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 大明康熙年制(1/2)
刀哥看来是有备而来。
此时他的桌子上,早就放着一个精致的木盒。
刀哥伸出手指在木盒上敲了敲,正色说道:
“虽然我不是古玩圈的人,平时也不喜欢收藏古玩。”
“但是这件东西,这是我家传的宝贝。”
此时他还没有打开木盒,先铺垫好了气氛。
让直播间的观众一下子紧张起来。
还以为真的是什么了不得的宝物。
明昊笑着说道:
“你能不能介绍的再详细一点。”
“比如说,这件东西是怎么来的?”
刀哥一本正经的说道:
“这是我奶奶在锄地的时候,从坑里刨出来的。”
明昊也知道问不出来什么结果,笑着对他说道:
“你还是先打开让大家看看吧。”
当精致的木盒打开后,里面是一个巴掌般大小的瓷碗。
瓷碗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花纹,只是一个很简单朴素的造型。
明昊看完后点了点头,又对刀哥吩咐道:
“你把碗转过来,让我看看底部。”
刀哥将碗反转了过来,碗的底部暴露在摄像头面前。
明昊还没有说话,直播间的网友一下子绷不住了。
因为在这只瓷碗的底部,印有六个蓝色大字:大明康熙年制。
“哈哈哈哈,笑死我了!”
“大哥你真是个逗逼,这玩意敢说是传家的宝贝?”
网友之所以会有这种反应,是因为但凡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康熙是清朝的。
大明应该换成大清才对。
这不明摆着的是个赝品吗?
“老哥我看你这个皇家火箭是白刷了!”
“这么简单我也能鉴定!”
“大哥你是故意来搞笑的吗?”
看到直播间网友的反应,这名叫刀哥的主播却淡定如常。
他没有理会这些人,只想知道明昊是怎么看的。
“明老板,您觉得我这只碗怎么样?”
明昊眨了眨眼,然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没看错的话,这只碗应该是正品。”
“出自康熙年间。”
“虽然这只碗造型很简单,但是也能值个大几十万。”
明昊的语气很正常,一点都不像是开玩笑的样子。
刀哥原本一副笑眯眯的样子,无论网友如何笑话他,都没有让他产生任何的情绪波动。
但是当明昊说完这番话后,刀哥的双眼立刻瞪地溜圆。
“你说的是真的?”
刀哥的声音都有些颤抖。
明昊点了点头:
“是的,我可以向你保证!”
刀哥听完明昊说的话后,他的眼角竟然饱含着泪水,喃喃自语道:
“这竟然是真的……”
“看来我爷爷并没有骗我,他真的把宝贝留给了我!”
直播间的网友看到这一幕后,彻底懵逼了。
当他们看到“大明康熙年制”的时候,以为这件事就够离谱的了。
但是没成想,接下来明昊说的话更加离谱。
作为一名专业机构的鉴宝专家,他竟然能说这件东西是正品!
难道他连最基本的历史常识都没有吗?
就算是小学生,也应该知道,康熙是大清的人才对啊!
而刀哥的表现继续很离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第545章 大明康熙年制(2/2)
明昊这么说,他竟然没有表示怀疑。
看他认真的样子,竟然是当真了!
一开始的时候,大家还以为这是刀哥在整活。
所以也没指望明昊能在这只碗上翻车。
但是接下来的发展,让所有人都看不懂了。
“这到底是什么情况?”
“是啊,我怎么看不明白,这难道就安排好的剧情吗?”
“如果是演的话,那他们两个人的表也太逼真了吧!”
“如果不是演的话,这也太傻逼了吧!”
“这只碗怎么可能是真的!”
“这是拿我们当三岁小孩子来骗吗?”
“……”
刀哥此时非常激动,心情还没有平复下来。
他对明昊说道:
“明昊老板,其实我刚刚是骗你的。”
“这只碗并不是我奶奶从地里刨出来的。”
“是我爷爷留给我的。”
明昊笑着点了点头。
“我看出来了。”
“不然的话,你也不会用这么好的盒子来装它 。”
刀哥说着说着,便想起了自己的爷爷。
“我爷爷对我说过,这只碗是他爷爷留下来的。”
“都传了好几辈了。”
直播间的网友听到刀哥的解释后,看他的样子不像是在骗人。
如果他说的是真的话,算下来他爷爷的爷爷,这年份也差不多是真的了。
但是碗底的那个落款,实在是太夸张了。
怎么看都不像是真的。
一提到这只碗的落款,刀哥便叹了口气。
“唉,不瞒大家说,这只碗我也找不少人看过。”
“那些所谓的专家,一看到落款,就笑着把我打发走了。”
“看我的眼神,就跟看傻逼一样。”
“但是我从来没有怀疑过我的爷爷!”
“我相信他绝对不会骗我的!”
“今天,我终于在明昊老板这里验证了!”
直播间的网友这个时候也急了,他们非常想搞清楚,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这碗底的落款,的确非常像现代人的恶搞。”
“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
“这只碗确确实实出自康熙年间。”
“至于具体的原因嘛,现在的文物专家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
“但是原因,大概有以下三点。”
明昊对着摄像头,将自己了解到的知识向直播间的网友娓娓道来。
当明昊解释完这三个原因后,直播间的网友才恍然大悟。
“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没想到小丑竟然就是我自己!”
“看来我还是读书少,刚刚竟然敢嘲笑专家……”
其中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在清朝初期,清军的势力范围主要集中在北方。
而在龙国的南方区域,实际上并没有被清军控制。
在康熙前几年的时候,当时南方的工匠,可能还延用着前朝的国号,也就是大明。
所以才有了这个看起来不伦不类的产物。
第二个原因那就很简单了。
当时的工匠很可能并不识字。
别看他们在瓷器上写写画画的,但也都是在依葫芦画瓢。
至于自己写的是什么玩意,他们根本不懂。
而这个“明”字,很可能就是他们的笔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