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人,可知那位年轻的将军是谁?”
朱平安回到房内,见李春芳刚好也作完了一篇青词,便坐到李春芳一旁,指了指站在严嵩门口等着召见的年轻官员,轻声向李春芳请教道。
李春芳顺着朱平安的手指看去,因为距离有些远,不由微微眯了眯眼睛,使自己看的更清楚些。
等看到站在严嵩门口的那位年轻官员相貌后,李春芳微微笑了笑,“我与朝中武官交往甚少,不过巧的是,这位将军我恰好有过数面之缘。”
“哦,愿闻其详。”朱平安拱着双手,虚心向李春芳请教。
“此人便是去年小有名气的戚海波。”李春芳微微笑了笑,缓缓开口道。
戚海波?
朱平安闻言一怔,我听过黄海波、周立波,可是这戚海波是何许人也?去年还小有名气?难道说是被历史遗忘的某位不走运的将军......
看着朱平安一脸不知其然的模样,李春芳脸上的笑容更盛了,捋了捋胡茬,抑扬顿挫的吟起诗来了: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听到李春芳吟的这首诗,朱平安心里面如拨云见雾,一下子就明白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身为古代军事发烧友的朱平安,又怎么会没听说过鼎鼎有名的这首诗呢。
当然,朱平安心里明白,面上还是一副不知其然,愿闻其详的模样。
毕竟作为一个土身土长的大明人的话,自己没理由一听这首诗,就知道那人是谁。
历史上这首诗,也是随着其主人抗倭有成,声名显赫之后,才逐渐广为人知的。
单就此诗而言,除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句诗的豪气之外,其他诗句的水平也就那样,总体上也并无多少出彩的地方,如果不是其主人功成名就,这首诗早就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泛不起一丝涟漪了。
“子厚有所不知,这首诗便是这位戚将军数年前所作。”李春芳轻声解释道。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位将军其志不小啊。”朱平安点了点头,继而又微微勾了勾唇角,故意问道,“这位将军便是名为戚海波么?”
“非也,非也。”李春芳摇头笑了笑,接着为朱平安讲述道,“这位将军姓戚名继光,乃山东登州人也,其家世代为官。戚将军十岁时便袭了其祖上登州卫指挥佥事的职位,年纪轻轻便已经是货真价实的四品大员了。不过,戚将军也非仰仗祖上恩荫的碌碌无为之辈,去年以武举身份来京参加武举的会试,就是你们恩科前一届的会试。其运不佳,武举会试时,适逢北胡俺答汗兵围京城。情势危急,取消了武举会试。”
嗯,果然是戚继光。
朱平安心里点了点头,面上倾身认真听着。
说到这里后,李春芳谨慎的环视了周围一眼,继而又放低了声音,“当时城外有北胡俺答汗十万大军,城内说是有十二三万禁卫军,你也知道现在禁卫军是什么样子,兵籍皆虚数,仅有五六万实数,其中又有诸多来镀金的功勋之后,又有诸多老弱,又有诸多被内外提督大臣之家役使,能战之兵仅有不到两万人。”
“如此严峻?”朱平安咂舌不已,庚戌之变当时的情势比自己了解的还要严峻。
李纯芳点了点头,继续说道:“因为情势严峻,所以参加武举会试的武举都被动员了起来。跟其他武举不同,戚将军是主动请缨的,而且难得文化武功双全。戚将军在守城其时,据实际情况,写了一篇《备俺答策》。”
朱平安听到这里,眼前仿佛看到了当时的场景。
如果说戚继光继承祖上四品挥佥事是戚继光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一步的话,那这篇《备俺答策》便是戚继光闪耀历史的关键一步,戚继光正式凭借着这篇《备俺答策》,才进入了大佬们的视野,受到赏识,在这次的庚戌之变中尽显才能,获得了崛起的宝贵的一桶金。
“我当时奉圣上旨意去城门劳军,有幸拜读了这篇《备俺答策》,我虽不通军事,但是亦觉此策大善。与我同行的还有兵部的张主事,我将此作赏之于张主事。张主事叹为观止,立刻向兵部尚书推荐了戚将军,戚将军被临时任命为京城九门旗牌官。戚将军的《备俺答策》也传颂开来。也是因此,我认识了戚将军。”李春芳回忆道。
“戚将军的《备俺答策》,我这尚有一备份,子厚若有兴趣,可以一观。”李春芳看向朱平安。
“那我就多谢李大人了。”朱平安笑了笑,拱手向李春芳道谢。
“子厚与我客气什么。”李春芳也笑了,从桌上找了找,找出了一卷《备俺答策》,递给了朱平安。
朱平安接过《备俺答策》,如视珍宝的放到了袖子里,虽然自己在现代曾经百度过此作,但还没看过原版的呢。
“虽然去年取消了武举会试,不过圣上恩赐,戚将军他们所有参与协防京城的武举,皆被赐予同进士出身,表彰他们的功劳。因为戚将军的突出表现,兵部将戚将军调至了蓟门戍边。想必今日,蓟门有紧急军情,戚将军回来汇报的吧。”
李春芳说着往外扫了一眼,看到紧闭的严嵩办公房门,额上微微皱了下眉,继而又是一副波澜不惊的模样了。
李春芳的皱眉动作虽小,一闪而逝,但朱平安还是注意到了,心中有数,当然朱平安也不会傻到点出来。
“哦,对了,子厚向我打听戚将军,是......”李春芳像是突然想到似的,转头看向朱平安问道。
“刚刚我看戚将军风流倜傥、英武不凡,心生好奇。”朱平安摸了摸鼻子,笑了笑。
“呵呵,原来是这样啊,日后若有机会,我与子厚引荐。”李春芳微微笑着点了点头。
“李大人,可知那位年轻的将军是谁?”
