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寒门第一权臣 > 第446章 泽惠士子万民,甚善

第446章 泽惠士子万民,甚善

   第446章 泽惠士子万民,甚善(1/2)

李素的一句提议,令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等人两眼顿放光彩。

这个提议非常可行,而且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这个提议对他的统治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他所要付出的只不过是召集官员学者和有经验的老农,然后从国库划拨些许经费。

建几栋大房子,圈一片荒地,仅此而已!

可是得到的好处呢?

首先,天下所有农作物的种子都有改良增产的希望。

百姓能吃饱,国库粮草丰盈,这是天下安定的基础!

其次,他做了一件亘古以来帝王从未做过的事,可谓空前绝后!

天可汗的青史列传上,设立农学这件事必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哪怕农学的研究进程并不理想,所谓改良和增产全部失败了,对李世民来说也不算坏事。

重要的是他在做,他做了!

失败又怎样?

朝臣和百姓不会怪他!

反而会在人前人后说,陛下为了百姓的温饱殚心竭虑,投入了多少心血和精力改良粮种。

陛下真是有心,他是个好皇帝。

这句评语,对李世民而言便是沉甸甸的政治筹码。

便是号令天下,臣民绝对服从的至高威望。

所以,设立农学无论成或败,对李世民来说都是有利的,他没有拒绝的理由。

殿内,李世民脸孔忽然涨红了,呼吸愈见急促,显然内心很不平静。

旁边的三位重臣自然也是老奸巨滑之辈。

李世民联想到的,他们也迅速想到了,然后一脸喜意地朝李世民拱手行礼。

皇帝和宰相这种工作就是这样,外表正义伟岸,实则内心阴暗。

总以最坏的恶意去揣度别人……

而且无论多么正大光明利国利民的好事,从他们脑子里转了一圈后。

过程和目的顿时变得非常龌龊肮脏了。

“设农学,改良庄稼。”

“此事……卿等以为如何?”

李世民控制着自己的情绪,故作平静地朝三人问道。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交换了一下眼神,然后笑道:“臣以为,可行!”

房玄龄也笑:“臣附议。”

拽过旁边画圈圈的李素,长孙无忌满脸喜爱,使劲揉着李素的脑袋:“这孩子,玲珑水晶般的心思不知怎么想的。”

“随口一句话便是立在千秋万岁的大功德!”

“我家那几个孽子若有你一半的聪慧,老夫纵是现在死了也含笑瞑目。”

李素的脑袋被长孙无忌搬弄来搬弄去,使劲一甩头,挣脱了长孙无忌的骚扰。

“小侄性子懒散,又好嘴,所以平日里所思所想皆是如何让人吃得饱吃得好。”

“同时也不太累……”

“很多想法都是小侄躺在院子里晒太阳想出来的。”

听到这话,一旁的房玄龄失笑:“挂着尚书省都事的官职,三天两头不来应差。”

“偷懒竟偷出理由来了?”

“往后你再往老夫这里递假条,老夫若不答应是不是耽误你忧国忧民了?”

李素干笑:“房相,小侄的官职和爵位已被陛下罢免了……”

李世民嘴角不易察觉地一勾,随即露出怒色。

不满地哼了一声,显然对李素干的混帐事仍未消气。

君臣商议片刻,一致觉得设立农学非常有必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第446章 泽惠士子万民,甚善(2/2)



于是李世民表态了。

“农学可设,朕决意在长安城外划出百顷良田,专研作物改良之用。”

“后,鸿胪寺召集各国使节,命他们将本国作物种子呈来长安。”

“国库拨钱两万贯,工部领匠人先把农学房子盖起来,再选拔官员。”

“确定官职,最重要的是,农学内不但要召天下各州府有经验的老农,更要每年选一批寒门农户子弟进来,将种田的手艺一代代传下去!”

“此事,玄龄亲自调度,务必用最快的时间将农学的底子搭建起来。”

房玄龄凛然领命。

李世民沉吟片刻,道:“农学之设,独立于朝堂之外,不参与朝堂政务。”

“如同弘文馆一般,是个专门研究学问的地方!”

“不同的是,弘文馆治圣贤经义,而农学专司农事。”

“二者并存,泽惠士子万民,甚善!”

长孙无忌等人闻言一惊。

李世民竟将农学与弘文馆并列,可见他对设立农学一事何等重视。

以后农学在朝中的地位亦见一般。

弘文馆虽说是专治学问的地方,但能进去讲学读书的人可不一般。

里面教授生徒的老师都是当朝三品以上大员。

从弘文馆出来的人,通常都是官运青云直上,被吏部委以重任。

武德年设下的弘文馆,到了贞观年间已不知不觉变了味道。

成了各方士子们镀金进修之所,成了一条直通显赫的天梯。

而设立农学,其初衷同样也是专研学问,然而它的地位却与弘文馆并列,可见未来将是何等的引人注目?

尤其是李世民刚才一句寒门农户子弟,更显得意味深长。

大唐从此以后除了科考取士以外,寒门子弟又多了一条出路。

农学的设立对那些千年的世家门阀来说,又是一记重拳……

朝廷取寒士而削弱门阀对朝政的影响,农学亦可与科考并列。

一石三鸟,委实高明。

房玄龄等人想通了里面的微妙之处后,对李世民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心悦诚服地行礼。

李世民半阖着眼,一边屈指无意识地敲着桌案,一边沉思。

“……农学可设监正一人,少监二人。”

“这监正的人选么……”

说着李世民忽然一睁眼,朝李素望去。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等人如同有心灵感应一般,不约而同也望向他。

李素一惊,他突然发现自己又干了一件蠢事,一件把自己带进沟里的蠢事。

这件事愚蠢的程度大抵自扇十八记耳光也不冤枉……

趁着李世民还未开龙口,李素急忙抢先道:“陛下三思,农学可是功在社稷,利在千秋的大事。

“陛下您素知臣的性子,您觉得把农学交给臣这么一个人。”

“……真的合适吗?”

李世民一滞,接着露出深表赞同的表情,点头道:“监正人选,容后商议。”

“总之……”

说着,李世民无比嫌弃地瞥了他一眼,道:“总之,这个人绝不能选那种又馋、又懒、又爱闯祸、一肚子阴谋诡计、同时还贪财的混帐!”

“朕的贞观朝有这么一个混帐已足够,不能再多了。”

李素:“……”

是在说我吗?

不是吧?应该是在说程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