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带着羁绊系统闯三国 > 第426章 有间茶社

第426章 有间茶社

   第426章 有间茶社(1/2)

当朝廷的科举诏书下发到交州、夷洲之时,却又是另一番景象。

只因交州、夷洲最早实行全民免费教育,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不仅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更实行了一套特有的校园内招机制,让官府合理的统筹分配各类人才。

所以,相比于其他开展全民免费教育没几年的州、郡学子,交州、夷洲各地的学子对于朝廷科举诏书的认知更为容易理解和接受,认为这不过就是朝廷组织更大范围的“内招”而已。

而顾雍看罢科举诏书之后,一则倍加振奋,二则愤愤不平。

之所以倍加振奋,则是因为顾雍主持交州政务,实行多年全民免费教育,不仅人才基数极大,而且更是囤积了不少有基层工作经历和经验的年轻官员。顾雍自信,在此次科举甚至往后几届的科举中,交州学子必能独占鳌头,大放异彩。

之所以愤愤不平,是因为给各州的州生员名额太少,竟然只有十个,对于交州的学子考生体量来说,远远不够。

不过,顾雍也从科举公告中体会到了萧啸对交州的额外关照,因为科举诏书中,明确了夷洲作为单独的科举考区,自算郡生员和州生员,并不占用交州的名额。

相比于交州、夷洲学子的淡定,另有两地的学子却是颇为兴奋。

那便是三阳瓯越与两平闽越。

因为科举公告中还在扬州单独设置了越族考区,单独针对百越及少数民族的而设置,郡生员、州生员名额亦是单独列算。

身为百越女王的严莱,亦深深感受到了来自萧啸的特别关爱,更知此乃是萧啸有意推动越族与汉族百姓交融的重大举措。

故而在接到科举公告之后,严莱立即命人组织各地越族学子集中突击学习,争取名列前茅,绝不辜负萧啸的一片苦心。

相比于久在萧啸治下的扬州、交州、徐州等地学子,新被萧啸收服的冀州、幽州、荆州等地的士家大族子弟,大多对“科举取士”之举嗤之以鼻。

“当今天下,能读书的,能治国的,能理政的,唯有各家名门子弟。民间除了一些经商富户之外,有几个贱民能持笔的,科举考试?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这是各地高门大阀的士族勋贵们一致看法,甚至不少郡县的士族纷纷暗中联合约定,族中子弟全部都拒不报名参加科考,要让本县、本郡“零参考”。

可惜,即便当地各士族联合抵制科考,禁止族中子弟报考科举,但却不能穷尽并阻止所有人。

实际上,不少家道中落的寒门子弟,以及刚上全民免费教育没多久的百姓子弟,纷纷抱着“试一试不要钱”的想法,前往县衙报名参考科举。

不论各州郡地界、各层人士如何看待科举,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上的首次县试、郡试、州试陆续按照时间节点推进着,各州各郡虽有许多关于科举的插曲,但却终究是有条不紊,总体顺利。

六个月后,一份复核完毕之后应当参加京试的各州、区州生员名单终于梳理出来,并且递到了萧啸的手中。

这份名单的人员姓名,虽然萧啸早已知晓大部分,但这份来自于一众科举主考官联合评审后高度认可的州生员名单,却代表着当世士族、官僚阶层的主流价值导向,让萧啸不得不重视万分。

一览名单,来自徐州考区的诸葛亮,高居榜首。

其实,早在各地考区郡试后,萧啸便让各考区的郡试前三甲考生名单汇总呈报给他查看,是以在郡试阶段,萧啸便已注意到了诸葛亮。

诸葛亮在县试、郡试两轮,皆是隶属考区头名。

随后在徐州的州试之中,诸葛亮再拔头筹,以县、郡、州三试第一的成绩,进选为徐州头名州生员。

当然,诸葛亮的三试头名,也让其风头一时无两,崭露头角。

名单之中,扬州考区的鲁肃、阚泽,荆州考区的马良、邓芝,交州考区的刘巴,豫州考区的单福等等都成功的引起了萧啸的注意。

当萧啸看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第426章 有间茶社(2/2)

