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大明:史上最强太子 > 第444章 钾肥威力初显,武人荣耀再增

第444章 钾肥威力初显,武人荣耀再增

朱标、徐达、常遇春,率领二十万军,远征沙漠。留下五万军镇草原,和他一起回中原的不过是十三万人。

归来途中,各路兵马不断回归原本的驻地。

最终和朱标一起回到南京享受凯旋荣耀的,是五万左右的官兵。

照样!

朱元璋和上次一样,照样亲自郊迎!照样有南京城无数军民百姓,前来观礼!

因为,此战是覆灭了,朱元璋反了一辈子的大元!

因为,此战迎回了华夏的传国玉玺!

因为,此战斩了王保保,完成朱元璋的平生三大愿!

因为,此战还附带着占领了察合台汗国全境。单从领域面积来论,直接将大明的疆土扩张了一倍!

因为,朱标找到了钾肥!

尤其是钾肥!

一亩地能增加近百斤,是什么概念?

要知道,有些贫瘠的土地,一季打的粮食,也不过百斤左右!民间有谚:小麦,小麦,一亩一百!

对于朱标来说,找到钾肥,只是他的诸多工作之一,并不太过看重。但是,对于冯胜、朱棣、朱棡、邓愈、汤和来说,谁敢不重视此事?

在朱标宣布钾肥功效的当日,他们就几乎同时,将罗布泊岸边的钾肥,用八百里加急,送往了南京城。

朱元璋乃至于满朝文武,听说钾肥的秘密后,简直都要乐疯了。因为当时是冬天,当地无法试验。朝廷八百里加急,将这些钾肥送往琼州府,试验这钾肥的效果。

到了春天,朱元璋甚至直接将钾肥,用在了他皇宫菜园子里面。

海南试验的消息传来,钾肥真能为一亩地增加百斤的产量,朝廷上下一片欢腾。

皇宫菜园子大丰收,不但产量高,而且味道比之前好得多(钾肥有增加出油率和增甜的效果)。朱元璋简直高兴地一天到晚的合不拢嘴,脾气都好了许多。对于朝廷犯错的官员,可以惩治也可以单纯训诫的,朱元璋尽量训诫。对于可杀不可杀的官员,朱元璋全部不杀。朝堂上的气氛大为宽松,一片祥和。

民间就更不用说了。

开疆拓土一倍,覆灭北方的心腹大患,大明的民心士气得大涨到什么程度?用脚指头都想得到!

钾肥的消息一出,民间更是比朝廷都要高兴!

很简单的道理,民以食为天!

能为粮食增产,就是天!

对于百姓来说,就是最值得庆贺之事!

所以,无论从哪方面说,朱元璋对远征将士们郊迎,乃是朝堂上下军民百姓全部赞同,认为是理所应当之事。

不过,绝大多数人没想到的是,朱元璋今天想做的,绝不仅仅是郊迎那么简单。

他和朱棡、朱棣、邓愈、汤和一样,对开疆拓土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他要给予凯旋而归的将士们,更多的荣耀!

“我大明的将士们!我大明开疆拓土的功臣们!”

祭祀完神灵以及历代有为之君,褒奖完有功将士后,这场凯旋仪式并没有结束。

朱元璋朗声道:“这些天,咱和翰林学士们讲古,谈到了汉高祖刘邦的一件事。大汉天下平定后,诸将论功,刘邦将萧何排在了第一。武将们不服。刘邦就解释说,武将们是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的‘猎狗’。而萧何,是那个发现踪迹和指示处所的‘功人’。‘功人’的功劳,当然应该在‘功狗’之上。大家说,汉高祖这说法,对还是不对啊?”

“呃……”

将士们面面相觑,没人出声。

毕竟,汉高祖是大汉开国皇帝啊?他说的话,能不对吗?但话说回来,大家都是武将,又刚刚凯旋而归,难道真的就那么贱,自认为不如文官?他们就真的只是“公狗”,文官们才是“功人”?文武之分,就是人犬之别?武将们谁肯承认?谁能服气啊?

