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及两刻,茶老六果然端来新煮的茶汤,为萧啸、陈宫添上,萧啸喝罢,连道好茶。
喝毕茶汤,萧啸让在旁的大信取出一锭金子,亲手递与茶老六,以为茶资。
茶老六竟生推迟,道:“茶老儿见公子气度不凡,又兼茶道知音,方才奉出好茶,公子岂能以金帛买卖?”
萧啸笑道:“茶老误解矣,小小心意,非是茶资,乃是敬茶老数十年茶技尔,试问若无茶老数十年茶技之炉火纯青,纵是如此极品好茶,换做他人,焉能烹出如此人间妙味?”
茶老六听罢萧啸赞语,欣然接受金锭。
萧啸见茶老六收了金锭,又与其饮茶漫谈,方知荀氏一族诸多轶事。
原来这茶老六自父辈起,便在荀家宅院旁卖茶,荀氏书院,便在此间,乃是教导族内子弟之处,附近乡贤达贵送来子弟入院,荀氏亦不相拒,即便无钱无势的贫民子弟,只需得守规矩,亦可入内旁听。
茶老六自小耳濡目染,时常混入荀家书院旁听,倒也会几句之乎者也,几十年下来,自是染了些诗书气,故而让萧啸另眼相看。
茶老六亦是机敏之人,见萧啸有意无意提及荀彧,便将所知之事,事无巨细一一道来。
荀彧的祖父荀淑知名当世,号为“神君”,亦是赫赫有名的“颍川四长”之一,荀淑生有八个儿子,皆有才名,更投身于仕途,当世号称“荀氏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便是第二子,但是让世人所诟病的是,荀绲在为荀彧定亲之事上,选择了让荀彧迎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
说道此处,茶老六不禁惋惜道:“荀绲真是老糊涂,怎能让文若娶宦官之女呢?荀氏一门,风雅高杰,与宦官结为亲家,岂不是要毁了文若一辈子?”
见茶老六捶胸顿足模样,萧啸微微一笑,问道:“荀彧对此门婚事,可有抵触或反抗?”
茶老六听罢此问,微做冥思苦想,道:“那段时间,小老儿倒是未曾见他愁眉苦脸。”说罢,补充道:“不过禁不住士林之中闲言碎语啊,那段时间,过往茶客,莫不以此讥笑贬低文若,小老二还争辩了几句,可惜人微言轻,徒惹笑话。”说罢,不禁再叹。
萧啸微微一笑,对此不再追问,进而问道为何荀氏一门会居家外迁。
茶老六听罢此问,顿时来了精神,又再娓娓再道。
中平六年,荀彧被举为孝廉,并到洛阳任守宫令。不料未及多久,董卓进驻洛阳,扫灭丁原,掌控朝政,随后又行废立之事。荀彧见董卓祸乱之势无人可制,便弃官而去,返回颍阴。那时曹操尚未号召讨董,关东联军更未组建,荀彧却预测董卓之乱,必会引起战事,而颍川作为临近司隶、洛阳的大郡,必然会受波及,故而力主居家搬迁。至于搬去何处,荀彧却是建议先投同为颍川大族韩氏的韩馥,不过这次却未拗过族中长辈,荀氏一门终究选择了渤海太守袁绍。
荀彧走前,不忍本地乡亲受战乱之苦,便发动乡亲搬离颍川,并对桑梓劝说: 颍川四战之地,若是天下有变,便会遭受战乱,当另寻去处,不能久留。
说到此处,茶老六又哀叹道:“可惜我等无知山野乡民,哪里知道文若的良苦用心。当时不仅不听从文若的好言,反而出言讥讽。荀氏搬离之后,甚子讨董联军便来了,说是要和董卓打仗,乡亲们这才想起文若的话来,可惜已经晚了。先是孔伷刺史来了,说是为国讨贼,树起招兵旗,将青壮招了去。不过孔伷死了之后,又来了一个孙坚刺史,便没孔伷搬客气,就在各县强行募兵,下至十四五岁少年,上至五十老汉,皆被抓去,真个凄惨,这个不够,幸亏小老二年岁大,否则临老了,还要去当个新兵蛋子。”叹毕,又叹道:“被强征去当兵,也没什么不好,至少还给一杆枪矛,可用来防身,至少不会手无寸铁,被贼军随意宰杀。”
原来两三月前,董卓派李傕镇压中牟的朱儁起义,李傕所率西凉军,便靠沿途劫掠财物补给,颍川各地自是未能幸免,百姓多因此而死。故而茶老六才有此感叹。
茶老六又道:“文若料事如神,不愧为‘王佐之才’。”
茶老六连番夸赞荀彧,所述之事,虽是事后诸葛,不过倒也颇能展现荀彧风采。
萧啸叹道:“此次不能得见文若兄这般大贤,当真可惜。”
茶老六问道:“公子此来颍阴,就为见文若?”
