这林望甫真是大周太子的探子,他自然是先下手为强,除之而后快。
但若是一心为他,这时候正好派上用场。
看最近的事情,林望甫办得是件件漂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很快,林望甫来了。
一进门,对皇帝恭敬行礼“微臣见过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帝眼神里带着探究,看向他
“爱卿平身。”
“是,谢皇上。”林望甫起身,站在一侧,一副等着皇帝指示的模样。
态度毕恭毕敬。
皇帝把昨夜的折子拿出来,打开,又看了一遍。
“林爱卿的折子,朕看过了。”
“这折子上说的,可是你的真实想法。”
这折子把李元齐批了一通,言辞十分犀利。
林望甫上前一步,对着皇帝拱手
“是皇上,微臣确实如此以为,若再任由齐王继续这样下去,怕是后果不堪设想。
“皇上,齐王,难当大任。”
这话算很大胆的了,皇帝向林望甫看过来
“依爱卿所言,应该如何?你如何看?”
林望甫和往常一样,没有拐弯抹角,直接开口道
“回皇上的话,微臣以为,齐王虽然所错甚多,而且,朝廷各处都有插手,可谓大错特错。
“但是眼下,却不宜闹得太过。
“无论如何,得谨记咱们真正的敌人是大周太子,若此时跟齐王正面对上,岂不是给了大周太子可乘之机,微臣以为不妥。”
听到这话,皇帝向林望甫深深的看了一眼,卸下了几分防备和警惕。
他问这话,就是要看看林望甫会怎么说。
若是林望甫支持,这个时候跟李元齐对上,那么都不用猜了,定然是别有所图的。
虽然他也知道李元齐居心叵测,但现在却不是正面对上李元齐的好时机,他们真正的敌人,是大周太子。
解决了外患,再来处理内忧。
林望甫说完,依旧低着头。
他昨夜的折子里,把李元齐批得一无是处。
除了为今日见面这件事,一个引子,还有就是,主动的去消除皇帝对他的警惕。
因为在他那般弹劾李元齐,皇帝肯定会怀疑。
在这种情况下,他再自己说出“不能让大周太子钻了空子”的话,皇帝对他的信任便会更上一层。
想得到一个人的信赖,从基础面上往上走,很困难,哪怕得到也不多。
但若是先把基础线做成反面,再来增加,那么信任感就会翻倍。
这需要做一个局,设局并不难,难的是不让对方察觉。
从昨夜开始到现在,宋弗算了每一步,到林望甫说完这番话,这个局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对方若警惕,能察觉到一些太过巧合的不对,但是仔细一想,一点错处都找不出。
更何况,是被大周太子和李元齐两方夹击的皇帝。
林望甫昨夜上了那样的折子,肯定不是李元齐的人,刚刚又说出警惕大周太子,不能让大周太子乘虚而入的那番话,又肯定不是大周太子的人。
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加上早上出现了李元齐的事,皇帝急切的要解决这件事,还有林望甫从前能力强,说话不拐弯抹角的性格,皇帝一定会百分百的信任他。
首位上,皇帝收回落在林望甫身上探究的目光。
如此一番交流过后,他对林望甫的信任感直线上升。
林望甫明显感觉出来气氛缓和了许多。
有了这份信任感,接下来的对话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对于他要做的事情,直接事半功倍。
皇帝开口说话,语气也明显更和善了一些,他看向林望甫
“说说吧,你的看法,这件事情该如何解决?
皇帝刚刚问的是“如何看”,现在问的是“如何解决”。
只是两个字的不同,其中包含的含义却是天差地别。
说明皇帝是认可他折子里的说法的,但是皇帝也深受其扰。
林望甫低着头,没有要开口说话的意思。
皇帝向他扫了一眼,“折子上说的那么起劲,现在哑巴了?”
皇帝的语气有些不满。
“皇上,这件事具体如何做,属下不敢有主意。
“不过,皇上让属下做什么,属下便做什么,皇上让属下如何做,微臣便如何做。
“微臣的想法,就是不要让齐王有自己越过皇上可以做主的想法。
“还是那句话无论如何做,现在不宜在明面上跟齐王撕破脸,对整个大魏朝廷都没有好处。”
林望甫的话,明面上说着没有想法,全听皇帝做主。
但后面却把具体做法,都给皇帝说了出来。
皇帝听着林望甫说的话,微微点点头,显然是赞同他的意思的。
这时候,林望甫才继续上前补充
“皇上,是不是可以让大周太子回京,只要大周太子回京了,在京城,咱们想做什么都可以,想做什么都方便。
“现在大周太子在边境,咱们想做点什么都鞭长莫及。”
不到万不得已,皇帝都不会让大周太子入京,那样的话,就是真正承认了大周太子。
林望甫也不是要说服皇帝同意,而是用这件事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
告诉皇帝自己和皇帝是同一边的。
其他人都是藏着掖着讨论大周太子,他就敢明目张胆的提出意见要对付大周太子。
他在皇帝面前立同仇敌忾的人设。
加深在眼下这件事情里,皇帝对他区别于其他人的绝对信任。
这一点,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