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梧县,位于江南之地的处州地界。再往西南二百余里,便是福建地盘。再走八十里,就是唐小宝的地盘了。
看似目的地并没有多远了,可是众人到了迢梧县之后,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凶险。
首先,迢梧县有官兵的常元军,这是一支当年跟随大圣王朝太祖皇帝打天下的部队。当时的常元军主将叫骆和,骆和深知皇帝可以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的道理。
大圣王朝初定天下论功行赏,那些战功赫赫的文臣武将们都忙着被封赏,忙着加官进爵。圣太祖皇帝出手倒也大方,一个个都封侯拜相的,煞是风光。
石小凡祖上作为开国大将之一,识趣的称病告老还乡。圣帝表面推辞,甚至于潸然泪下不肯放,说朝中离不开石大将军的相助。
偏偏石小凡祖上也早已看穿了一切,他称病在家。旧日同僚前来看望的时候,他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咳嗽不止。
同僚们都觉得石大将军时日无多了,圣太祖皇帝却心如明镜也似。他感激石将军的急流勇退,赏赐了大量的金银财宝。
石大将军奄奄一息,说是还有心愿未了。圣帝自然无有不允之理,忙问你有何心愿,朕就算是把天上的星星给你摘下来,只要你开口。
石大将军摇摇头,说他人之将死只求落叶归根,请求圣太祖皇帝恩准,让自己告老还乡。
圣帝勉强答应,有赏赐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还有无数田地。甚至于,还特意给石家颁发了免死金牌。
石大将军如愿告老还乡,而另一位开国大将骆和他不想舍弃荣华富贵,又不想在京城的政治中心成为牺牲品。他知道,这是嚣张跋扈惯了的武将,最终怕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从西汉刘邦开始,那些为他打天下的名将们,许多最后都惨死。包括战神韩信,虽然韩信是被吕后弄死的。再到明朝皇帝朱元璋,也是大肆屠戮功臣。从胡惟庸蓝玉之案,牵连无数。
别的不说,就连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岳飞,岳飞之死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奇冤。一方面岳飞对于南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作为良将,能征善战,堪称国之柱石,在国家存亡之秋,将金军打得节节败退。另一方面岳飞对于皇帝之忠诚,应该说也是不用质疑的。但是这样一位良将,最终却被奸臣秦桧等人以“莫须有”之罪名处死,实在是令人可惜可叹又可怒。
历史就是最好的一面镜子,每一个上位的皇帝吗,怕是都无法容忍武将的功高震主。
虽然,这些武将们都有丹书铁券,也就是俗称的免死金牌。实际上,这丹书铁券的作用并不大。
丹书铁券最主要的功能便是免死,但是“免死”这个功能还真没什么用。汉朝时期的丹书铁券并没有免死的功能,只是颁发给功臣的一种荣誉。到南北朝时期,丹书铁券开始有免死的功能,此时的免死次数在3次以下,从北魏至唐代,免死次数不断增加,唐代后期,受赐铁券者的子孙甚至可以凭铁券免死1至3次。
丹书铁券虽然明文刻有可以免死的文字,但是它并不能真正的免死。后唐庄宗李存勖一共颁发了三块铁券,但是有两人被他杀死。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的丹书铁券上明明写着“本人可以免死两次,儿子可以免死一次”。但是在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一家70余口全部被朱元璋斩杀。
丹书铁券为了防止被假冒,一般还会把从中剖开一分为二,朝廷和大臣各存一半。
实际上,这东西不过是安慰作用,石小凡家的丹书铁券,早就被他用大锤砸了个稀巴烂。圣帝明明知道他家存有丹书铁劵,照旧下旨诛灭石家全族。
而丹书铁券不能免死的条款中第一条就是谋逆,石小凡与流寇通敌,第一条大罪就是谋逆。
常元军主将骆和,在大军进驻迢梧县地界的时候,便停滞不前。然后,他的军队就留在了迢梧县。
紧接着,骆和便上书皇帝,说他的部将多来自于南方,到了迢梧县便不想再行北上。将士们思念家乡,都甘愿留在迢梧县。加上南方多獠人作乱,许多蛮荒部落并未臣服,臣愿留在此地,保一方太平。
当时的迢梧县乃是不毛之地,加上确实有一些小部落尚未归顺。而骆和所在的地方,也急需一名大将镇守。圣太祖皇帝收到奏疏,自然也是大为欣喜,当场恩准。
要知道,圣太祖皇帝建国,最怕的就是持功自傲的那些武将。武将们曾跟随太祖征战天下,个个嚣张跋扈。圣太祖活着的时候还好,还能镇住他们。就怕太祖皇帝两腿一蹬,新上任的太子镇不住这帮元老们。还很有可能,被这些元老们耍的团团转。
圣太祖皇帝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保证儿孙的江山,晚年终于开始对那些武将们动手了。整个京城,不免又是一场血雨腥风。其中,被牵扯进来的人,数以万计。
当时,唯独与石小凡祖上和镇守迢梧县的骆和,幸免与难。
而骆和的常元军,就此驻扎在了迢梧县。历代皇帝都对这支地方军队委以重任,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南方之地,需要这样一支军队来维持统治。
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军队,常元军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而且他们也有与獠人多年战斗经验,再加上人数众多势力强大。
唐小宝扩充地盘的时候,也没敢继续北上。而是选择了往西边或者继续往南推进,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迢梧县的常元军,是一大阻碍。
如今的常元军,也已经收到朝廷的命令,他们专门拦截唐小宝一行人。而唐小宝仅仅五百人的军队,怕是冲不过这道防线。常元军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就等着唐小宝一行人。
更要命的是后面的追兵,后面的官兵也已经大批集结。以目前的处境来看,唐小宝等人依旧是岌岌可危。
