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蛮儿这个人就是天塌下来都不嫌事大的。
临睡觉前,她写了两封信,一封是写给宁家的,一封是写给药王庙庙祝老孙的。
老孙跟着吴嬷嬷去了江南一趟,头发也长出来不少,现在也不像一开始那么抵触李蛮儿了。
但是他就只让李蛮儿喊他老孙。
李蛮儿是无所谓的,名字就只是一个称呼嘛,老孙也好,阿猫阿狗也好,还不都是一个意思。
她把信交给了吴嬷嬷,让她明天一早就派人送出去。
吴嬷嬷知道老孙是自家姑娘的帮手,立刻道“姑娘放心,门房上的人给咱们办事不敢不尽心。”
今时不同往日,李蛮儿的身价如今可是水涨船高,下人们最会见风使舵,但凡是清平轩的事情,都会办得漂漂亮亮。
“好。”李蛮儿见状,便和吴嬷嬷说起了在松鹤堂的事。
吴嬷嬷一听说李蛮儿要去漠北那种冰天雪地的地方,眼圈当时就红了,“姑娘,这怎么使得,路上就要走一个多月,您到底是姑娘家,遇到危险怎么办?”
“我不能不去。”
吴嬷嬷也知道这个道理,侯爷不但是家里的支柱,也是姑娘的支柱。夫人已经不在了,要是侯爷再有个好歹,姑娘将来的名声得什么样?就算是有宁家护着,吃穿不愁,只怕也要落下一个克父克母的名声。
“可是……”
“好了,我在外面会照顾好我自己的,有父亲的亲卫陪着,三叔也会回京陪着我一起去。你呢,只要守好这个院子就行了。”
吴嬷嬷听到李三爷也会去,心里多少安定一些,李三爷的本事她是知道一些的,况且三奶奶可是夫人的远房表妹,有这样一层关系在,三爷必然会保证姑娘的安全。
“姑娘放心,老奴一定把家守住,决不让任何人踏进咱们院子一步。”吴嬷嬷一副随时准备拼命的样子,看着还挺吓人的。
李蛮儿没忍住笑了起来,“嬷嬷,你不用这么紧张,我已经和祖母那边打过招呼了,有她护着,你大可以狐假虎威嘛。”
“就是拿着鸡毛当令箭呗,这个好。”吴嬷嬷如同吃了一颗定心丸,反正郭氏也死了,二姑娘也出嫁了,能算计他们的人,也就剩下二房,三房了。
三太太性子可比二太太强了不少,加上生产在即,估计也没有心思算计她们。就剩下二太太和三姑娘,这两个比起郭氏母女来,可差了不是一点半点,有老夫人敲打着,估计也干不出什么太过分的事情来。
“这件事,你心里有数就好,敲打着院子里的人不要惹事,一切都要等我回来。还有,去漠北要用的东西,你们也得准备起来,三叔说话就回来了。”
“老奴省得。”
李蛮儿这才准备休息了,一夜无话。
第二天,吴嬷嬷起早就差人把两封信送了出去,转回身就开始安排给李蛮儿准备东西。
漠北的风雪远比京城要大得多,气温也很低,那里的生活很艰苦。
李蛮儿从小到大没吃过生活物质方面的苦,尽管郭氏把她养歪了,但是吃的,用的,不敢半点马虎。
吴嬷嬷生怕李蛮儿去了漠北会不习惯,给她足足准备了两大车的东西。光是被褥就准备了三套,都是厚厚的棉花。还有各式各样的冬装,披风,大氅,鹿皮靴子也准备了好几双。
用吴嬷嬷的话说,漠北荒地多,石头多,雪也大,费鞋。穿一般的鞋子肯定不舒服,磨损也厉害。鹿皮靴就不一样了,保暖,防滑防潮,还很舒服。
炭盆,手炉,各式生活中常见要用的东西都准备得十分齐备。除了穿的,用的,吃的也准备了不少,多为干粮一类的,还有腊肉,熏鱼,连李蛮儿平常惯用的酱菜都带了两坛子。
李蛮儿粗略一瞧,吴嬷嬷这是差点把整个院子搬给她,“嬷嬷,用不到这些东西。”
吴嬷嬷当下道“要的要的,姑娘,有备无患嘛。”
“漠北又不是没有吃的。”
“那怎么能一样。”吴嬷嬷瞪着眼睛道“老奴听说那里非常寒冷,环境艰苦,您自幼没吃过节衣缩食的苦,如果到那边用什么没什么,那可怎么办?反正有车,就都带着吧!”
