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寒门第一权臣 > 第244章 情况不妙

第244章 情况不妙

   第244章 情况不妙(1/2)

路上积雪不化,结霜成冰,一不留神便人仰马翻,队伍只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般向前推进。

这支队伍是由两方汇集而成,一方是李素,另一方则是小屁孩李治的仪仗禁卫。

毕竟是皇子,论排场比李素威风多了!

不仅带了一千多人的禁卫,连全副仪仗和马车都随同上路,身边有宦官屁颠屁颠侍侯,吃饭睡觉都在那辆宽敞的大马车里。

李治常把李素叫进马车,车内置小矮桌,还烧着两个小铜炉。

二人在马车里一个说故事,一个听故事,稀里糊涂的一整天行军就这么过去。

相处久了,李素也对李治身边的人了解了大概。

李治身边的中年宦官姓刘,名福,李治从小到大都由这位刘福服侍的。

至于那名沉默寡言的将领,则是右武卫屯营的都尉!

姓付,名善言,李治的整支仪仗禁卫便由他一人统率。

听到这两个名字,李素久久无语。

一个身边的奴仆,取个“有福”,刘福,有福?

这么吉利的名字陪着李治长大,李世民居然也不介意。

至于另一位就更奇葩了,三棒子打不出一个屁来的家伙取名叫善言!

叫闷葫芦才贴切吧……

名叫刘福的宦官是个伶俐角色,见李治对李素的态度无比亲近。

刘福也爱屋及乌,对李素和颜悦色得不行,每次在队伍里见到他,总是一脸谄媚逢迎的笑容。

李素想吃什么想要什么,刘卓和李贵这些糙汉子自然没那眼力,而刘福却总是第一个跳出来。

把李素想要的东西毕恭毕敬递到面前,简直把李素当成了他的第二个主子……

这种态度令李素非常满意,情不自禁给他点了五星好评。

并且很大方地,把从李治那里敲诈来的值钱小玩意扔两个给他。

借花献佛嘛,反正慷他人之慨……

至于那位名叫付善言的都尉,自从李素一脚把李治踹飞后,付善言对李素就不大友好了。

哪怕后来李治跟李素的关系非常亲近无间,付善言对李素的态度仍是冷冰冰的。

这个……李素就不得不给他打个差评了。

三天后,队伍行至雍州。

雍州刺史领全城官吏出城十里相迎!

在李素的授意下,李治婉拒了入城的盛情邀请。

队伍只在城外扎营,第二日清晨悄悄拔营离去。

过了雍州再往北,不知是不是心理错觉,李素总觉得天气变得更寒冷了。

一路上随处可见未曾融化的大雪,没有春暖花开的灿烂景色,没有春意盎然的绿树红花,更不见农户满怀喜悦结队春播的欣欣气象。

触目所及皆一片萧瑟,土地又冷又硬,田地荒芜,连野草都不见一株!

放眼望去,辽阔的田地里竟感受不到一丝生机。

走到这里,李素的心渐渐往下沉。

就连没心没肺的李治,此时脸上也看不见一丝笑容,心情沉重。

出雍州继续北行,李素一行缓缓朝蒲州方向走去。

这里仍属于关中地区,大唐的关中相对而言算是比较富庶的地方。

毕竟是以大唐国都长安为中心,许多国内的商贾和国外的胡商们为了逐利,纷纷满载货物特产朝长安蜂拥而来。

可是长安只有这么大,每天能消化的货物量只有这么多。

就渐渐造成了严重的货物积压和过剩。

当然,世上没有能难倒商人的难题。

所以商人们便很识时务地往长安周边蔓延,将货物倾销到长安邻近的城池。

雍州,蒲州等这些城池,便是典型的得益者!

它们离长安不远,只有数百里,长安城无法消化的货物,很自然的便由这些周边城池来消化。

由此便造成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第244章 情况不妙(2/2)

长安富庶,而周边城池也不差,由点而扩散到面,最后辐射整个关中地区,带动了关中地区的繁华。

可是,大唐终究还是以农业为主的时代,粮食作物决定民生。

所以每年的春播,秋收,对大唐百姓来说都是一等一的大事!

每年立春后,皇帝都要率领百官在太极宫的农坛祭天祈福,求得一年的风调雨顺。

秋收后,皇后还要领朝中诸臣的诰命家眷亲自下田,将秋收时遗落在田里的麦粒一颗颗拣回来,以此表示人间百姓的惜福。

从贞观元年开始,长孙皇后便亲自主持这个仪式,每年皆是如此,一直到她去世。

由此可见,农耕对百姓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天下百姓绝大多数都是农户,农户所求不过温饱!

所以气候对于农户来说,便是性命攸关的大事。

李素一行出了雍州后,看到的一幕幕却非常触目惊心。

如今正是农户们成群结队下田劳作播种的黄金时期,可是雍州城外的田地里却人影俱无。

一片萧然景象。

路上仍有未化的些许积雪,队伍沿路行走半天才看见三三两两的农户。

每个人愁眉苦脸,长吁短叹,蹲在田边定定注视着田地发呆。

身在长安时尚不觉得,可真正北行以后,李素才发现山西居然起了天灾!

这里,还属于关中,田地已然这般严重了。

若进入晋州晋阳境内,那是怎样的光景?

骑在马上,李素抿紧了嘴唇,眼中露出无比凝重之色。

出雍州三十里后,放眼望去,一片广袤无垠的平原。

李素出身农家,一眼便知这是一块上好的良田,地势平坦,依山傍水,好一派悠然田园景象!

可今日看去,足足上千亩的田地里,竟连一个的农户都没有。

好好一片良田,无声中透着一丝死气,看不到任何生机。

“全军停下!”

李素骑在马上,忽然扬手大声下令。

千多人的队伍依令而止,马车里的李治莫名其妙掀开车帘。

见李素阴沉着脸下了马,李治也出了马车,纵身一跳落地,屁颠屁颠跟在李素身后。

李素一言不发,下马后径自走向路边的田地里,脚踩在土地上,用力跳了几下。

土地硬邦邦的,像一块完整的石头,完全感受不到良田应该具有的松软肥沃土质。

李素的眉头越皱越紧,蹲下身拾了一块土,把它握在手心,凑到眼前仔细端详起来。

黑乎乎的土块很硬,握在手心里一片冰冷。

细细将它掰开,里面竟然掺杂着一些未曾融化的冰渣……

随手将它散落,落下去的是一块块干硬的颗粒状土块。

李治好奇地在旁边看着李素的举动。

见李素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李治小心地问道:“李兄,怎么了?”

李素把手里的残土递给他看,沉声道:“有点麻烦,殿下看看这土……”

李治接过土,仔细看了半天,仍不得其解:“土怎么了?”

李素无奈的叹了口气:“这土,简单的说,是冻土。”

“也就是说,土地养分不够,就算到了春天,也无法播种。”

“今年的春播算是废了,春播一旦废了,这一整年农户吃什么,穿什么?”

李治年岁不大,可毕竟是自小被李世民亲自抚养长大,多少也有些见识。

“无法播种?”

“这……”

扭头看了一眼广袤空旷并且不见人影的土地,李治讷讷道:“李兄,或许……这是偶然呢?”

“或许只是这一片土地是冻土,其他的地方还好吧?”

李素摇了摇头:“恕我直言,别这么乐观。”

“对了殿下,你知道陛下遣你我出京赴晋,是因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