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各退一步(1/2)
刚一听到要取消行卷、公荐这两个制度,长孙皇后便知道自己丈夫为何如此生气了。
当陆恒说全部都要改的时候,她心已经全凉了。
沉默良久后。
长孙皇后才缓缓道
“你说的这些,与如今的科举完全不同,势必会受到极大阻碍。”
“现下的科举是承隋制,天下人已经习惯了上百年,骤然更改,没有理由是说不过去的。”
“陆恒,你得先有条有理地说清楚,才能让陛下好生考虑。”
比起李世民,她的性情要温柔得多。
所以,尽管知道这件事基本没有实施的可能,长孙皇后还是选择给陆恒一个机会,让他说完。
有她在旁边,李二陛下也没有那么气急了。
他黑着脸点头道
“皇后说得是,陆恒,你有想法可以说,但不能毫无凭据地提议。”
“哪怕那些御史言官参朕的不是,也得有理由吧!”
陆恒挑起眉头,看了眼旁边的李明玉。
显然,自己这个未来媳妇很担心他,使眼色都快使出火星子来了。
恨不得直接上手捂嘴,让他别瞎说!
陆恒整理一番思绪,而后才道
“陛下,既然科举是由隋所创,距今也不过百来年,那这其中一定有很多弊病存在。”
“经过这么多年,想来弊端已经显现了,可没有人愿意去修改。”
“对朝廷而言的弊病,对世家豪族而言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他们身在朝堂,当然不愿意改!”
“最大的弊端,就是不公平!”
李世民先是点了点头,而后又摇了摇头。
他冷声道
“你说科举有弊端,这个朕承认。没有哪种制度是完美的。”
“可要说它不公平……”
“相比起魏晋的九品中正,它已经很公平了!”
“再往前几百年,只有那些世家大族能够入朝为官,可现在朕已经为普通人了途径,还要怎么样?”
陆恒简直想笑。
所谓为普通人途径,就是大家都能科举?
那也不看看门槛有多高!
“穷人家的孩子买不起书上不了学,私塾先生的束脩都交不起,这些都抛开不谈了。”
“但是除了关中以外,从哪里到长安来考试不需要钱?”
“就说江南,从那边过来,要雇车马,要住宿,要吃饭,样样都要钱,一路上花费几十两白银简直轻轻松松。”
“当然,您要说他们能用腿走,臣确实无话可说。”
陆恒说到这里,就见李世民的脸已经又黑了下来。
可他没打算停下。
顿了顿,他便继续道
“臣已经了解过了,即便路途遥远费用昂贵,这都还是小头。”
“大头开销,是在科举之外!”
“之所以方才提出取消行卷和公荐,就是因为这对普通家庭来说根本不可能。”
“有能力有渠道联系到文坛泰斗、一方大员,并且能将自己的作品交上去让他们品鉴推荐,哪怕是臣的家庭条件都做不到!”
“噢,行卷和公荐是为了不让优秀学子因失误落榜,那寒窗苦读几十载的人呢?他们凭什么因为别人的失误,就平白少了这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第一百五十七章 各退一步(2/2)
多分?!”
“又因为行卷和公荐,科举考试要公开透明,所以考官更在乎那些大人物对自己的看法。”
“所谓文名在外的,又有几个不是世家出身?”
“这样做,无非是官官相护罢了!”
这一番话下来,在场的所有人都沉默了。
他们万万没想到,陆恒的胆子居然这么大。
世家子弟,科举要比普通人来得更轻易,这已经是所有人的常识了。
可没有人觉得这些世家子弟有什么不对的,毕竟他们的祖上为得到这些,已经付出了巨大努力。
官官相护?
官场上到处都是人情世故!
见所有人脸色都不太好看,陆恒打心底里觉得疑惑。
“陛下,您先前不是也觉得五姓七望太过分,也想将他们的气焰打压一下吗?”
“臣提出来的这些问题,难道不正是您希望看到的改变吗?”
李世民是真的拿这憨子没办法了。
他甚至都不能说陆恒是故意的,因为这少年是真的觉得自己有理!
“……朕的确是想削弱世家,但你也不能这么乱来啊!”
李二陛下难得地无奈了
“你都知道,这么改是在打压世家,那朝廷里世家出身的人能答应吗?”
“这么干,你不要命了?”
“简直胆大包天!”
在场的人都很清楚,如果立刻将科举制改成这样,哪怕只取消行卷和公荐,都会引起巨大反对声!
这不仅影响到了五姓七望。
而是动了所有有权有势人家的利益!
假如这事儿传出去……
甚至都等不到执行,陆恒就会被源源不断地暗杀。
从某种意义上说,李二陛下说他不要命,也确实是没有说错。
夜色中。
灯火通明的太极殿,忽然陷入长久的沉默之中。
此时的陆恒终于意识到了一件事——
强大如李世民这样的半个开国之主,马上皇帝,战功赫赫,也有他忌惮的东西。
他想要天下百姓安居乐业,但他不敢大刀阔斧地对世家举起屠刀。
因为太多了。
根本砍不过来,甚至一个不小心,就很有可能会翻车!
就如以前的南北朝。
王朝更替,只在世家权贵的念头,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也正是因此,如今的李世民还处在比较小心的探索阶段。
他不知道世家的底线在哪里,所以暂时不能如此嚣张地动其根本。
陆恒现在就像在玩一个真人版的剧本杀,还是硬核推理的那种。
尽管他已经提前知道,结局是李二陛下成了四海来朝的天可汗,创造了贞观之治,李世民本身的能力足够镇得住世家。
可李二陛下自己不知道啊!
半晌。
陆恒也跟着叹了口气。
“这样吧,陛下。”
“咱们能不能先在长安城里试点推广?”
“行卷、公荐都能用,但唯一要求的就是糊名。”
“阅卷时把考生名字糊上,由专人统一誊抄,再交给主考官。”
“批改完了,成绩出了,再将额外的分加上去,这不也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