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元末小范蠡,沈万二(1/2)
在朱标、常遇春兵围湖州城的时候,徐达也结束了和张士信的对峙,率十万军从湖州港登陆,和朱标、常遇春合兵一处。
道理很简单,张士信怂了。
得知自己上当之后,张士信虽然气急败坏,但是最终还是没敢和徐达硬碰硬找回场子。张士信直接放弃了太湖水寨,率领十万大军上岸,找张士诚另做谋划了。
徐达这十万大军继续在太湖游荡,已经没有什么意义。
那么,徐达、朱标、常遇春率领三十万大军,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按照之前的计划,就是趁着张士诚的大部分援军,还没赶到的时机,全力攻打湖州。待虎口拔牙取了湖州之后,再全力攻打张士诚的老巢平江(打杭州的任务是李文忠的,用不着他们操心)。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西吴军,中军账内。
“小老儿沈万二,参见世子!参见徐都督!参见常平章!”
咚咚咚~~
一个中等身材、头发花白的老者,极度谦卑地向着徐达、常遇春、朱标大礼参拜。
没错,就是极度谦卑。
别的人参拜当然也磕头,但是,也就是象征性地头与地面接触。普通的参拜而已。谁会没事,拿自己的脑袋,和地面死磕?
这老者就会!
他真是实诚,三个响头磕得“咚咚”作响。可想而知,磕头的时候究竟用了多大的力道。
非但如此!
这老者磕完头后,依旧没有直立起上身,而是把头死死贴在按伏击于地的两只手上,并把屁股高高拱起,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大虾米。
这种跪姿朱标见得多了,朱元璋赐给他的那三十名宦官,每次参拜他的都是如此。奴才嘛,还能趾高气扬不成?不表现的足够卑微,惹主子生气了怎么办?
但是,除了宦官之外,朱标还是第一次见到有人行礼行得如此低声下气。
朱标疑惑道:“沈万二?你跟沈万三是什么关系?”
“也就是族人而已。”沈万二仔细解释道:“家父沈黼朗,生了家兄沈万一和小人。沈万三的父亲沈佑,顺势给他起名沈万三。所以, 小人和沈万三虽然都姓沈,也确实没出五服,但绝非名字上那么亲密、”
徐达道:“那沈万二,你今日来拜见吾等,到底所为何事?”
“天兵到来,解民于倒悬,小民欢喜之至。呃……世子、徐都督、常都督,是何等人物?在野外扎营,也太过委屈。小人家住胡溇村,家中还算干净。如今,斗胆前来,请诸位贵人将中军移至小人家中,也好给小人一个聊表心意的机会。”
“看来,你家不小啊!算啦!此地就挺好,本将军就不挪中军了。沈万二,你要是真想对天兵表示心意,就多报效些粮食、”
“小人正有此意。现在,已在胡溇村备下一百二十万石粮食,大将军想用,随时可以派天军去取。”
徐达不悦道:“沈万二,你也太吝啬了吧?既然想要本帅将中军移到你的家中,想必是有些钱财,对自己的家宅颇为自信。怎么说了半天,才一百二十石粮食呢?就算没有一万石,起码也得几千石吧?”
“启禀徐都督,您听错了,小人说的,不是一百二十石,而是一百二十万石!”
“多少?
“一百二十万石!小人虽不知大将军来了多少兵马,但是,如果每日消耗粮食一万石的话,小人可供四个月。”
“此言……当真?”
咚~~
沈万二重重地又磕了一个头,道:“小人就是一百二十个胆子,也不敢在这么大事情上,欺瞒诸位贵人啊!没错,就是一百二十万石粮食。少了一粒,天兵砍了小人的脑袋!”
沈万二要献给朱元璋的大军,一百二十万石粮食,这是什么概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第131章 元末小范蠡,沈万二(2/2)
一石粮食,相当于后世的一百八十多斤。
也就是说,献粮两亿斤!
三十万大军,平均每人七百斤!
何止是能吃四个月啊?谁能一天吃六斤粮食?即便加上战马的消耗,即便加上战时的各种损耗,即便最悲观的程度上讲,也能支撑三十万大军,半年以上的补给!
这是真的吗?、
沈万二,沈万三的族人而已,能有这么大的本事?
好吧,确实是真的!
沈万二,在历史记载中名声不彰,甚至在明史中默默无闻,即便从现代穿越而来的朱标,都全无印象。毕竟,朱标再“不昧前尘”,也只能知道,他前世知道的那些事情。
但是,如果朱标有机会读到湖州地方志的话,就会知道,沈万二,这个在湖州之战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小人物。
“万二迎接诸帅至家,供设御座于百尺楼。屯一十八寨于家之前后。日献量万石,俵散各营军士!”
瞧见没有?沈万二每日献粮万石!
在历史记载中,湖州之战打了三个多月,沈万二就给朱元璋的大军,提供了百万石粮食!
此战过后,即便看不起商人的朱元战,都认为沈万二功劳甚大,给予重赏。
“太祖遣黄门召见,给以冠带,即命与公侯将帅同赐宴。帝联诗以赐万二,云:仗剑持枪兴帝家。捐资供献米和茶。文尊礼乐光星斗。武剿尘夷列阵排。已诛张氏三千卒,共宴功臣百万齐。三吴义士应褒赠,指日崇勋拥碧阶。”
看见没有?
朱元璋高兴之余,让沈万二和徐达、常遇春等一起吃饭,甚至亲自给沈万二写了一首诗。这是多大的重视,对沈万二来说。是多大的荣耀?
那么,然后呢?沈万二恃宠而骄,不知天高地厚了吗?
没有!
朱元璋除了赐给沈万二极大的荣耀之外,还封他为“都指挥使、骠骑司马”的实职。沈万二觉得自己不是当官的那块料,坚决不受。于是乎,朱元璋改封他为“朝奉大夫,子孙传袭恩荫”。虽然不是封侯,但也是能传之子孙、与国同休的文散官官爵。
再之后呢?
某天朱元璋处理公务累了,写了一首诗,“百僚未起朕已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
沈万二得知之后,说了一句话“兆已萌矣”,于是乎劝沈家人避走海外。
结果,沈家人不听,遭受了一场塌天大祸。
沈万二呢?将家里的不动产直接分给了家里的仆役下人,然后,带着自己少部分心腹和家人,扬帆出海,不知所终。
不得不说,这沈万二真是个人才。
一百多万石粮食啊!
要知道,当初张士诚向大元朝廷称臣的时候,也不过每年向元大都运粮十一万石,还不到沈万二献粮的零头!
而且,沈万二又不是江南首富沈万三,勉强拿出来这么多粮食,绝对得是竭尽全力了。但是,为了讨好日后的天下之主,他毫不犹豫地,在最为关键的决战时刻,拿出了这批粮食!
后来,沈万二见朱元璋实在看不上商人, 又听到了朱元璋的那首诗,就马上扬帆出海。
其聪明果决,绝对是当世顶尖人杰之一!
纵然比不上,古之陶朱公范蠡,也差不了多少!
当然了,现在无论朱标,还是徐达、常遇春都不知道,沈万二这番过往。
“一百二十万石粮食啊!”
徐达一向谨慎,并没有被这么大笔的军粮,冲昏头脑。
他甚为冷静地问道:“张士诚治政,虽然贪污堕落。但是,腐化堕落,更多的是对平民百姓。对你这样的大财主,也还算可以吧?如今胜负未分,你为什么选择,背叛张士诚,倾力帮助我军呢?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