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年轻时,曾有过一位心爱的宠妃。后来那宠妃无故而亡,皇帝两年没再选妃。等他再决定选妃时,是缘于一次无意间看见了徐阁老妹妹的容貌。
徐妃进宫早,那个时候后宫里还没几个人,因而知道这些事的人也少。
徐阁老之所以知道一些,是因为徐妃进宫以后,没过多久,有一次回了娘家来,哭诉得凄凄惨惨。
徐妃伤心地说,皇帝把她当成了另外一个女人。
三宫六院,又不止徐妃这一个女人。她若在这件事情上较了真,将来的日子只会更加难熬。
后来徐妃也看开了,才在宫里安顺地过日子。
皇帝待她一直不差,只不过久而久之,发现她与自己心中的女人差别很大以后,就渐渐地淡了。
徐阁老万万没想到,皇帝竟在此处还养着一位皇子。
皇帝什么都没多说,紧接着让徐阁老考考这位年轻人的功课。
一番考察下来,徐阁老大为吃惊。这年轻人非泛泛之辈,在君王权术上一点即通,甚至于让徐阁老在他脸上看见皇帝年轻时候的影子。
最关键的是,他能一二十年居在这个地方潜心学习,既能困得住自己的野心,又不失自己的抱负,可见心性极佳。
果然,皇帝心中早已有了最佳人选。他之所以迟迟不立太子,对每位皇子都一视同仁,就是因为他的太子在这里。
皇帝问道“阁老,我亲自教的学生如何?”
徐阁老道“乃天纵英才。”
皇帝朗声大笑。
在回去的路上,皇帝才与徐阁老说了自己的打算,道“朕打算择个日子,让他重回皇室,把他归于徐妃名下。”
他与徐妃容貌有两分相似,即使对外说他是徐妃的亲儿子,也有足够的说服力。而且他已经成年、定了心性,在徐妃名下徐妃也影响不了他。
所以,显然,把他养在徐妃名下,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紧接着,皇帝又道“正好徐妃当年小产过,如此便对外说是徐妃当年所孕之子吧。”
徐阁老感到自己的背脊骨一阵阵地发寒。
当年徐妃进宫不久,确实是小产过。只是如今看来,或许当年皇帝就已经在计划着给他最钟爱的皇子找一位名正言顺的母亲,所以才会有那次小产。
眼下皇帝自然又可以对外宣称,当年徐妃并未小产,只是有小产的征兆,后来一直秘密休养,诞下皇子以后,皇子便送往了宫外寄养,以便他能平安长大。所以当下把皇子接回来,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一件事。
皇帝道“以后,他和殷容兄弟两个就都是阁老的外甥,江山社稷为重,朕相信阁老。也唯有阁老才有能力任朕大殷国的辅国大臣。”
徐阁老连忙道“臣实在愧不敢当。”
皇帝道“没有比你更合适的人选了。至于殷容,至仁至孝,定能兄弟和睦,尽力扶持。
话外之意,已经明白得不能再明白了。
皇帝让两个皇子都做徐阁老的外甥,徐阁老即便是辅佐今晚所见的这位皇子,徐家以及徐妃的地位都不会有任何改变。
有了这样的保障,徐阁老只会刚正不阿,选择辅佐更合适的那个人选。
最终徐阁老跪地揖道“承蒙皇上如此信任,老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皇帝道“此事就由徐阁老去做准备吧。”
这厢,皇后命人准备了相应尺寸的一些衣物,吩咐身边人道“天冷了,给那孩子送些穿的去,叮嘱他当心身体,莫要着凉。去的时候再送些补品过去,再努力学习也该注意多补补。”
自从皇后发现了那个孩子的存在以后,便不动声色、隔三差五地差人送东西过去。
皇帝以前也经常暗地里派人送东西,而他的存在又极为隐秘,因此那宅子里的人见只要是宫里人送来的,便会下意识地以为是皇帝的吩咐,便没多检查。
只有那年轻皇子和身边极为亲近的人知道,这些好意都是皇后送来的。
皇后当然得让他知道是谁在暗中对他好。
起初皇后只是试探,但很快发现,他比自己想象中的更聪明。
皇帝既然看重他,教他学习治国之道,他必然也十分了解朝中的形势。所以他对皇后来之不拒。
他兴许也意识到,他一个势单力薄的皇子,将来要想有所作为,必然需要依靠朝中的一股势力。
皇后主动向他伸出了手,他自然而然就接住了。
很快,皇后派去的人便得了消息回来,那天晚上皇帝去找他所为何事。
皇后的人禀道“皇子殿下说,皇上有意把他养到徐妃的名下。等过不了多久,他就会做为徐妃的皇子,顺利回归皇室。”
皇后闻言,不为所动。
尽管有所心里准备,可难免还是会心凉。
夫妻多年,她管理后宫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只是皇帝始终不会为她做丁点的考虑。
他早已有太子的人选,也没打算让这太子与她这位皇后有丝毫的关系。她从始至终就已经被他彻底隔绝在了局外。
身边人不由有些忧心忡忡,道“真要是归了徐妃,那娘娘不就白忙活一场了吗?”