“文若兄大名,小子自是仰慕已久。若能得见,自是最好。若未能见,亦是天命使然。不过世人皆言‘颍川多奇士’,小子心生向往,故而特地到颍川一游,便是想拜谒诸位大贤,了却夙愿。”萧啸照实而言。
茶老六叹道:“可惜公子没有早两年到此,现时文若举家远迁,确无他法。”
萧啸笑道:“莫管其他,今日到此,能与茶老畅谈一番,更兼饮此茶汤,已然无憾。”说罢,自又与茶老六、陈宫闲叙茶话,不觉又过半个时辰,萧啸便起身告辞,准备前往此行的最后一站,长社。
茶老六见状,慌忙起身恭送。
萧啸一行正将欲行,茶老六似是想起什么,忽的冲至萧啸马前,问道:“见公子架势,是否要去长社?”
萧啸笑道:“正是。茶老可有甚话还要讲?”
茶老六却是不理萧啸所问,自言自语道:“公子一心拜访颍川名士大贤,长社钟氏,也算大族。公子此去长社,理所应当,理所应当。”
大信在旁,见茶老六忽然拦住去路,本以为有甚重要事讲,却不料只是自言自语,便欲上前让你退避,却被萧啸使个眼色止住。
茶老六自言自语已毕,嘿嘿一笑,向萧啸道:“适才和公子闲话,一时未曾想起,颍阴县内,有一狂人,少时略有些才名,不过近几年来,小老儿鲜少听闻其名,只怕是泯然众人矣。”说罢,却又道:“不过早年间,文若却对此人推崇备至,曾言‘此人之才,十倍于彧’。”
竟然有人让荀彧如此推崇,甘拜下风?这是荀彧的自谦还是事实如此?
茶老六一句话,顿时勾起了萧啸的兴趣,不禁问道:“不知是何人让文若兄如此推崇?”
茶老六笑道:“自是孔明先生。”
孔明?
萧啸听罢,不由愣在当场。
未及两刻,茶老六果然端来新煮的茶汤,为萧啸、陈宫添上,萧啸喝罢,连道好茶。
喝毕茶汤,萧啸让在旁的大信取出一锭金子,亲手递与茶老六,以为茶资。
茶老六竟生推迟,道:“茶老儿见公子气度不凡,又兼茶道知音,方才奉出好茶,公子岂能以金帛买卖?”
萧啸笑道:“茶老误解矣,小小心意,非是茶资,乃是敬茶老数十年茶技尔,试问若无茶老数十年茶技之炉火纯青,纵是如此极品好茶,换做他人,焉能烹出如此人间妙味?”
茶老六听罢萧啸赞语,欣然接受金锭。
萧啸见茶老六收了金锭,又与其饮茶漫谈,方知荀氏一族诸多轶事。
原来这茶老六自父辈起,便在荀家宅院旁卖茶,荀氏书院,便在此间,乃是教导族内子弟之处,附近乡贤达贵送来子弟入院,荀氏亦不相拒,即便无钱无势的贫民子弟,只需得守规矩,亦可入内旁听。
茶老六自小耳濡目染,时常混入荀家书院旁听,倒也会几句之乎者也,几十年下来,自是染了些诗书气,故而让萧啸另眼相看。
茶老六亦是机敏之人,见萧啸有意无意提及荀彧,便将所知之事,事无巨细一一道来。
荀彧的祖父荀淑知名当世,号为“神君”,亦是赫赫有名的“颍川四长”之一,荀淑生有八个儿子,皆有才名,更投身于仕途,当世号称“荀氏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便是第二子,但是让世人所诟病的是,荀绲在为荀彧定亲之事上,选择了让荀彧迎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
说道此处,茶老六不禁惋惜道:“荀绲真是老糊涂,怎能让文若娶宦官之女呢?荀氏一门,风雅高杰,与宦官结为亲家,岂不是要毁了文若一辈子?”
见茶老六捶胸顿足模样,萧啸微微一笑,问道:“荀彧对此门婚事,可有抵触或反抗?”