朱平安回到房内,见李春芳刚好也作完了一篇青词,便坐到李春芳一旁,指了指站在严嵩门口等着召见的年轻官员,轻声向李春芳请教道。
李春芳顺着朱平安的手指看去,因为距离有些远,不由微微眯了眯眼睛,使自己看的更清楚些。
等看到站在严嵩门口的那位年轻官员相貌后,李春芳微微笑了笑,“我与朝中武官交往甚少,不过巧的是,这位将军我恰好有过数面之缘。”
“哦,愿闻其详。”朱平安拱着双手,虚心向李春芳请教。
“此人便是去年小有名气的戚海波。”李春芳微微笑了笑,缓缓开口道。
戚海波?
朱平安闻言一怔,我听过黄海波、周立波,可是这戚海波是何许人也?去年还小有名气?难道说是被历史遗忘的某位不走运的将军......
看着朱平安一脸不知其然的模样,李春芳脸上的笑容更盛了,捋了捋胡茬,抑扬顿挫的吟起诗来了: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听到李春芳吟的这首诗,朱平安心里面如拨云见雾,一下子就明白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身为古代军事发烧友的朱平安,又怎么会没听说过鼎鼎有名的这首诗呢。
当然,朱平安心里明白,面上还是一副不知其然,愿闻其详的模样。
毕竟作为一个土身土长的大明人的话,自己没理由一听这首诗,就知道那人是谁。
历史上这首诗,也是随着其主人抗倭有成,声名显赫之后,才逐渐广为人知的。
单就此诗而言,除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句诗的豪气之外,其他诗句的水平也就那样,总体上也并无多少出彩的地方,如果不是其主人功成名就,这首诗早就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泛不起一丝涟漪了。
“子厚有所不知,这首诗便是这位戚将军数年前所作。”李春芳轻声解释道。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位将军其志不小啊。”朱平安点了点头,继而又微微勾了勾唇角,故意问道,“这位将军便是名为戚海波么?”
“非也,非也。”李春芳摇头笑了笑,接着为朱平安讲述道,“这位将军姓戚名继光,乃山东登州人也,其家世代为官。戚将军十岁时便袭了其祖上登州卫指挥佥事的职位,年纪轻轻便已经是货真价实的四品大员了。不过,戚将军也非仰仗祖上恩荫的碌碌无为之辈,去年以武举身份来京参加武举的会试,就是你们恩科前一届的会试。其运不佳,武举会试时,适逢北胡俺答汗兵围京城。情势危急,取消了武举会试。”
嗯,果然是戚继光。
朱平安心里点了点头,面上倾身认真听着。
说到这里后,李春芳谨慎的环视了周围一眼,继而又放低了声音,“当时城外有北胡俺答汗十万大军,城内说是有十二三万禁卫军,你也知道现在禁卫军是什么样子,兵籍皆虚数,仅有五六万实数,其中又有诸多来镀金的功勋之后,又有诸多老弱,又有诸多被内外提督大臣之家役使,能战之兵仅有不到两万人。”
“如此严峻?”朱平安咂舌不已,庚戌之变当时的情势比自己了解的还要严峻。
李纯芳点了点头,继续说道:“因为情势严峻,所以参加武举会试的武举都被动员了起来。跟其他武举不同,戚将军是主动请缨的,而且难得文化武功双全。戚将军在守城其时,据实际情况,写了一篇《备俺答策》。”
朱平安听到这里,眼前仿佛看到了当时的场景。
如果说戚继光继承祖上四品挥佥事是戚继光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一步的话,那这篇《备俺答策》便是戚继光闪耀历史的关键一步,戚继光正式凭借着这篇《备俺答策》,才进入了大佬们的视野,受到赏识,在这次的庚戌之变中尽显才能,获得了崛起的宝贵的一桶金。
“我当时奉圣上旨意去城门劳军,有幸拜读了这篇《备俺答策》,我虽不通军事,但是亦觉此策大善。与我同行的还有兵部的张主事,我将此作赏之于张主事。张主事叹为观止,立刻向兵部尚书推荐了戚将军,戚将军被临时任命为京城九门旗牌官。戚将军的《备俺答策》也传颂开来。也是因此,我认识了戚将军。”李春芳回忆道。
“戚将军的《备俺答策》,我这尚有一备份,子厚若有兴趣,可以一观。”李春芳看向朱平安。
“那我就多谢李大人了。”朱平安笑了笑,拱手向李春芳道谢。
“子厚与我客气什么。”李春芳也笑了,从桌上找了找,找出了一卷《备俺答策》,递给了朱平安。
朱平安接过《备俺答策》,如视珍宝的放到了袖子里,虽然自己在现代曾经百度过此作,但还没看过原版的呢。
“虽然去年取消了武举会试,不过圣上恩赐,戚将军他们所有参与协防京城的武举,皆被赐予同进士出身,表彰他们的功劳。因为戚将军的突出表现,兵部将戚将军调至了蓟门戍边。想必今日,蓟门有紧急军情,戚将军回来汇报的吧。”
李春芳说着往外扫了一眼,看到紧闭的严嵩办公房门,额上微微皱了下眉,继而又是一副波澜不惊的模样了。
李春芳的皱眉动作虽小,一闪而逝,但朱平安还是注意到了,心中有数,当然朱平安也不会傻到点出来。
“哦,对了,子厚向我打听戚将军,是......”李春芳像是突然想到似的,转头看向朱平安问道。
“刚刚我看戚将军风流倜傥、英武不凡,心生好奇。”朱平安摸了摸鼻子,笑了笑。
“呵呵,原来是这样啊,日后若有机会,我与子厚引荐。”李春芳微微笑着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