迢梧县,位于江南之地的处州地界。再往西南二百余里,便是福建地盘。再走八十里,就是唐小宝的地盘了。
看似目的地并没有多远了,可是众人到了迢梧县之后,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凶险。
首先,迢梧县有官兵的常元军,这是一支当年跟随大圣王朝太祖皇帝打天下的部队。当时的常元军主将叫骆和,骆和深知皇帝可以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的道理。
大圣王朝初定天下论功行赏,那些战功赫赫的文臣武将们都忙着被封赏,忙着加官进爵。圣太祖皇帝出手倒也大方,一个个都封侯拜相的,煞是风光。
石小凡祖上作为开国大将之一,识趣的称病告老还乡。圣帝表面推辞,甚至于潸然泪下不肯放,说朝中离不开石大将军的相助。
偏偏石小凡祖上也早已看穿了一切,他称病在家。旧日同僚前来看望的时候,他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咳嗽不止。
同僚们都觉得石大将军时日无多了,圣太祖皇帝却心如明镜也似。他感激石将军的急流勇退,赏赐了大量的金银财宝。
石大将军奄奄一息,说是还有心愿未了。圣帝自然无有不允之理,忙问你有何心愿,朕就算是把天上的星星给你摘下来,只要你开口。
石大将军摇摇头,说他人之将死只求落叶归根,请求圣太祖皇帝恩准,让自己告老还乡。
圣帝勉强答应,有赏赐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还有无数田地。甚至于,还特意给石家颁发了免死金牌。
石大将军如愿告老还乡,而另一位开国大将骆和他不想舍弃荣华富贵,又不想在京城的政治中心成为牺牲品。他知道,这是嚣张跋扈惯了的武将,最终怕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从西汉刘邦开始,那些为他打天下的名将们,许多最后都惨死。包括战神韩信,虽然韩信是被吕后弄死的。再到明朝皇帝朱元璋,也是大肆屠戮功臣。从胡惟庸蓝玉之案,牵连无数。
别的不说,就连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岳飞,岳飞之死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奇冤。一方面岳飞对于南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作为良将,能征善战,堪称国之柱石,在国家存亡之秋,将金军打得节节败退。另一方面岳飞对于皇帝之忠诚,应该说也是不用质疑的。但是这样一位良将,最终却被奸臣秦桧等人以“莫须有”之罪名处死,实在是令人可惜可叹又可怒。
历史就是最好的一面镜子,每一个上位的皇帝吗,怕是都无法容忍武将的功高震主。
虽然,这些武将们都有丹书铁券,也就是俗称的免死金牌。实际上,这丹书铁券的作用并不大。
丹书铁券最主要的功能便是免死,但是“免死”这个功能还真没什么用。汉朝时期的丹书铁券并没有免死的功能,只是颁发给功臣的一种荣誉。到南北朝时期,丹书铁券开始有免死的功能,此时的免死次数在3次以下,从北魏至唐代,免死次数不断增加,唐代后期,受赐铁券者的子孙甚至可以凭铁券免死1至3次。
丹书铁券虽然明文刻有可以免死的文字,但是它并不能真正的免死。后唐庄宗李存勖一共颁发了三块铁券,但是有两人被他杀死。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的丹书铁券上明明写着“本人可以免死两次,儿子可以免死一次”。但是在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一家70余口全部被朱元璋斩杀。
丹书铁券为了防止被假冒,一般还会把从中剖开一分为二,朝廷和大臣各存一半。
实际上,这东西不过是安慰作用,石小凡家的丹书铁券,早就被他用大锤砸了个稀巴烂。圣帝明明知道他家存有丹书铁劵,照旧下旨诛灭石家全族。
而丹书铁券不能免死的条款中第一条就是谋逆,石小凡与流寇通敌,第一条大罪就是谋逆。
常元军主将骆和,在大军进驻迢梧县地界的时候,便停滞不前。然后,他的军队就留在了迢梧县。
紧接着,骆和便上书皇帝,说他的部将多来自于南方,到了迢梧县便不想再行北上。将士们思念家乡,都甘愿留在迢梧县。加上南方多獠人作乱,许多蛮荒部落并未臣服,臣愿留在此地,保一方太平。
当时的迢梧县乃是不毛之地,加上确实有一些小部落尚未归顺。而骆和所在的地方,也急需一名大将镇守。圣太祖皇帝收到奏疏,自然也是大为欣喜,当场恩准。
要知道,圣太祖皇帝建国,最怕的就是持功自傲的那些武将。武将们曾跟随太祖征战天下,个个嚣张跋扈。圣太祖活着的时候还好,还能镇住他们。就怕太祖皇帝两腿一蹬,新上任的太子镇不住这帮元老们。还很有可能,被这些元老们耍的团团转。
圣太祖皇帝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保证儿孙的江山,晚年终于开始对那些武将们动手了。整个京城,不免又是一场血雨腥风。其中,被牵扯进来的人,数以万计。
当时,唯独与石小凡祖上和镇守迢梧县的骆和,幸免与难。
而骆和的常元军,就此驻扎在了迢梧县。历代皇帝都对这支地方军队委以重任,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南方之地,需要这样一支军队来维持统治。
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军队,常元军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而且他们也有与獠人多年战斗经验,再加上人数众多势力强大。
唐小宝扩充地盘的时候,也没敢继续北上。而是选择了往西边或者继续往南推进,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迢梧县的常元军,是一大阻碍。
如今的常元军,也已经收到朝廷的命令,他们专门拦截唐小宝一行人。而唐小宝仅仅五百人的军队,怕是冲不过这道防线。常元军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就等着唐小宝一行人。
更要命的是后面的追兵,后面的官兵也已经大批集结。以目前的处境来看,唐小宝等人依旧是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