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带着羁绊系统闯三国 > 第192章 闲暇时光

第192章 闲暇时光

接下来的半个月,萧啸走遍夷洲各地视察民情,所见皆是繁盛之象,正按照自己此前所规划的路线有序推进,不觉大为欣慰。

胡昭随着萧啸一路走完夷洲全境,所见新奇之事颇多。

例如萧啸在视察各地的免费学堂时,并不问学童学业如何,反而关心学童在学堂之中的营养午餐吃的什么,甚至询问学童每旬有没有吃到肉食。

例如萧啸在视察各地农耕时,却不问粮食果蔬产量高低,反而询问有无出现新奇农具或发现此前未见的粮种。

例如萧啸在视察城池、集镇时,不问地方官此地百姓民众多寡,税赋收取几许,反而查看城池排水、排污渠道建设情况如何。

凡此种种,举不胜举。

初时胡昭尚存疑惑,但未及多时,便逐渐体察到萧啸极为宏大的格局。

询问学童是否吃到肉食,一则可察学堂管事之人有无贪墨,二则可察学童身体是否茁壮。

询问有无出现新奇农具,则是关注有无诞生助力农事的利器。

询问有无新发现的粮种,则是关注有无增加百姓饮食品种的可能性。

询问城池、集镇排水排污建设,则是关注百姓人居环境与防洪防疫。

胡昭发觉,凡是萧啸在视察中表露出来的“异常”行为,只要往“民为贵”的方向思考,必然会得到一个极为合理的解释。

权为民用,利为民谋,情为民系。这是萧啸此前留与张昭的施政三策。

胡昭对此三策,自然有所耳闻。原本以为不过是萧啸理想大于现实的臆想之策。但从交州南海至夷洲一路观来,萧啸实则早已按此三策付诸于实践,并非一句空言,而且成效极佳。

胡昭所见,在萧氏的治理之下,无论南海还是夷洲,皆是一片凿饮耕食、鼓腹含和的盛景,亦深感其治下之民对萧氏的诚心归附。

若然将萧啸的治政之策施行天下,又将为天下百姓营造一个怎样的太平盛世?

胡昭对此有所展望,但却不敢深想,只愿倾尽毕生之力辅佐萧啸。

视察完毕夷洲,萧啸重返首登城,入得萧府,连夜将视察情况一一梳理,又召胡昭辨析各地施政利弊。二人对论三昼夜,最终形成改良施政之策二十七条,并尽数交与李沁。

此后,萧啸方才有闲休假,其间或逗子为乐,或发明各种口味雪糕供李沁等人品尝,轻松无拘,颇为逍遥。

一日夜间,萧啸轻轻放下千辛万苦诓睡入眠的念儿,瘫倒在一旁的大床之上,大呼大功告成。

李沁见状,笑吟吟的迎上,芊芊素手轻抚,为萧啸默默推拿起来。

萧啸横陈,恣意享受,自与李沁闲话家常。

正闲话间,忽听李沁一叹,萧啸笑问何故。

李沁道:“这几日见你这般清闲,忽然有些不习惯。”

萧啸听罢,略微一顿,不觉有些恍惚。

的确,自萧啸当年结束洛阳求学,返回兰陵之后,一直往返于徐州、交州一带,待及海航“发现”夷洲这块新大陆后,全副心神皆在开发夷洲之上。而两年前从徐州应檄讨伐董卓,身在军营,又至攻陷洛阳,折返徐州任东海国相之职,不曾停歇过一日。

萧啸正自回想过往,却听李沁又道:“我猜过不得几日,你便会离岛。此刻趁你有暇,便为念儿取个名吧。”说罢,一顿,又续道:“就姓李。”

萧啸听声回神,见李沁眼神幽怨,却自有一股坚毅之色。知其有为己遮掩此事的心思,不禁心生爱怜,轻轻在其脸颊上亲了一口,道:“念儿乃是我萧家血脉,自是姓萧。”说罢,又道:“我萧啸行事,历来敢作敢为,此次你随我一起离岛返回徐州,待我将诸事禀明乘叔、伯母,光明正大娶你过门。”

李沁听罢,即感动又欣慰,不觉眼中含泪,道:“我乃萧家仆从之女,出身低贱,怎能让你正娶?能有一妾室名份,以让念儿得拜萧家宗祠,阿沁已是万分欢喜。”

萧啸笑道:“我何时将乘叔与你当作仆从?你不让正娶,我就偏要正娶,你只想要妾室名份,我却偏要立你为正妻。”说罢,又道:“你看那何太后,不过是出身屠户之家,尚能母仪天下。沁儿比之,胜她百倍,我正娶于你,又有何不可?”

