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县太爷家的两个公子有多不愿意,在谷里造小学塾的事,还是定下来了,位置就选在钱马两家附近。
谷里原来倒掉的三座茅草屋,三个地基中的两个,钱马两家已经各用了一个,剩下最后那一个,就用来建学塾了,这样也能省不少事儿。
反正谷里没几个孩子,教室也不用多大,所以教书先生还可以单独住在学塾的房间里。
县太爷在谷里待了两三天,确定好这些事,又看了看玉米播种的经过,觉得没问题后,就扔下两个儿子先回县里去了。
很快,两天后他就又带着教书先生回到了谷里。
教书先生姓吴,四十多岁,年纪也不小了,是个学问不错的举子。
不过,他的考运比较差,每次到京城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小意外,所以考了几次都不顺利。
最后一次,因为出来赶考,家里还突然全部遭了难,他虽逃过一劫却从此心灰意冷,觉得自己大概是不适合科考,从此就放弃了。
之后因为没了盘缠,只能流落京城。无意间被王老丞相发现学问不错,便让他留在王家族学教书。
再后来,就被王老丞相指派给他的两个孙子了。
县太爷就带着这个吴先生和一大堆书籍到达了谷里,结果发现自家两个儿子都不在庄子里。
这会儿已将近中午,福临心至间他突然想到,那两个臭小子该不会这几天一直都在秦家蹭饭吧?
东西都放下后,县太爷便带着吴先生跑到秦家一看,果然!虽还没有开吃,但也差不离了,因为几个孩子全在厨房凑热闹呢。
秦家的大人没见着,只有小溪正在做午饭,边上围着一圈小家伙。
小雨小石头正帮忙拣菜,而自家的两个臭小子正一边看着小溪厉害的刀工,一边滔滔不绝的讨论,这些菜烧出来会不会比昨天的更好吃。
“爹?呃……先生……”
县太爷家二公子首先发现了自家亲爹,以及紧随其后的先生。
“爹……先生……”
县太爷家三公子听到他哥的声音后,抬头缩了缩脖子,也跟着打了一声招呼。
他爹怎么来得这么快?这才没几天呢,先生就给送来了。看样子,他们的好日子要到头了。
“小溪,你爹跟爷爷呢?我这带了先生来谷里,正好认识一下。以后,先生就要在这谷里长住了。”
县太爷瞪了自己儿子两眼后,转头笑着问小溪。
“我爹跟爷爷出去干活了,不过应该很快就会回来,大人你带着先生去堂屋坐会儿……”
没等小溪说完,院里就响起了秦老汉父子俩的声音。
之后,顺理成章的,县太爷父子仨和吴先生就都留下来吃饭了。
所以说,上梁不正下梁歪。
县太爷自己天天都找各种理由到秦家蹭饭呢,两个儿子有样学样不是很正常?怪谁呢?
也是从这一天开始,吴先生除了县太爷家的两位公子外,又多了一个学生:小雨。
那个时代的文人举子不会收女学生,所以没有小溪的份。
而小石头呢,虽说已经会背千字文了,但先生还是觉得他跟5岁的二毛一样,年纪还是太小,怕他坐不住,反而会影响其他三人念书,所以暂时没收,说等再大一两岁。
秦家对此倒也没什么异议,因为小石头的性子是有点闹腾,只小溪有点不甘心。
于是等到小学塾造好后,每到上课时间,小溪就带着小石头在学塾附近偷听。而且为了偷听方便,她便开始教小石头轻功。
因为是自家兄弟,想他学得更快一点,于是小溪就直接在系统买了轻功和太极传给了小石头。
小石头呢,聪明是聪明,但年纪也确实小。
小溪只跟他说,这也是自己家那个变戏法的秘密后,他就自觉的给嘴巴上了锁,也没再问其它。
这一年,青阳县的年景还行,在庄里老兵们的辛苦劳作下,谷里的10亩玉米得了一个不错的收成。秋收后晒干,平均亩产也有1300多斤。
总共13000多斤玉米,留下来年10亩地的种子,以及那些歪瓜裂枣卖相不好的玉米后,挑出了最好的1万斤让县太爷派人偷偷运走了。
这1万斤玉米能种1000多亩地,等再过一年,这1000多亩地,差不多就能得到100万斤种子……之后,这个朝代也就不会再缺玉米种子了。
这些玉米的产量完全就是自然产量,因为小溪没有多事的给玉米浇灵泉水。
一是系统出品的种子本身就已经很优良了,可以直接留种;
二是最初流传出去的玉米种子,明显分在好几个地方试种。某个地方的产量要是跟其它地方有巨大差异,岂不是明摆着告诉别人,这地方有鬼?
树大招风,还是消停点儿的好。
玉米被运走后一个多月,县太爷就给秦家带来了卖玉米的钱。
那1万斤玉米是按100文一斤回收的,一共卖了1000两,按当初说好的五五分成,给秦家的就是500两。
秦家一家老小,也是第一次体会到了当地主的快乐。
虽说在玉米农忙时,他们也有帮忙,但大部分还是庄里老兵们干的活,所以没费啥事儿一年就收了500两,那银子简直就跟天上掉下来的一样。
最后全家商量了一下,一致同意把自家原来开的那几亩地,免费给庄里老兵种了,不收租子。
反正自家种地技术也一般般,而且说实话,家里不缺银子不缺粮,后院种些菜就行了,还种那么多地干嘛呢?
天天陪陪孩子,在山里打打猎多好啊,有福不享,那不是傻子嘛!