单福的名字之时,不由会心一笑。

因为历史之中,大名鼎鼎的徐庶就用过“单福”这个化名,所以萧啸笃定这个“单福”就是徐庶。

另外,一众科举主考官在对各考区的州生员综合评定时,特别指出越族考区、夷洲考区的两地州生员,虽然不似其他各考区州生员考顶尖考生般的才华横溢与文采斐然,但在策论与解题思路上,却是最为“实在”且极具操作性,比之不少“高谈阔论”的答卷要好上许多。

所以,越族考区、夷洲考区两地的州生员,总体的排序上,排在中上游段。

萧啸甚至发现,越族和夷洲考区的州生员中竟然还有四五个女子,这是其他各考区所没有的。

随后的半月,各地考区的州生员,陆续抵达建业。

这日,建业城中,大名鼎鼎的“有间茶社”之中,诸葛亮、黄月英夫妇正与化名“单福”的徐庶在一间包房之中喝茶聊天。

一壶茶香漫,一席话言开。

慢慢交谈之后,诸葛亮得知师傅司马徽尚且安好,不由放下心来,又听知庞统、司马懿已双双殒命在襄阳,不由唏嘘不已。

“师傅得知二人身死,长叹此乃‘天意’,命当如此。”徐庶杯不离手,不时啄饮,显是甚喜此茶。

黄月英眼明手快,又为徐庶续上茶汤,笑道:“师兄慢些饮,这‘铁观音’足可七泡,还有的。”

“这‘铁观音’泡前色泽砂绿,但冲泡后汤色却是金黄浓艳似琥珀,又有股天然馥郁兰花香,饮下后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当真是茶中极品。也只有建业才能喝到,此趟来得不虚。”徐庶赞罢,又举杯将茶一饮而尽。

当然,这铁观音茶的“发明”,自又是萧啸的杰作。

当年萧啸攻略两平闽越之后,有意为闽越族人寻找一条独有的“生财”之路,故而在当地进行过一番细致的实地踏勘,期间无一发现一片荒野茶树,方才想起后世大名鼎鼎的安溪铁观音就产自附近。

所幸萧啸前世曾遭受过朋友圈里“卖茶女孩”的悉心关照,故而对如何制作铁观音茶有过深刻的了解,便将“制茶技艺”就此传给了当地。

有了萧啸的支持,不久之后铁观音开始大量上市,萧家商行自然是鼎力相助,全额采买推广,而萧啸则有意在朝廷之上引领饮茶风尚,加上铁观音茶叶品质的足够优秀,不多时便将饮茶推广开来。

萧家商行趁势开设萧家茶行,又在各州郡开设茶社,一举打开茶叶生意,不仅赚得盆满钵满,更带动了闽越地区的快速发展。

徐庶接续饮茶,包房之中泉水又缺,黄月英当即起身出屋唤茶博士再取茶与水来。

恰在此时,旁边包房一道人声传来,“好茶,好茶。可惜有茶无友,当真可惜,当真可惜。”

话音刚落,徐庶、诸葛亮目光对视之下,皆是静坐而听,丝毫未动。

此时恰好黄月英提了茶、水回来,正要关了包房门帘,却又听适才之人朗声唱道:“越人遗我剡溪茗,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徐庶、诸葛亮、黄月英三人听得此歌,皆是一惊,不由暗叹此人才学高绝,纷纷露出赞赏之色。

徐庶更是拍手高赞,大声向隔壁包房放歌之人大声叫道:“先生真乃妙人,何不移步到此同饮,畅谈茶道?”

徐庶此举,颇有“无礼”之嫌,诸葛亮虽觉不妥,但却碍于师兄情面,作声不得,唯有轻轻皱眉。

其实也无怪徐庶,只因徐庶近两年游历江湖,少了许多儒学礼数,多了些江湖气息,故而出声相邀。

“既如此,为何你却不能过来,偏要我过去呢?”隔壁包房之人高声反问。

徐庶朗声一笑,大声应道:“在理,在理。”

随即起身出屋,大步往隔壁包房而去,诸葛亮、黄月英夫妇对此人亦是颇感兴趣,当即随之同行,随步于徐庶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