言语间,萧啸竟将李沁与汉灵帝的皇后何氏做对比。

李沁听罢,心头虽是欢喜无限,口中却是轻声连呼:“小声些,莫要口无遮拦。”

萧啸笑道:“此间只有你我二人,难不成还会传入第三人的耳朵之中?”

李沁笑笑,指了指床尾一侧的婴儿摇床,其内正是熟睡的念儿。

萧啸见状,亦不觉一笑,而后正色道:“念儿出生海外,不若取名一个‘海’字。大名萧海,乳名仍叫念儿,如何?”

李沁道:“数十年前,字圣许慎著《说文解字》,其中有言:‘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正所谓海纳百川,阿啸为念儿取这‘海’字,当真寓意极深,亦对念儿寄予厚望。”

萧啸再笑,“知我者,沁姐儿矣。”笑罢,翻身上马,策马奔腾,又施云雨不提。

往后未及半月,萧啸在夷洲收到自徐州传来急信。信中大意:扬州会稽太守王朗致信萧啸,请其入境,帮助平定山越匪乱。

虽然早有预料,但此时获得王朗的“求助”准信,萧啸终落下心头大石。

胡昭得知此信后,第一想法是宜早不宜迟,让萧啸立即返回徐州东海,筹兵进军会稽。

而萧啸却另有计议:返回徐州自是必然,但首要之事乃是与李沁大婚,而后再行择机出兵会稽。若然现时立即出兵,或反遭王朗猜疑,不若欲擒故纵,先模棱两可复信王朗,促使王朗滋生求兵心切之念,而后再行出兵会稽,则可事半功倍。

胡昭听罢萧啸之计,叹服非常,不再催促。

三日后,一首庞大海船驶出夷洲首登城海港,萧啸、李沁母子及一行皆在其中。

而船下某间紧锁的船舱内,正静静置放着十余箱上千瓶由辟玄、魏翱师徒率人连夜赶制的手雷。

接下来的半个月,萧啸走遍夷洲各地视察民情,所见皆是繁盛之象,正按照自己此前所规划的路线有序推进,不觉大为欣慰。

胡昭随着萧啸一路走完夷洲全境,所见新奇之事颇多。

例如萧啸在视察各地的免费学堂时,并不问学童学业如何,反而关心学童在学堂之中的营养午餐吃的什么,甚至询问学童每旬有没有吃到肉食。

例如萧啸在视察各地农耕时,却不问粮食果蔬产量高低,反而询问有无出现新奇农具或发现此前未见的粮种。

例如萧啸在视察城池、集镇时,不问地方官此地百姓民众多寡,税赋收取几许,反而查看城池排水、排污渠道建设情况如何。

凡此种种,举不胜举。

初时胡昭尚存疑惑,但未及多时,便逐渐体察到萧啸极为宏大的格局。

询问学童是否吃到肉食,一则可察学堂管事之人有无贪墨,二则可察学童身体是否茁壮。

询问有无出现新奇农具,则是关注有无诞生助力农事的利器。

询问有无新发现的粮种,则是关注有无增加百姓饮食品种的可能性。

询问城池、集镇排水排污建设,则是关注百姓人居环境与防洪防疫。

胡昭发觉,凡是萧啸在视察中表露出来的“异常”行为,只要往“民为贵”的方向思考,必然会得到一个极为合理的解释。

权为民用,利为民谋,情为民系。这是萧啸此前留与张昭的施政三策。

胡昭对此三策,自然有所耳闻。原本以为不过是萧啸理想大于现实的臆想之策。但从交州南海至夷洲一路观来,萧啸实则早已按此三策付诸于实践,并非一句空言,而且成效极佳。

胡昭所见,在萧氏的治理之下,无论南海还是夷洲,皆是一片凿饮耕食、鼓腹含和的盛景,亦深感其治下之民对萧氏的诚心归附。

若然将萧啸的治政之策施行天下,又将为天下百姓营造一个怎样的太平盛世?