事实上,朱元璋也没指望武将们回答。

他略微停顿一下后,就说道:“咱认为,汉高祖此言太过偏颇了。建立国家,如同建造一座高楼大厦,剪伐斵削,必需武臣来做。藻绘粉饰,非文臣不可。用文而不用武,是斧斤未施而先加黝垩。用武而不用文,是栋宇已就而不加涂塈,二者均失之也!所以……”

顿了顿,朱元璋以前所未有的郑重语气,道:“现在,朕公告天下:我大明文武并重,并无高下之分!非但如此,武人抛家舍业,亲冒矢石,刀头喋血,有性命之忧,理应有特别之待遇!所以,咱和太子、中书省商量了一下,制定了一个《大明军人优待条例》。”

“陛下英明!”

“陛下之圣明烛照,比汉高祖不知强了多少倍!”

“何止是圣明烛照啊?陛下的功业,也不知比汉高强了多少倍!”

“多谢陛下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啊!”

……

将士们发出了阵阵欢呼,喜形于色!

说穿了,刘邦之所以说“功人”“公狗”那番话,不过是已经取了天下太下了,要打压武将,“狡兔死,走狗烹”了,才把文臣比“功人”,武将比“功狗”。用文臣打压武将!

对于武将来说,谁能服气啊!

只是因为汉高祖的功业大,当时没人有资格,说刘邦这个观点的不是罢了。

甚至于,千百年来,也就是唐宗宋祖,还要加上一个大明的开国的皇帝朱元璋,才有资格反驳了。

现在,朱元璋终于为武将们出了一口气,为千百年来的武将们出了一口心中恶气!

武将们,岂能不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感动吗?、

现在朱元璋不但为武将们正名,还要具体待遇上,对武将进行倾斜,将士们又岂能不激动万分?

接下来,就看大明对将士们的优待条例,具体为何了。

朱标、徐达、常遇春,率领二十万军,远征沙漠。留下五万军镇草原,和他一起回中原的不过是十三万人。

归来途中,各路兵马不断回归原本的驻地。

最终和朱标一起回到南京享受凯旋荣耀的,是五万左右的官兵。

照样!

朱元璋和上次一样,照样亲自郊迎!照样有南京城无数军民百姓,前来观礼!

因为,此战是覆灭了,朱元璋反了一辈子的大元!

因为,此战迎回了华夏的传国玉玺!

因为,此战斩了王保保,完成朱元璋的平生三大愿!

因为,此战还附带着占领了察合台汗国全境。单从领域面积来论,直接将大明的疆土扩张了一倍!

因为,朱标找到了钾肥!

尤其是钾肥!

一亩地能增加近百斤,是什么概念?

要知道,有些贫瘠的土地,一季打的粮食,也不过百斤左右!民间有谚:小麦,小麦,一亩一百!

对于朱标来说,找到钾肥,只是他的诸多工作之一,并不太过看重。但是,对于冯胜、朱棣、朱棡、邓愈、汤和来说,谁敢不重视此事?

在朱标宣布钾肥功效的当日,他们就几乎同时,将罗布泊岸边的钾肥,用八百里加急,送往了南京城。

朱元璋乃至于满朝文武,听说钾肥的秘密后,简直都要乐疯了。因为当时是冬天,当地无法试验。朝廷八百里加急,将这些钾肥送往琼州府,试验这钾肥的效果。

到了春天,朱元璋甚至直接将钾肥,用在了他皇宫菜园子里面。

海南试验的消息传来,钾肥真能为一亩地增加百斤的产量,朝廷上下一片欢腾。

皇宫菜园子大丰收,不但产量高,而且味道比之前好得多(钾肥有增加出油率和增甜的效果)。朱元璋简直高兴地一天到晚的合不拢嘴,脾气都好了许多。对于朝廷犯错的官员,可以惩治也可以单纯训诫的,朱元璋尽量训诫。对于可杀不可杀的官员,朱元璋全部不杀。朝堂上的气氛大为宽松,一片祥和。

民间就更不用说了。

开疆拓土一倍,覆灭北方的心腹大患,大明的民心士气得大涨到什么程度?用脚指头都想得到!

