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金金正看着,二丫,不,现在该叫静云了,静云随着于嬷嬷走进了书房。
只因她对外是需要跟着宁金金外出的“贴身丫鬟”,所以这两天常跟着于嬷嬷学各式各样的规矩。
于嬷嬷身为下人,况且是新到将军府上来的,倒不大好直接教导宁金金。
宁金金一看两人进到书房来,连忙叫她们来跟前。
“嬷嬷,静云,快过来看看。”
两人答应了一声,绕着满屋子的屏风仔细观赏起来。
“静云,你别说,我当日绣的时候也没觉得有多好看,这摆起来挂起来就是不一样。”
“可不是,我到现在也不知道你哪来的这么大功夫,放在箱子里头还不显,做成摆件儿都够摆满这书房了。”
宁金金和静云凑在一起,挨个品头论足,讨论着哪一幅留下,哪一幅送到哪个院儿里最合适。
另一边,于嬷嬷看遍了所有的摆件儿,又听得宁金金和静云的对话,这才知道满屋子的绣品竟然都出自宁金金一人之手,忍不住咋舌惊叹。
“姑娘,这么些个大大小小的绣品,都是姑娘绣的?”
静云笑嘻嘻地看了过来:“可不是,嬷嬷您不知道,咱们家姑娘多才多艺得很。”
“这手艺真好,老奴小半辈子都在国公府里头,也算见过些东西了,这些就算和宫内尚衣局的比也是当之无愧的上品,姑娘竟有这样好的手艺!”
说着,于嬷嬷看向宁金金,心里纳闷,这得是什么样的家世才能教出这样的女孩儿来?
她也伺候了好几天,越是细细查看,越是不相信宁金金是庄户人家出身。
京城这里看官眷贵女,无非是形貌才学,要论形貌,容貌倒在其次,最能直接体现家世的,其实是形貌的“形”字。
只有从小儿一丁点儿活都不用碰的、真正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千金小姐才有嫩如葱白的双手,有白皙无暇的皮肤。
容貌是父母给的,这样外在的体现才能更直接地彰显出家世财力。
宁金金自然是极好的,哪怕是照着国公府的标准来,也很难养出这样体面的女孩儿。
其次便是才学。
读书识字自然不用赘述,诸如记账、理家、打理产业的事也是梁京这些大户人家贵女的必修课,这些都放在一边,难得的是还能有这样的好手艺。
这些贵女们最要紧的功课就是理家,至于女红,又不用她们真的去做针线上的活儿,不过是做做样子。饶是这样教养着长大,也有许多不成材料的,像她姑娘这样的说是百里挑一也不为过。
若是宁金金从小生在京城,哪怕生在比宣威将军府再不如的家里,现在求亲的人也该踏破门槛了。
于嬷嬷心里琢磨着,只顾出神,宁金金都快走到她跟前了才瞧见。
“姑娘的手艺太好,老奴都看忘了神了。”
“哪里就这么夸张,不过是闲着没事的消遣,在北边的时候家里也用不上,正好现在用来装点屋子了。”
说着,宁金金指了两架大的屏风,一个放在自己寝室,一个放在自己书房里,又留下了一幅百鸟朝凤的画轴,留了三幅小炕屏。
梁京的人没有打炕的习惯,但屋里多有矮桌矮凳,坐下来只比蒲团高一点点,还有许多席地而坐的静室,这炕屏也是摆在地下的。
“姑娘千万别妄自菲薄,老奴虽然年纪大了,也还有些眼力,姑娘这样的人品才干,满梁京也挑不出几个来。”
宁金金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只不过是有些粗笨手艺罢了,初来梁京,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知道,连礼仪都不全,还早得很呢。”