茶老六听罢此问,微做冥思苦想,道:“那段时间,小老儿倒是未曾见他愁眉苦脸。”说罢,补充道:“不过禁不住士林之中闲言碎语啊,那段时间,过往茶客,莫不以此讥笑贬低文若,小老二还争辩了几句,可惜人微言轻,徒惹笑话。”说罢,不禁再叹。
萧啸微微一笑,对此不再追问,进而问道为何荀氏一门会居家外迁。
茶老六听罢此问,顿时来了精神,又再娓娓再道。
中平六年,荀彧被举为孝廉,并到洛阳任守宫令。不料未及多久,董卓进驻洛阳,扫灭丁原,掌控朝政,随后又行废立之事。荀彧见董卓祸乱之势无人可制,便弃官而去,返回颍阴。那时曹操尚未号召讨董,关东联军更未组建,荀彧却预测董卓之乱,必会引起战事,而颍川作为临近司隶、洛阳的大郡,必然会受波及,故而力主居家搬迁。至于搬去何处,荀彧却是建议先投同为颍川大族韩氏的韩馥,不过这次却未拗过族中长辈,荀氏一门终究选择了渤海太守袁绍。
荀彧走前,不忍本地乡亲受战乱之苦,便发动乡亲搬离颍川,并对桑梓劝说: 颍川四战之地,若是天下有变,便会遭受战乱,当另寻去处,不能久留。
说到此处,茶老六又哀叹道:“可惜我等无知山野乡民,哪里知道文若的良苦用心。当时不仅不听从文若的好言,反而出言讥讽。荀氏搬离之后,甚子讨董联军便来了,说是要和董卓打仗,乡亲们这才想起文若的话来,可惜已经晚了。先是孔伷刺史来了,说是为国讨贼,树起招兵旗,将青壮招了去。不过孔伷死了之后,又来了一个孙坚刺史,便没孔伷搬客气,就在各县强行募兵,下至十四五岁少年,上至五十老汉,皆被抓去,真个凄惨,这个不够,幸亏小老二年岁大,否则临老了,还要去当个新兵蛋子。”叹毕,又叹道:“被强征去当兵,也没什么不好,至少还给一杆枪矛,可用来防身,至少不会手无寸铁,被贼军随意宰杀。”
原来两三月前,董卓派李傕镇压中牟的朱儁起义,李傕所率西凉军,便靠沿途劫掠财物补给,颍川各地自是未能幸免,百姓多因此而死。故而茶老六才有此感叹。
茶老六又道:“文若料事如神,不愧为‘王佐之才’。”
茶老六连番夸赞荀彧,所述之事,虽是事后诸葛,不过倒也颇能展现荀彧风采。
萧啸叹道:“此次不能得见文若兄这般大贤,当真可惜。”
茶老六问道:“公子此来颍阴,就为见文若?”
“文若兄大名,小子自是仰慕已久。若能得见,自是最好。若未能见,亦是天命使然。不过世人皆言‘颍川多奇士’,小子心生向往,故而特地到颍川一游,便是想拜谒诸位大贤,了却夙愿。”萧啸照实而言。
茶老六叹道:“可惜公子没有早两年到此,现时文若举家远迁,确无他法。”
萧啸笑道:“莫管其他,今日到此,能与茶老畅谈一番,更兼饮此茶汤,已然无憾。”说罢,自又与茶老六、陈宫闲叙茶话,不觉又过半个时辰,萧啸便起身告辞,准备前往此行的最后一站,长社。
茶老六见状,慌忙起身恭送。
萧啸一行正将欲行,茶老六似是想起什么,忽的冲至萧啸马前,问道:“见公子架势,是否要去长社?”
萧啸笑道:“正是。茶老可有甚话还要讲?”
茶老六却是不理萧啸所问,自言自语道:“公子一心拜访颍川名士大贤,长社钟氏,也算大族。公子此去长社,理所应当,理所应当。”
大信在旁,见茶老六忽然拦住去路,本以为有甚重要事讲,却不料只是自言自语,便欲上前让你退避,却被萧啸使个眼色止住。
茶老六自言自语已毕,嘿嘿一笑,向萧啸道:“适才和公子闲话,一时未曾想起,颍阴县内,有一狂人,少时略有些才名,不过近几年来,小老儿鲜少听闻其名,只怕是泯然众人矣。”说罢,却又道:“不过早年间,文若却对此人推崇备至,曾言‘此人之才,十倍于彧’。”
竟然有人让荀彧如此推崇,甘拜下风?这是荀彧的自谦还是事实如此?
茶老六一句话,顿时勾起了萧啸的兴趣,不禁问道:“不知是何人让文若兄如此推崇?”
茶老六笑道:“自是孔明先生。”
孔明?
萧啸听罢,不由愣在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