李蛮儿知道指望不上她,就趁吴嬷嬷不注意,自己删删减减,把一些用不上的,打眼的东西收放到空间里。
隔了一天,李三爷李念就带着家眷回京了。
李蛮儿接到消息的时候,正在吃早饭呢。绿衣急匆匆地跑进来,进门就喊,“姑娘,三爷回来了,人已经进城了。”
李蛮儿听了这话,赶紧把吃了一半的蟹黄包塞进嘴巴里,挥手让人把桌上的东西撤了。
银烛捧了香茗伺候李蛮儿漱口,几个丫鬟开始给她梳妆。
衣服都是之前就挑好的,已经挂在衣架上熨烫好了,李蛮儿还在孝中,也不用披红挂绿,简单素雅就好。
等她这边收拾完,就听小丫头来报,说是李三爷的马车已经到正阳街了,正往府里来呢!
没一会儿,松鹤堂的婆子也来传话,让李蛮儿赶紧去接人。
李三爷多年没回京了,李恕又不在府里,他们这些做晚辈的,自然要去迎接。
崔氏这个嫡母却是不用。
李蛮儿赶到的时候,二房,三房的人都到了。
李青云和李青玉也到了,小哥俩见了她都是一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的模样。
田氏没来,她月份大了,挺着肚子接小叔子有点不像话。
估计李三爷也不挑这个。
李蛮儿对这位李三爷还是比较好奇的,记忆中的李三爷是个沉默少言的人,他与李家三兄弟的性格有很大差异,也是老侯爷唯一的一位庶子。
很快,她又想到一个问题,就是李三爷的妻于三娘,是宁氏的远房表妹,虽然一表三千里吧,而且宁氏离世的时候,这位于三娘还没嫁进府里,但是于三娘在侯府的日子里,确实对原主多有关照。
正想着呢,不知道谁喊了一声,“来了!”
李蛮儿抬眼看过去,果然见一队人马朝侯府走来,最前面一头高头大马上坐着的人,正是李三爷李念。
李蛮儿这个人就是天塌下来都不嫌事大的。
临睡觉前,她写了两封信,一封是写给宁家的,一封是写给药王庙庙祝老孙的。
老孙跟着吴嬷嬷去了江南一趟,头发也长出来不少,现在也不像一开始那么抵触李蛮儿了。
但是他就只让李蛮儿喊他老孙。
李蛮儿是无所谓的,名字就只是一个称呼嘛,老孙也好,阿猫阿狗也好,还不都是一个意思。
她把信交给了吴嬷嬷,让她明天一早就派人送出去。
吴嬷嬷知道老孙是自家姑娘的帮手,立刻道“姑娘放心,门房上的人给咱们办事不敢不尽心。”
今时不同往日,李蛮儿的身价如今可是水涨船高,下人们最会见风使舵,但凡是清平轩的事情,都会办得漂漂亮亮。
“好。”李蛮儿见状,便和吴嬷嬷说起了在松鹤堂的事。
吴嬷嬷一听说李蛮儿要去漠北那种冰天雪地的地方,眼圈当时就红了,“姑娘,这怎么使得,路上就要走一个多月,您到底是姑娘家,遇到危险怎么办?”