皇后道“归不了。真要归了,他还叫你跟本宫传这些做什么。”
身边人挠挠头,也有些不明白,道“娘娘,奴才看这位皇子,心机可深着呢。他到底想做什么呢?”
皇后有些惨淡地笑了笑,道“他这是两边都想占着,两边都不会拒绝。别忘了,徐妃膝下还有一位亲生的皇子,他当然会担心,徐妃和徐阁老会不会偏心七皇子,所以得给自己准备条后路。等将来他若是顺利登上皇位,谢家和徐家又能相互抗衡,如此他可坐享其成。这小子,现在就已经开始筹谋了,的确是个有城府的。”
可后宫的太后之位,只有一位。难道要她这个正宫皇后把太后之位拱手让给徐妃?
https://www.vodtw.la/book/5412/当年徐妃进宫,好一阵子蒙获圣宠,大抵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吧。
皇帝年轻时,曾有过一位心爱的宠妃。后来那宠妃无故而亡,皇帝两年没再选妃。等他再决定选妃时,是缘于一次无意间看见了徐阁老妹妹的容貌。
徐妃进宫早,那个时候后宫里还没几个人,因而知道这些事的人也少。
徐阁老之所以知道一些,是因为徐妃进宫以后,没过多久,有一次回了娘家来,哭诉得凄凄惨惨。
徐妃伤心地说,皇帝把她当成了另外一个女人。
三宫六院,又不止徐妃这一个女人。她若在这件事情上较了真,将来的日子只会更加难熬。
后来徐妃也看开了,才在宫里安顺地过日子。
皇帝待她一直不差,只不过久而久之,发现她与自己心中的女人差别很大以后,就渐渐地淡了。
徐阁老万万没想到,皇帝竟在此处还养着一位皇子。
皇帝什么都没多说,紧接着让徐阁老考考这位年轻人的功课。
一番考察下来,徐阁老大为吃惊。这年轻人非泛泛之辈,在君王权术上一点即通,甚至于让徐阁老在他脸上看见皇帝年轻时候的影子。
最关键的是,他能一二十年居在这个地方潜心学习,既能困得住自己的野心,又不失自己的抱负,可见心性极佳。
果然,皇帝心中早已有了最佳人选。他之所以迟迟不立太子,对每位皇子都一视同仁,就是因为他的太子在这里。
皇帝问道“阁老,我亲自教的学生如何?”
