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面上看似风平浪静,实际上海面之下的水却在不停地流动,西方航海者称之为洋流。并且外海与沿岸的洋流方向不完全一样。”?定海号的甲板上,韩庆之手指波涛不兴的海面,认真地向孙承宗、朱大典、卢象升等人解释,心中丝毫没有急着返回福州的紧迫感,“眼下是六月,靠近长江口位置的洋流自北向南,弱得几乎无法推动大船。但是出海五十里之后,却有极为有力的洋流,由南向北。所以,有经验的商人,会趁着这个季节从松江前往高丽,通常只需要航行三到四天,就能平安抵达釜山港。
“如此,去登州需要几天?”孙承宗第一次乘船出海,连续吐了两天,脸色看上去好像蒙了一层灰,却不肯去船舱里休息,而是拉着韩庆之问这问那。
“大概需要一天半左右,如果遇到顺风,可能还会更早一些。”韩庆之想都不需要想,就立刻给出了答案。“不过我以前没去过,所以不能完全确定。”
“去山海关呢?满载粮食和将士的情况下?”孙承宗如同一个求知欲强烈的小学生,拉着韩庆之的手继续追问。
“最迟不会超过六天,但是最好先到登州入港休整,免得长时间海上颠簸,身体吃不消。”韩庆之仍旧想都不想,回答得如数家珍。
“贤弟,赶紧返航,返航去松江,然后再逆流而上,送老夫回应天府。老夫这次,不让他们出十万八万两银子和几万石粮食,老夫就不姓孙。”?孙承宗忽然意气风发,拍打了两下韩庆之的手背,高声吩咐。
“好!”韩庆之毫不犹豫地答应,随即扭过头,向郑大旗布置任务,命令后者通知整个舰队,返回前天的起锚,通州港。
对倭寇的追杀,在开战当天下就已经结束了,战果比韩庆之预料的还要显赫,总兵力高达三万,拥有大小船只两百七十余艘的倭寇,被福州水师定海营杀了个全军覆没。所有船只,一只都没能够逃到出生天,倭寇二当家周秀和此人的座舰一道,被火炮给轰成了碎片,总瓢把子胡昌见势不妙,干脆选择了投降。
战役结束得这么快,并不完全是因为定海、旭日和高
这些平时见到倭寇,立刻躲进城里不敢出头的地方兵马,先是凭借绝对的人数优势,在沿江两岸重重布防,将弃船登岸逃命的倭寇,斩尽杀绝,一个不留。随即,又征调了大量渔船,在水上对落荒而逃的倭船展开了围攻。
如果倭船老老实实停下来任由他们俘虏,他们则将船拖向岸边,将船上的倭寇全都收缴了武器,绑起来听候发落。如果发现有某艘倭船胆敢负隅顽抗,他们也不硬碰硬,而是立刻派遣快船,向定海、旭日和高阳三艘大舰请求支援。
如此一来,韩庆之这边的兵力,就凭空多出了十几倍,远远超过了倭寇的数量。他只要重点解决那些胆敢负隅顽抗倭寇和不顾一切拼命逃向下游的倭船,其他琐碎战事,便可以由大明南京水师和各支地方兵马代劳。
结果就是,原本预计需要追杀到长江入海口才能正式结束的战斗,才杀到通州,就宣告终止。长江之上,再也看不到一艘完整的倭船。各地大明官军所乘坐的渔船,则多得足以遮蔽整个江面。(注:通州,即现在的南通。)
在大大小小的船只之间,则漂着数不清的倭寇尸体。替官军驾船的渔夫们,拿出平时舍不得喝的黄酒,一碗接一碗朝江面上泼。不是祭奠被杀掉的倭寇,那些家伙一个个全都死有余辜。而是告慰这些年来,被倭寇害死的朋友和家人,大仇得报,九泉之下可以瞑目。
有这么多大明地方官兵队伍意外参战,战果当然不能全都算在韩庆之
第243章 海上(2/2)
一个人头上。所以朱大典在惊喜之余,立刻小心翼翼地提出来,当初孙承宗和韩庆之两人的赌约作罢。
