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言多必失(1/2)
腊月二十一,
距离年关,已是越发的进了。
皇宫中,即便是大雪再度飘然而至,可宫内宦官们一大清早,便开始提着扫帚对宫里每一处角落进行清扫。
暖阁当中,难得能够偷闲的景平皇帝,却依旧早早起来了。
这对他而言,已经成为了深入骨髓的习惯,不论批阅奏折到几更,第二天卯时初刻便会自动醒来。
他宛若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不论什么时候都会准时出现在暖阁。
而此时,内阁的几位大学士,往往会先景平皇帝一步等候在暖阁中。
经年累月下来,君臣之间,已有了难得的默契。
没有太多的繁文缛节,景平皇帝缓缓坐下,看着御案上似永远不会减少的奏折,有些疲惫的长出一口气。
多年勤政,已经快要将他的身体掏空。
即便如此,当他看到张宏,却仍旧忍不住关心道
“张爱卿,你年纪老迈,身子要紧啊。”
张宏虽是内阁大学士,但每年这个时候,在六部众人都放松休息的日子,却是内阁三人最为忙碌的时候。
户部在这个时候,会将这一年的税收、结余、来年的钱粮预算规划,呈至御前。
而内阁三人,还要对户部呈上来的开支、进项进行核算。
况且,今时不同往日,朝野上下都在为明岁国战做准备。
这其中的粮草支出等,更是重中之重。
为的,就是因国战而耽误来年开春之后的国计民生。
张宏苦笑一声
“老臣要忙碌,也便是这几天,待核算完毕趁着过年,回家含饴弄孙,也不失为一件美事。”
景平皇帝听罢,不禁哈哈笑了起来。
谢弼道
“朝廷平日太过注重经史,以至经济上的人才短缺,臣有失察之嫌,还望陛下恕罪。”、
景平皇帝揉了揉有些发涨的眉心,颇有感触
“是啊,我大周虽以科举取士,士子做了官,要为朕治理天下,光靠书中的经史可是成不了事的。
只是,这又要懂经济,又要精通术算的人才,实在是少见。”
想到这,他微微一笑
“好在有谢卿你,有你帮衬着,朕可无忧矣。”
难得快过年了,以户部呈上来的国库结余来看,今年的税收还是不错的。
虽说还未核算完成,但眼下核算出的金额,已够支撑明岁国战所需。
故而,景平皇帝虽感觉疲惫,心情却还算是轻松,不由笑了起来。
说道此处,李明阳也笑了起来
“听说,坊间还正出了一件事儿,萧家的门槛,这些天都快被踩平了。”
“哦?有这样的事儿?”
景平皇帝听罢先是一愣,旋即显得有些生气,他不经意的眼眸中,竟是闪过一抹冷芒。
这段时间以来,他忙于核对户部结余,已经有段日子没有关注萧子澄了。
其实景平皇帝算是一个格外重情义的皇帝,对于卫彻来说,他是一个超越君臣的朋友。
对于百姓而言,他又格外的爱民勤政。
唯独对臣子而言,他更像是多面地藏菩萨,时而和风细雨,时而雷霆怒目。
而景平皇帝最为深恶痛绝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第一百三十六章 言多必失(2/2)
便是朝臣结党。
一个树大根深的杨党,已经让朝局诡谲人人自危。
景平皇帝虽然有心整治,但时局却没有给他下手的机会。
杨党势众,在这个节骨眼上清洗,必然会造成动荡,届时内忧外患,大周危矣。
眼下若是武勋有样学样,借天策府之便行结党之事的话
想到这,景平皇帝眼中寒光更甚。
虽说他对萧家素来信任,对萧子澄更是青睐有加,顶着朝堂的压力,也要将一门两爵的殊荣给到。
可若是萧家辜负皇恩,明知故犯的话,那他也不介意痛下杀手。
“眼下临近年关,各府走动频繁也正常。”景平皇帝压着心中杀意,似不经意的问道
“去萧府的,都有哪家啊?”
李明阳似想到什么,脸上笑意更甚
“说来也奇了,那萧子澄不知道施了什么魔法。
那些个公子哥,在这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活生生变了一个人似的。”
说到这,李明阳捂着肚子笑道
“赵国公家两位公子,生生从山城走回家中不说,还亲手制作了礼物。
听说国公大人眼泪当时就下来了,哭的那叫一个老泪纵横”
“”
景平皇帝无语的看着李明阳,李明阳也是笑着看着景平皇帝。
对景平皇帝最为了解的张宏,此时明显松了一口气。
李明阳此时也反应过来,忍不住发出一阵咳嗽。
这好尴尬啊
暖阁之内,都是极聪明的人,一转念只见,便知道方才景平皇帝是动了杀心。
景平皇帝苦笑一声,突然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
“这小猢狲,当真是次次都能弄出点惊喜出来。”
“这都是拖陛下的洪福,若是这批人能够成才,也不失为一段美谈。 ”
李明阳心中那叫一个后怕,若因为他无心中说的一番话,让景平皇帝下了杀手,那他可就万死莫恕了。
张宏见气氛有些尴尬,轻咳一声岔开话题
“提起萧子澄,臣倒是想起一件事来。
今早臣在殿外偶遇户部杨大人,他交给臣一封书信,说是太子殿下交予户部的。
说是能够提升户部核算钱粮效率的新算法。”
一下子,景平皇帝顿时乐开了花,不由哈哈笑道
“他还要教你核算钱粮之法?书信呢?给朕瞧瞧。”
张宏苦笑一声
“臣没有见到书信,是户部主簿孙文州收到的,那书信应当还在户部。”
景平皇帝摇摇头,“朕这个儿子啊”
其实他们哪里知道,虽说这书信是朱瑱交给户部,但其中的方法乃是从萧子澄哪里得来的。
前些日子,朱瑱见景平皇帝核对钱粮弄的焦头烂额,心急之下到荒山找萧子澄帮忙。
只是当时萧子澄忙着训练,一时间也抽不出时间,索性便将《复式薄记法》写下来给了朱瑱。
这《复式薄记法》是起源于意大利,直到清末才引进中国的,算是比较科学的记账法。
若户部能按照复式薄记法进行核算的话,可就轻松许多了。
不过现在,在这暖阁当中,张宏向景平皇帝提起此事,就不免是当作转移话题的趣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