胡昭对此有所展望,但却不敢深想,只愿倾尽毕生之力辅佐萧啸。

视察完毕夷洲,萧啸重返首登城,入得萧府,连夜将视察情况一一梳理,又召胡昭辨析各地施政利弊。二人对论三昼夜,最终形成改良施政之策二十七条,并尽数交与李沁。

此后,萧啸方才有闲休假,其间或逗子为乐,或发明各种口味雪糕供李沁等人品尝,轻松无拘,颇为逍遥。

一日夜间,萧啸轻轻放下千辛万苦诓睡入眠的念儿,瘫倒在一旁的大床之上,大呼大功告成。

李沁见状,笑吟吟的迎上,芊芊素手轻抚,为萧啸默默推拿起来。

萧啸横陈,恣意享受,自与李沁闲话家常。

正闲话间,忽听李沁一叹,萧啸笑问何故。

李沁道:“这几日见你这般清闲,忽然有些不习惯。”

萧啸听罢,略微一顿,不觉有些恍惚。

的确,自萧啸当年结束洛阳求学,返回兰陵之后,一直往返于徐州、交州一带,待及海航“发现”夷洲这块新大陆后,全副心神皆在开发夷洲之上。而两年前从徐州应檄讨伐董卓,身在军营,又至攻陷洛阳,折返徐州任东海国相之职,不曾停歇过一日。

萧啸正自回想过往,却听李沁又道:“我猜过不得几日,你便会离岛。此刻趁你有暇,便为念儿取个名吧。”说罢,一顿,又续道:“就姓李。”

萧啸听声回神,见李沁眼神幽怨,却自有一股坚毅之色。知其有为己遮掩此事的心思,不禁心生爱怜,轻轻在其脸颊上亲了一口,道:“念儿乃是我萧家血脉,自是姓萧。”说罢,又道:“我萧啸行事,历来敢作敢为,此次你随我一起离岛返回徐州,待我将诸事禀明乘叔、伯母,光明正大娶你过门。”

李沁听罢,即感动又欣慰,不觉眼中含泪,道:“我乃萧家仆从之女,出身低贱,怎能让你正娶?能有一妾室名份,以让念儿得拜萧家宗祠,阿沁已是万分欢喜。”

萧啸笑道:“我何时将乘叔与你当作仆从?你不让正娶,我就偏要正娶,你只想要妾室名份,我却偏要立你为正妻。”说罢,又道:“你看那何太后,不过是出身屠户之家,尚能母仪天下。沁儿比之,胜她百倍,我正娶于你,又有何不可?”

言语间,萧啸竟将李沁与汉灵帝的皇后何氏做对比。

李沁听罢,心头虽是欢喜无限,口中却是轻声连呼:“小声些,莫要口无遮拦。”

萧啸笑道:“此间只有你我二人,难不成还会传入第三人的耳朵之中?”

李沁笑笑,指了指床尾一侧的婴儿摇床,其内正是熟睡的念儿。

萧啸见状,亦不觉一笑,而后正色道:“念儿出生海外,不若取名一个‘海’字。大名萧海,乳名仍叫念儿,如何?”

李沁道:“数十年前,字圣许慎著《说文解字》,其中有言:‘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正所谓海纳百川,阿啸为念儿取这‘海’字,当真寓意极深,亦对念儿寄予厚望。”

萧啸再笑,“知我者,沁姐儿矣。”笑罢,翻身上马,策马奔腾,又施云雨不提。

往后未及半月,萧啸在夷洲收到自徐州传来急信。信中大意:扬州会稽太守王朗致信萧啸,请其入境,帮助平定山越匪乱。

虽然早有预料,但此时获得王朗的“求助”准信,萧啸终落下心头大石。

胡昭得知此信后,第一想法是宜早不宜迟,让萧啸立即返回徐州东海,筹兵进军会稽。

而萧啸却另有计议:返回徐州自是必然,但首要之事乃是与李沁大婚,而后再行择机出兵会稽。若然现时立即出兵,或反遭王朗猜疑,不若欲擒故纵,先模棱两可复信王朗,促使王朗滋生求兵心切之念,而后再行出兵会稽,则可事半功倍。

胡昭听罢萧啸之计,叹服非常,不再催促。

三日后,一首庞大海船驶出夷洲首登城海港,萧啸、李沁母子及一行皆在其中。

而船下某间紧锁的船舱内,正静静置放着十余箱上千瓶由辟玄、魏翱师徒率人连夜赶制的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