“我不能不去。”
吴嬷嬷也知道这个道理,侯爷不但是家里的支柱,也是姑娘的支柱。夫人已经不在了,要是侯爷再有个好歹,姑娘将来的名声得什么样?就算是有宁家护着,吃穿不愁,只怕也要落下一个克父克母的名声。
“可是……”
“好了,我在外面会照顾好我自己的,有父亲的亲卫陪着,三叔也会回京陪着我一起去。你呢,只要守好这个院子就行了。”
吴嬷嬷听到李三爷也会去,心里多少安定一些,李三爷的本事她是知道一些的,况且三奶奶可是夫人的远房表妹,有这样一层关系在,三爷必然会保证姑娘的安全。
“姑娘放心,老奴一定把家守住,决不让任何人踏进咱们院子一步。”吴嬷嬷一副随时准备拼命的样子,看着还挺吓人的。
李蛮儿没忍住笑了起来,“嬷嬷,你不用这么紧张,我已经和祖母那边打过招呼了,有她护着,你大可以狐假虎威嘛。”
“就是拿着鸡毛当令箭呗,这个好。”吴嬷嬷如同吃了一颗定心丸,反正郭氏也死了,二姑娘也出嫁了,能算计他们的人,也就剩下二房,三房了。
三太太性子可比二太太强了不少,加上生产在即,估计也没有心思算计她们。就剩下二太太和三姑娘,这两个比起郭氏母女来,可差了不是一点半点,有老夫人敲打着,估计也干不出什么太过分的事情来。
“这件事,你心里有数就好,敲打着院子里的人不要惹事,一切都要等我回来。还有,去漠北要用的东西,你们也得准备起来,三叔说话就回来了。”
“老奴省得。”
李蛮儿这才准备休息了,一夜无话。
第二天,吴嬷嬷起早就差人把两封信送了出去,转回身就开始安排给李蛮儿准备东西。
漠北的风雪远比京城要大得多,气温也很低,那里的生活很艰苦。
李蛮儿从小到大没吃过生活物质方面的苦,尽管郭氏把她养歪了,但是吃的,用的,不敢半点马虎。
吴嬷嬷生怕李蛮儿去了漠北会不习惯,给她足足准备了两大车的东西。光是被褥就准备了三套,都是厚厚的棉花。还有各式各样的冬装,披风,大氅,鹿皮靴子也准备了好几双。
用吴嬷嬷的话说,漠北荒地多,石头多,雪也大,费鞋。穿一般的鞋子肯定不舒服,磨损也厉害。鹿皮靴就不一样了,保暖,防滑防潮,还很舒服。
炭盆,手炉,各式生活中常见要用的东西都准备得十分齐备。除了穿的,用的,吃的也准备了不少,多为干粮一类的,还有腊肉,熏鱼,连李蛮儿平常惯用的酱菜都带了两坛子。
李蛮儿粗略一瞧,吴嬷嬷这是差点把整个院子搬给她,“嬷嬷,用不到这些东西。”
吴嬷嬷当下道“要的要的,姑娘,有备无患嘛。”
“漠北又不是没有吃的。”
“那怎么能一样。”吴嬷嬷瞪着眼睛道“老奴听说那里非常寒冷,环境艰苦,您自幼没吃过节衣缩食的苦,如果到那边用什么没什么,那可怎么办?反正有车,就都带着吧!”
李蛮儿知道指望不上她,就趁吴嬷嬷不注意,自己删删减减,把一些用不上的,打眼的东西收放到空间里。
隔了一天,李三爷李念就带着家眷回京了。
李蛮儿接到消息的时候,正在吃早饭呢。绿衣急匆匆地跑进来,进门就喊,“姑娘,三爷回来了,人已经进城了。”
李蛮儿听了这话,赶紧把吃了一半的蟹黄包塞进嘴巴里,挥手让人把桌上的东西撤了。
银烛捧了香茗伺候李蛮儿漱口,几个丫鬟开始给她梳妆。
衣服都是之前就挑好的,已经挂在衣架上熨烫好了,李蛮儿还在孝中,也不用披红挂绿,简单素雅就好。
等她这边收拾完,就听小丫头来报,说是李三爷的马车已经到正阳街了,正往府里来呢!
没一会儿,松鹤堂的婆子也来传话,让李蛮儿赶紧去接人。
李三爷多年没回京了,李恕又不在府里,他们这些做晚辈的,自然要去迎接。
崔氏这个嫡母却是不用。
李蛮儿赶到的时候,二房,三房的人都到了。
李青云和李青玉也到了,小哥俩见了她都是一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的模样。
田氏没来,她月份大了,挺着肚子接小叔子有点不像话。
估计李三爷也不挑这个。
李蛮儿对这位李三爷还是比较好奇的,记忆中的李三爷是个沉默少言的人,他与李家三兄弟的性格有很大差异,也是老侯爷唯一的一位庶子。
很快,她又想到一个问题,就是李三爷的妻于三娘,是宁氏的远房表妹,虽然一表三千里吧,而且宁氏离世的时候,这位于三娘还没嫁进府里,但是于三娘在侯府的日子里,确实对原主多有关照。
正想着呢,不知道谁喊了一声,“来了!”
李蛮儿抬眼看过去,果然见一队人马朝侯府走来,最前面一头高头大马上坐着的人,正是李三爷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