“姑娘这话岔了,礼仪什么的不过是些外务,看看听听就会的玩意儿,不值什么。倒是这样长年累月积攒下的手艺,才难得可贵。”
于嬷嬷说到这个份儿上,宁金金才觉得她的话有些可信度,听她对礼仪的态度和见解,也算得上是个敢说实在话的人,心下的防备也少了许多。
“既然这样,嬷嬷明日便亲自教我这些规矩吧,我和静云一起听,嬷嬷也少些劳累。”
宁金金这里把绣品分散到各屋里,又到自己的药房里鼓捣制香去了。
这几年她一直没停下,要不是空间升级,小楼一楼的储物格子增加了好几倍,再加上空间里也有了单独的药房,也有储物柜似的大药柜,她存下来的各种各样的香早就没地方搁。
除了制香之外,各种胭脂水粉、擦脸擦手擦身上的香膏、滋养头发的头油等物宁金金也研究了不少。
现在她和宁氏用的这些都是她自己做出来的,再加上灵泉水的加持,效果不用多说自然是极好的了。
宁金金细细盘算过,梁京地处偏南,料子的生意早已饱和,怕是不那么好开拓。
她虽然会设计衣裳,但这京城里的大户人家哪一家没有衣料局、没有几个手艺好的裁缝绣娘?所以成衣的生意也有些施展不开。
她研制的这些香料和胭脂水粉就不同了,要想打开梁京的生意局面,还得从这上头下手。
宁金金在药房一待就待到了晚饭时候,杏儿走进来告诉她太太在禧安堂等着,宁金金才恍然察觉天色已近傍晚。
等到了禧安堂,厨房里的菜品早就摆在桌子上了,宁金金中午时候的命令被当成了耳旁风。
桌子上仍旧是那几样菜,唯一不同的就是添了一道酸辣口味的笋,这就算是有滋味儿了。
一家人坐在桌前,谁都没有动筷子,一直等着宁金金过来。
“这可真是,反了他们了。”
说完,宁金金和宁氏径直到了厨房,准备拿厨房里那两个随着府邸赏下来的厨娘做法开端。
宁金金和宁氏才刚走到厨房外头,就听见里面的人正说歪话,唠唠叨叨个不停。
这厨房里有四个灶上的人,从北边带来的两个厨娘一个姓杨,一个姓李。随着府邸赏下来的两个都姓罗。
此时厨房里刚忙活完下人们的饭食,不知是哪一个罗娘子在发牢骚,另外一个也跟着帮腔,家里从北地带来的倒一声不吭,只听见刷锅刷碗的叮叮当当乱响。
宁金金正看着,二丫,不,现在该叫静云了,静云随着于嬷嬷走进了书房。
只因她对外是需要跟着宁金金外出的“贴身丫鬟”,所以这两天常跟着于嬷嬷学各式各样的规矩。
于嬷嬷身为下人,况且是新到将军府上来的,倒不大好直接教导宁金金。
宁金金一看两人进到书房来,连忙叫她们来跟前。
“嬷嬷,静云,快过来看看。”
两人答应了一声,绕着满屋子的屏风仔细观赏起来。
“静云,你别说,我当日绣的时候也没觉得有多好看,这摆起来挂起来就是不一样。”
“可不是,我到现在也不知道你哪来的这么大功夫,放在箱子里头还不显,做成摆件儿都够摆满这书房了。”
宁金金和静云凑在一起,挨个品头论足,讨论着哪一幅留下,哪一幅送到哪个院儿里最合适。
另一边,于嬷嬷看遍了所有的摆件儿,又听得宁金金和静云的对话,这才知道满屋子的绣品竟然都出自宁金金一人之手,忍不住咋舌惊叹。
“姑娘,这么些个大大小小的绣品,都是姑娘绣的?”
静云笑嘻嘻地看了过来:“可不是,嬷嬷您不知道,咱们家姑娘多才多艺得很。”
“这手艺真好,老奴小半辈子都在国公府里头,也算见过些东西了,这些就算和宫内尚衣局的比也是当之无愧的上品,姑娘竟有这样好的手艺!”
说着,于嬷嬷看向宁金金,心里纳闷,这得是什么样的家世才能教出这样的女孩儿来?