然而,孙承宗却毫不犹豫地否决了他的提议,命人取来的高香和烈酒,当着卢象升、袁枢、黄道周、阎应元和定海营将士们的面儿,在定海号的甲板上,与韩庆之义结金兰。
这两人,一个是大明当今皇帝和信王的授业恩师,一个战功显赫的后起之秀,义结金兰的消息传开之后,地方官员和将领们,当然不能装聋作哑。当即,争先恐后派人送来了贺礼。
然而,孙承宗的反应,却再一次让韩庆之知道什么叫做任性。竟然命令亲随,将贺礼和送礼的人,全都挡在了通州的码头上。然后,拿着倭寇大当家胡昌为了活命所交代的老巢位置,与韩庆之等人一道,带领定海、高阳、旭日三艘大型战舰,扬帆而去。
胡昌的老巢位于距离长江口九十多里远的一座荒岛上,留守老巢的倭寇,总数还不到六百人,并且其中有一大半儿是老弱病残。韩庆之带领定海营,在第二天早晨抵达之后,只放了几炮,还没等安排将士们登陆,岛上就已经竖起了白旗。
韩庆之对滥杀无辜不感兴趣,孙承宗虽然痛恨倭寇残害百姓,却不愿杀失去抵抗力的人。所以,留守在岛上的倭寇,反而成了幸运儿。除了最初被炮弹轰死的七八个倒霉蛋之外,其余全都暂且保住性命。
高阳和旭日两艘大船,原来就因为要用来转运被俘虏的红毛和许心素麾下海匪,经过专门的改装。这会儿,用来装岛上的倭寇,一点儿都不浪费。甚至还有足够的空间,来装载倭寇们积攒在岛上的金银、细软和没有及时卖掉的贼赃。
只是岛上的粮食实在太多了,光凭定海、旭日和高阳三艘战舰,根本装不完。不过,这也难不住做过辽东督师的孙承宗。他老人家亲笔写了一封信,让韩庆之派人送到了距离此岛最近的大明千户所。当地的屯兵千户张炯见信之
亲眼盯着,张炯将最后一粒米,都用渔船运走。孙承宗又命令袁枢带人在岛上放火,将整座海岛连同岛上的倭寇营寨,付之一炬。然后,才又跳上了定海号,以兄长的身份,要求韩庆之扬帆起锚,却仍旧不急着返回南京,而是趁着天气好,一边慢慢地地在海上兜圈子,一边向韩庆之讨教有关航行、海运和海战的各种问题。
不愧是能在青史留下名字的人,光是这份活到老学到老的劲头,就让韩庆之佩服不已。于是,韩庆之也不藏私,对于孙承宗提出来的问题,全都耐心细致地给与了解答。
在一问一答之间,表面上年龄至少差了四十岁的这对结义兄弟,彼此越来越熟落。隐隐约约,竟然都涌起了几分相见恨晚之感。
有些问题,孙承宗的确是不懂,有些问题,则是他替卢象升、袁枢、黄道周等人所问。亲眼看到韩庆之将来犯江阴的倭寇,给打了个全军覆没之后。老人家对韩庆之曾经提出的那个,屯垦苦兀岛,威胁建奴老巢的计划,算是彻底动了心。总想着创造机会,让卢象升和袁枢等人,提前做好准备,别等到去了之后,非但帮不上韩庆之的忙,反而因为彼此见识不在一个层面上,文武失和,相互扯了后腿。
卢象升、袁枢和黄道周等人,也能看出恩师的良苦用心,在旁边听得极为认真。众人都是这个时代的翘楚,文武双全,且博学多智。一路认认真真地听下来,个个都收益甚丰。只差没见识过真正的海战,所以感觉暂时有点儿纸上谈兵。
说来老天爷也肯帮忙,孙承宗这边刚刚提出要求返航,遥远的东方海天相接处,就突然传来了几声炮响,“轰,轰,轰……”。紧跟着,位于主桅杆顶端的瞭望楼中,就传来侯七的声音,“报,东南方,巽位,十二里左右。三艘高丽船正在追杀一艘沙船。应该是海盗在打劫海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