徐阁老道“乃天纵英才。”
皇帝朗声大笑。
在回去的路上,皇帝才与徐阁老说了自己的打算,道“朕打算择个日子,让他重回皇室,把他归于徐妃名下。”
他与徐妃容貌有两分相似,即使对外说他是徐妃的亲儿子,也有足够的说服力。而且他已经成年、定了心性,在徐妃名下徐妃也影响不了他。
所以,显然,把他养在徐妃名下,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紧接着,皇帝又道“正好徐妃当年小产过,如此便对外说是徐妃当年所孕之子吧。”
徐阁老感到自己的背脊骨一阵阵地发寒。
当年徐妃进宫不久,确实是小产过。只是如今看来,或许当年皇帝就已经在计划着给他最钟爱的皇子找一位名正言顺的母亲,所以才会有那次小产。
眼下皇帝自然又可以对外宣称,当年徐妃并未小产,只是有小产的征兆,后来一直秘密休养,诞下皇子以后,皇子便送往了宫外寄养,以便他能平安长大。所以当下把皇子接回来,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一件事。
皇帝道“以后,他和殷容兄弟两个就都是阁老的外甥,江山社稷为重,朕相信阁老。也唯有阁老才有能力任朕大殷国的辅国大臣。”
徐阁老连忙道“臣实在愧不敢当。”
皇帝道“没有比你更合适的人选了。至于殷容,至仁至孝,定能兄弟和睦,尽力扶持。
话外之意,已经明白得不能再明白了。
皇帝让两个皇子都做徐阁老的外甥,徐阁老即便是辅佐今晚所见的这位皇子,徐家以及徐妃的地位都不会有任何改变。
有了这样的保障,徐阁老只会刚正不阿,选择辅佐更合适的那个人选。
最终徐阁老跪地揖道“承蒙皇上如此信任,老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皇帝道“此事就由徐阁老去做准备吧。”
这厢,皇后命人准备了相应尺寸的一些衣物,吩咐身边人道“天冷了,给那孩子送些穿的去,叮嘱他当心身体,莫要着凉。去的时候再送些补品过去,再努力学习也该注意多补补。”
自从皇后发现了那个孩子的存在以后,便不动声色、隔三差五地差人送东西过去。
皇帝以前也经常暗地里派人送东西,而他的存在又极为隐秘,因此那宅子里的人见只要是宫里人送来的,便会下意识地以为是皇帝的吩咐,便没多检查。
只有那年轻皇子和身边极为亲近的人知道,这些好意都是皇后送来的。
皇后当然得让他知道是谁在暗中对他好。
起初皇后只是试探,但很快发现,他比自己想象中的更聪明。
皇帝既然看重他,教他学习治国之道,他必然也十分了解朝中的形势。所以他对皇后来之不拒。
他兴许也意识到,他一个势单力薄的皇子,将来要想有所作为,必然需要依靠朝中的一股势力。
皇后主动向他伸出了手,他自然而然就接住了。
很快,皇后派去的人便得了消息回来,那天晚上皇帝去找他所为何事。
皇后的人禀道“皇子殿下说,皇上有意把他养到徐妃的名下。等过不了多久,他就会做为徐妃的皇子,顺利回归皇室。”
皇后闻言,不为所动。
尽管有所心里准备,可难免还是会心凉。
夫妻多年,她管理后宫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只是皇帝始终不会为她做丁点的考虑。
他早已有太子的人选,也没打算让这太子与她这位皇后有丝毫的关系。她从始至终就已经被他彻底隔绝在了局外。
身边人不由有些忧心忡忡,道“真要是归了徐妃,那娘娘不就白忙活一场了吗?”
皇后道“归不了。真要归了,他还叫你跟本宫传这些做什么。”
身边人挠挠头,也有些不明白,道“娘娘,奴才看这位皇子,心机可深着呢。他到底想做什么呢?”
皇后有些惨淡地笑了笑,道“他这是两边都想占着,两边都不会拒绝。别忘了,徐妃膝下还有一位亲生的皇子,他当然会担心,徐妃和徐阁老会不会偏心七皇子,所以得给自己准备条后路。等将来他若是顺利登上皇位,谢家和徐家又能相互抗衡,如此他可坐享其成。这小子,现在就已经开始筹谋了,的确是个有城府的。”
可后宫的太后之位,只有一位。难道要她这个正宫皇后把太后之位拱手让给徐妃?
https://www.vodtw.la/book/5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