钾肥的消息一出,民间更是比朝廷都要高兴!

很简单的道理,民以食为天!

能为粮食增产,就是天!

对于百姓来说,就是最值得庆贺之事!

所以,无论从哪方面说,朱元璋对远征将士们郊迎,乃是朝堂上下军民百姓全部赞同,认为是理所应当之事。

不过,绝大多数人没想到的是,朱元璋今天想做的,绝不仅仅是郊迎那么简单。

他和朱棡、朱棣、邓愈、汤和一样,对开疆拓土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他要给予凯旋而归的将士们,更多的荣耀!

“我大明的将士们!我大明开疆拓土的功臣们!”

祭祀完神灵以及历代有为之君,褒奖完有功将士后,这场凯旋仪式并没有结束。

朱元璋朗声道:“这些天,咱和翰林学士们讲古,谈到了汉高祖刘邦的一件事。大汉天下平定后,诸将论功,刘邦将萧何排在了第一。武将们不服。刘邦就解释说,武将们是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的‘猎狗’。而萧何,是那个发现踪迹和指示处所的‘功人’。‘功人’的功劳,当然应该在‘功狗’之上。大家说,汉高祖这说法,对还是不对啊?”

“呃……”

将士们面面相觑,没人出声。

毕竟,汉高祖是大汉开国皇帝啊?他说的话,能不对吗?但话说回来,大家都是武将,又刚刚凯旋而归,难道真的就那么贱,自认为不如文官?他们就真的只是“公狗”,文官们才是“功人”?文武之分,就是人犬之别?武将们谁肯承认?谁能服气啊?

事实上,朱元璋也没指望武将们回答。

他略微停顿一下后,就说道:“咱认为,汉高祖此言太过偏颇了。建立国家,如同建造一座高楼大厦,剪伐斵削,必需武臣来做。藻绘粉饰,非文臣不可。用文而不用武,是斧斤未施而先加黝垩。用武而不用文,是栋宇已就而不加涂塈,二者均失之也!所以……”

顿了顿,朱元璋以前所未有的郑重语气,道:“现在,朕公告天下:我大明文武并重,并无高下之分!非但如此,武人抛家舍业,亲冒矢石,刀头喋血,有性命之忧,理应有特别之待遇!所以,咱和太子、中书省商量了一下,制定了一个《大明军人优待条例》。”

“陛下英明!”

“陛下之圣明烛照,比汉高祖不知强了多少倍!”

“何止是圣明烛照啊?陛下的功业,也不知比汉高强了多少倍!”

“多谢陛下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啊!”

……

将士们发出了阵阵欢呼,喜形于色!

说穿了,刘邦之所以说“功人”“公狗”那番话,不过是已经取了天下太下了,要打压武将,“狡兔死,走狗烹”了,才把文臣比“功人”,武将比“功狗”。用文臣打压武将!

对于武将来说,谁能服气啊!

只是因为汉高祖的功业大,当时没人有资格,说刘邦这个观点的不是罢了。

甚至于,千百年来,也就是唐宗宋祖,还要加上一个大明的开国的皇帝朱元璋,才有资格反驳了。

现在,朱元璋终于为武将们出了一口气,为千百年来的武将们出了一口心中恶气!

武将们,岂能不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感动吗?、

现在朱元璋不但为武将们正名,还要具体待遇上,对武将进行倾斜,将士们又岂能不激动万分?

接下来,就看大明对将士们的优待条例,具体为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