她也伺候了好几天,越是细细查看,越是不相信宁金金是庄户人家出身。
京城这里看官眷贵女,无非是形貌才学,要论形貌,容貌倒在其次,最能直接体现家世的,其实是形貌的“形”字。
只有从小儿一丁点儿活都不用碰的、真正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千金小姐才有嫩如葱白的双手,有白皙无暇的皮肤。
容貌是父母给的,这样外在的体现才能更直接地彰显出家世财力。
宁金金自然是极好的,哪怕是照着国公府的标准来,也很难养出这样体面的女孩儿。
其次便是才学。
读书识字自然不用赘述,诸如记账、理家、打理产业的事也是梁京这些大户人家贵女的必修课,这些都放在一边,难得的是还能有这样的好手艺。
这些贵女们最要紧的功课就是理家,至于女红,又不用她们真的去做针线上的活儿,不过是做做样子。饶是这样教养着长大,也有许多不成材料的,像她姑娘这样的说是百里挑一也不为过。
若是宁金金从小生在京城,哪怕生在比宣威将军府再不如的家里,现在求亲的人也该踏破门槛了。
于嬷嬷心里琢磨着,只顾出神,宁金金都快走到她跟前了才瞧见。
“姑娘的手艺太好,老奴都看忘了神了。”
“哪里就这么夸张,不过是闲着没事的消遣,在北边的时候家里也用不上,正好现在用来装点屋子了。”
说着,宁金金指了两架大的屏风,一个放在自己寝室,一个放在自己书房里,又留下了一幅百鸟朝凤的画轴,留了三幅小炕屏。
梁京的人没有打炕的习惯,但屋里多有矮桌矮凳,坐下来只比蒲团高一点点,还有许多席地而坐的静室,这炕屏也是摆在地下的。
“姑娘千万别妄自菲薄,老奴虽然年纪大了,也还有些眼力,姑娘这样的人品才干,满梁京也挑不出几个来。”
宁金金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只不过是有些粗笨手艺罢了,初来梁京,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知道,连礼仪都不全,还早得很呢。”
“姑娘这话岔了,礼仪什么的不过是些外务,看看听听就会的玩意儿,不值什么。倒是这样长年累月积攒下的手艺,才难得可贵。”
于嬷嬷说到这个份儿上,宁金金才觉得她的话有些可信度,听她对礼仪的态度和见解,也算得上是个敢说实在话的人,心下的防备也少了许多。
“既然这样,嬷嬷明日便亲自教我这些规矩吧,我和静云一起听,嬷嬷也少些劳累。”
宁金金这里把绣品分散到各屋里,又到自己的药房里鼓捣制香去了。
这几年她一直没停下,要不是空间升级,小楼一楼的储物格子增加了好几倍,再加上空间里也有了单独的药房,也有储物柜似的大药柜,她存下来的各种各样的香早就没地方搁。
除了制香之外,各种胭脂水粉、擦脸擦手擦身上的香膏、滋养头发的头油等物宁金金也研究了不少。
现在她和宁氏用的这些都是她自己做出来的,再加上灵泉水的加持,效果不用多说自然是极好的了。
宁金金细细盘算过,梁京地处偏南,料子的生意早已饱和,怕是不那么好开拓。
她虽然会设计衣裳,但这京城里的大户人家哪一家没有衣料局、没有几个手艺好的裁缝绣娘?所以成衣的生意也有些施展不开。
她研制的这些香料和胭脂水粉就不同了,要想打开梁京的生意局面,还得从这上头下手。
宁金金在药房一待就待到了晚饭时候,杏儿走进来告诉她太太在禧安堂等着,宁金金才恍然察觉天色已近傍晚。
等到了禧安堂,厨房里的菜品早就摆在桌子上了,宁金金中午时候的命令被当成了耳旁风。
桌子上仍旧是那几样菜,唯一不同的就是添了一道酸辣口味的笋,这就算是有滋味儿了。
一家人坐在桌前,谁都没有动筷子,一直等着宁金金过来。
“这可真是,反了他们了。”
说完,宁金金和宁氏径直到了厨房,准备拿厨房里那两个随着府邸赏下来的厨娘做法开端。
宁金金和宁氏才刚走到厨房外头,就听见里面的人正说歪话,唠唠叨叨个不停。
这厨房里有四个灶上的人,从北边带来的两个厨娘一个姓杨,一个姓李。随着府邸赏下来的两个都姓罗。
此时厨房里刚忙活完下人们的饭食,不知是哪一个罗娘子在发牢骚,另外一个也跟着帮腔,家里从北地带来的倒一声不吭,只听见刷锅刷碗的叮叮当当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