不管县太爷家的两个公子有多不愿意,在谷里造小学塾的事,还是定下来了,位置就选在钱马两家附近。
谷里原来倒掉的三座茅草屋,三个地基中的两个,钱马两家已经各用了一个,剩下最后那一个,就用来建学塾了,这样也能省不少事儿。
反正谷里没几个孩子,教室也不用多大,所以教书先生还可以单独住在学塾的房间里。
县太爷在谷里待了两三天,确定好这些事,又看了看玉米播种的经过,觉得没问题后,就扔下两个儿子先回县里去了。
很快,两天后他就又带着教书先生回到了谷里。
教书先生姓吴,四十多岁,年纪也不小了,是个学问不错的举子。
不过,他的考运比较差,每次到京城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小意外,所以考了几次都不顺利。
最后一次,因为出来赶考,家里还突然全部遭了难,他虽逃过一劫却从此心灰意冷,觉得自己大概是不适合科考,从此就放弃了。
之后因为没了盘缠,只能流落京城。无意间被王老丞相发现学问不错,便让他留在王家族学教书。
再后来,就被王老丞相指派给他的两个孙子了。
县太爷就带着这个吴先生和一大堆书籍到达了谷里,结果发现自家两个儿子都不在庄子里。
这会儿已将近中午,福临心至间他突然想到,那两个臭小子该不会这几天一直都在秦家蹭饭吧?
东西都放下后,县太爷便带着吴先生跑到秦家一看,果然!虽还没有开吃,但也差不离了,因为几个孩子全在厨房凑热闹呢。
秦家的大人没见着,只有小溪正在做午饭,边上围着一圈小家伙。
小雨小石头正帮忙拣菜,而自家的两个臭小子正一边看着小溪厉害的刀工,一边滔滔不绝的讨论,这些菜烧出来会不会比昨天的更好吃。
“爹?呃……先生……”
县太爷家二公子首先发现了自家亲爹,以及紧随其后的先生。
“爹……先生……”
县太爷家三公子听到他哥的声音后,抬头缩了缩脖子,也跟着打了一声招呼。
他爹怎么来得这么快?这才没几天呢,先生就给送来了。看样子,他们的好日子要到头了。
“小溪,你爹跟爷爷呢?我这带了先生来谷里,正好认识一下。以后,先生就要在这谷里长住了。”
县太爷瞪了自己儿子两眼后,转头笑着问小溪。
“我爹跟爷爷出去干活了,不过应该很快就会回来,大人你带着先生去堂屋坐会儿……”
没等小溪说完,院里就响起了秦老汉父子俩的声音。
之后,顺理成章的,县太爷父子仨和吴先生就都留下来吃饭了。
所以说,上梁不正下梁歪。
县太爷自己天天都找各种理由到秦家蹭饭呢,两个儿子有样学样不是很正常?怪谁呢?
也是从这一天开始,吴先生除了县太爷家的两位公子外,又多了一个学生:小雨。
那个时代的文人举子不会收女学生,所以没有小溪的份。
而小石头呢,虽说已经会背千字文了,但先生还是觉得他跟5岁的二毛一样,年纪还是太小,怕他坐不住,反而会影响其他三人念书,所以暂时没收,说等再大一两岁。
秦家对此倒也没什么异议,因为小石头的性子是有点闹腾,只小溪有点不甘心。
于是等到小学塾造好后,每到上课时间,小溪就带着小石头在学塾附近偷听。而且为了偷听方便,她便开始教小石头轻功。
因为是自家兄弟,想他学得更快一点,于是小溪就直接在系统买了轻功和太极传给了小石头。
小石头呢,聪明是聪明,但年纪也确实小。
小溪只跟他说,这也是自己家那个变戏法的秘密后,他就自觉的给嘴巴上了锁,也没再问其它。
这一年,青阳县的年景还行,在庄里老兵们的辛苦劳作下,谷里的10亩玉米得了一个不错的收成。秋收后晒干,平均亩产也有1300多斤。
总共13000多斤玉米,留下来年10亩地的种子,以及那些歪瓜裂枣卖相不好的玉米后,挑出了最好的1万斤让县太爷派人偷偷运走了。
这1万斤玉米能种1000多亩地,等再过一年,这1000多亩地,差不多就能得到100万斤种子……之后,这个朝代也就不会再缺玉米种子了。
这些玉米的产量完全就是自然产量,因为小溪没有多事的给玉米浇灵泉水。
一是系统出品的种子本身就已经很优良了,可以直接留种;
二是最初流传出去的玉米种子,明显分在好几个地方试种。某个地方的产量要是跟其它地方有巨大差异,岂不是明摆着告诉别人,这地方有鬼?
树大招风,还是消停点儿的好。
玉米被运走后一个多月,县太爷就给秦家带来了卖玉米的钱。
那1万斤玉米是按100文一斤回收的,一共卖了1000两,按当初说好的五五分成,给秦家的就是500两。
秦家一家老小,也是第一次体会到了当地主的快乐。
虽说在玉米农忙时,他们也有帮忙,但大部分还是庄里老兵们干的活,所以没费啥事儿一年就收了500两,那银子简直就跟天上掉下来的一样。
最后全家商量了一下,一致同意把自家原来开的那几亩地,免费给庄里老兵种了,不收租子。
反正自家种地技术也一般般,而且说实话,家里不缺银子不缺粮,后院种些菜就行了,还种那么多地干嘛呢?
天天陪陪孩子,在山里打打猎多好啊,有福不享,那不是傻子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