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飞船出发后不久,小行星带的第二次大规模连锁撞击试验开始了,经过了几年的准备,尤其是小行星的精准建模,现在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有信心掌控到撞击产生的每一块碎片的运动轨迹。
正是因为有了这份详细的数据,才有了第二次的试验,为了让试验不对将来的真正连锁撞击产生影响,试验的位置经过计算,在未来刚好和木星处在对立面。
工程师们再次踏上了小行星的表面,一台台巨大的行星引擎早已经将目标小行星拖曳到预定坐标,很快,第一颗小行星开始动了,它顺着轨道方向开始了加速,50分钟后,它准确的命中了第二颗体积比它大两倍多的另外一颗小行星。
原本应该惊天动地的场面在星空中却显得异常宁静,只有无数的碎片从撞击的结合点迸发向着四面八方高速逃离,在星空形成了一个环形碎石圈。
被撞击的小行星并没有解体,只是损失了一小部分质量,但是它的速度却得到了不小的提升,接着,它继续前进,朝着十万公里外的第三颗小行星翻滚着飞了过去。
第二颗小行星以每秒50公里的速度前进,同时还保持着每分钟20转的翻滚姿态,33分钟后,第二颗小行星精准撞击到第三颗小行星,撞击速度,角度和模拟结果丝毫不差。
几天后,经过十几颗小行星的连锁撞击,最终目标和计算误差的位置相差仅有不到10米,时间误差控制在了0.5秒以内,动能也达到预期的要求,试验成功。
连锁撞击其实也是一个动能转移叠加的过程,两颗在轨道高速运行的小行星本身是具有动能的,用一颗小行星去撞击另外一颗,虽然损失了一些质量,但是获得的速度足够弥补这部分质量损失,最终结果也就是被撞者动能大大增加
虽然这次试验成功了,但试验还远远没有结束,这次试验的对象都是直径在50公里以下的小行星,而人类最终需要的是驱动谷神星去撞击木卫一,再让木卫一去撞击巨型行星,两者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谷神星直径900公里,木卫一更大,直径3600多公里,星体越大,不确定的因素就会越多,小行星之间撞击可以不用考虑引力问题,但谷神星和木卫一都是大型天体,而且木卫一火山活跃,地震频发,这些都可能对计划产生干扰。
最终的机会只有一次,人类的力量无法搬来另外一颗等质量大小的星体,别说木卫一了,就连谷神星的加减速工程科学家和工程师们都伤透了脑筋。
由于谷神星的轨道和位置都与撞击要求不匹配,工程师们需要先对谷神星进行减速,让谷神星慢下来,让木星带着卫星追上它,同时还要驱使谷神星增加轨道半径,使它更加接近木星,成为木星的一颗临时卫星。
操控谷神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谷神星直径超过900公里,不管是质量还是体积都绝非普通小行星可以比拟,它已经跳出了小行星的范围,跻身于矮行星一列。
人类生产的大功率行星引擎在谷神星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如果要驱动谷神星,科学家们估计最少也需要十万台行星引擎才能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十万台行星引擎,以人类目前的生产力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就算将所有生产项目停下来,也无法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
这个时候,当初的透镜方案派上了用场,谷神星表面一样有冰川,虽然不多,却足够这次行动消耗了。
工程师们将一片片薄如蝉翼的特殊薄膜在谷神星轨道展开,经过简单的拼装,一块直径超过一千五百公里的巨大银色锅盖扣在了谷神星的轨道上方,调整好角度,来自几个天文单位之外的太阳光被准确的聚集到了谷神星上的一点,形成了一个十几公里的巨型光斑。
亿万年未化的冰层在几万度的高温下瞬间被汽化,高速喷射的气体直接从谷神星逃逸到外太空,在太阳风的作用下,星空出现了一条长长的飘带,从远处看,谷神星好像被一条长绳拴住了一样,又或是某个调皮的小孩将一个皮球系在了绳子上。
这股力量虽小,但足以缓慢撬动谷神星,只需要控制太阳光照射的角度,辅以部分行星引擎,谷神星的加速和减速以及轨道改变都能实现,幸好,谷神星的的体积和质量都不大,算是太阳系给人类的一次机会。
在驱动谷神星的同时,对木卫一的中微子扫描建模工作也一刻都没有停止过,木卫一比起那些小行星体积要大上无数倍,科学家们必须在真正的撞击之前将木卫一的精细模型建立起来。
木卫一轨道的忙碌程度丝毫不亚于地球和月球,各式各样的飞船有序的停靠在木卫一的轨道上方,数千颗卫星时时刻刻的对木卫一进行着扫描,木卫一的地表,穿着白色宇航服的工程师们也在日夜不停的忙碌着,一切都只为了让行动百分之百成功。
每个人都在努力,每个人都在奋斗,日夜不停的机器轰鸣声宛如太阳系的脉搏,此刻正有力的跳动着,在太阳系的其它大型星体上,大型穹庐基地仍在建造,万一地球无法保住,这些基地中至少也能拯救一小部分人类,但是人类的生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体制,仅靠这些基地只不过能让侥幸存活下来的人类苟延残喘几十年罢了。
移民飞船出发后不久,小行星带的第二次大规模连锁撞击试验开始了,经过了几年的准备,尤其是小行星的精准建模,现在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有信心掌控到撞击产生的每一块碎片的运动轨迹。
正是因为有了这份详细的数据,才有了第二次的试验,为了让试验不对将来的真正连锁撞击产生影响,试验的位置经过计算,在未来刚好和木星处在对立面。
工程师们再次踏上了小行星的表面,一台台巨大的行星引擎早已经将目标小行星拖曳到预定坐标,很快,第一颗小行星开始动了,它顺着轨道方向开始了加速,50分钟后,它准确的命中了第二颗体积比它大两倍多的另外一颗小行星。
原本应该惊天动地的场面在星空中却显得异常宁静,只有无数的碎片从撞击的结合点迸发向着四面八方高速逃离,在星空形成了一个环形碎石圈。
被撞击的小行星并没有解体,只是损失了一小部分质量,但是它的速度却得到了不小的提升,接着,它继续前进,朝着十万公里外的第三颗小行星翻滚着飞了过去。
第二颗小行星以每秒50公里的速度前进,同时还保持着每分钟20转的翻滚姿态,33分钟后,第二颗小行星精准撞击到第三颗小行星,撞击速度,角度和模拟结果丝毫不差。
几天后,经过十几颗小行星的连锁撞击,最终目标和计算误差的位置相差仅有不到10米,时间误差控制在了0.5秒以内,动能也达到预期的要求,试验成功。
连锁撞击其实也是一个动能转移叠加的过程,两颗在轨道高速运行的小行星本身是具有动能的,用一颗小行星去撞击另外一颗,虽然损失了一些质量,但是获得的速度足够弥补这部分质量损失,最终结果也就是被撞者动能大大增加
虽然这次试验成功了,但试验还远远没有结束,这次试验的对象都是直径在50公里以下的小行星,而人类最终需要的是驱动谷神星去撞击木卫一,再让木卫一去撞击巨型行星,两者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谷神星直径900公里,木卫一更大,直径3600多公里,星体越大,不确定的因素就会越多,小行星之间撞击可以不用考虑引力问题,但谷神星和木卫一都是大型天体,而且木卫一火山活跃,地震频发,这些都可能对计划产生干扰。
最终的机会只有一次,人类的力量无法搬来另外一颗等质量大小的星体,别说木卫一了,就连谷神星的加减速工程科学家和工程师们都伤透了脑筋。
由于谷神星的轨道和位置都与撞击要求不匹配,工程师们需要先对谷神星进行减速,让谷神星慢下来,让木星带着卫星追上它,同时还要驱使谷神星增加轨道半径,使它更加接近木星,成为木星的一颗临时卫星。
操控谷神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谷神星直径超过900公里,不管是质量还是体积都绝非普通小行星可以比拟,它已经跳出了小行星的范围,跻身于矮行星一列。
人类生产的大功率行星引擎在谷神星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如果要驱动谷神星,科学家们估计最少也需要十万台行星引擎才能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十万台行星引擎,以人类目前的生产力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就算将所有生产项目停下来,也无法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
这个时候,当初的透镜方案派上了用场,谷神星表面一样有冰川,虽然不多,却足够这次行动消耗了。
工程师们将一片片薄如蝉翼的特殊薄膜在谷神星轨道展开,经过简单的拼装,一块直径超过一千五百公里的巨大银色锅盖扣在了谷神星的轨道上方,调整好角度,来自几个天文单位之外的太阳光被准确的聚集到了谷神星上的一点,形成了一个十几公里的巨型光斑。
亿万年未化的冰层在几万度的高温下瞬间被汽化,高速喷射的气体直接从谷神星逃逸到外太空,在太阳风的作用下,星空出现了一条长长的飘带,从远处看,谷神星好像被一条长绳拴住了一样,又或是某个调皮的小孩将一个皮球系在了绳子上。
这股力量虽小,但足以缓慢撬动谷神星,只需要控制太阳光照射的角度,辅以部分行星引擎,谷神星的加速和减速以及轨道改变都能实现,幸好,谷神星的的体积和质量都不大,算是太阳系给人类的一次机会。
在驱动谷神星的同时,对木卫一的中微子扫描建模工作也一刻都没有停止过,木卫一比起那些小行星体积要大上无数倍,科学家们必须在真正的撞击之前将木卫一的精细模型建立起来。
木卫一轨道的忙碌程度丝毫不亚于地球和月球,各式各样的飞船有序的停靠在木卫一的轨道上方,数千颗卫星时时刻刻的对木卫一进行着扫描,木卫一的地表,穿着白色宇航服的工程师们也在日夜不停的忙碌着,一切都只为了让行动百分之百成功。
每个人都在努力,每个人都在奋斗,日夜不停的机器轰鸣声宛如太阳系的脉搏,此刻正有力的跳动着,在太阳系的其它大型星体上,大型穹庐基地仍在建造,万一地球无法保住,这些基地中至少也能拯救一小部分人类,但是人类的生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体制,仅靠这些基地只不过能让侥幸存活下来的人类苟延残喘几十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