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宁金金,从桑立远走后,宁金金还是照旧过往常的日子。
只是每日花在绣品上的时间比以往更甚,虽说这幅绣品并不赚钱,但对日后的作用却是不小,宁金金也没有真的钻进钱眼儿里,目光还是很长远的。
转眼到了月底,宁金金总算把绣品全都做完,还没等来桑立远的车夫,家里的新房子倒先迎来了上梁。
一时间家里又忙了个底朝天,采买鞭炮和喜果子、准备一应祭祖拜神的菜馔贡品等。
这一回比上次动工更甚,光是准备这些菜馔就足足忙活了两日,第三天正日子的时候又是上坟又是上梁的,直从大清早闹到下晌才算成了,一家人累得都懒怠动弹,连晚饭都是将就着吃了些。
到了转天早上,车夫照例在一家人吃过早饭的点儿来了,宁金金带好了东西,一路赶奔县里,先是将绣品留在布庄上,因为早就打好了招呼,也没费什么言语,宁金金直接到了绣坊。
说是绣坊,其实就是位于布庄后面、隔着一条巷子的民房,也是个院子,几间大屋子是做活儿的地方,剩下的厢房是住宿用的。
这些绣娘里头,有石榴和迎春这样的下人,也有每月给多少银钱雇佣来的手艺好的妇人,石榴和迎春倒是里面的管事,嫁的人也为布庄干活,两人轮着日子住在这里看守着。
宁金金来在绣坊,石榴和迎春倒还尚可,那些干活的绣娘们瞧着她不过也就八九岁的样子,还以为她是东家的什么亲戚小姐,来这儿玩玩的,因此尊重有余,信服却是没有,宁金金也不在乎这些,俗话说艺压当行人,真本事底下才能见真章呢。
因为准备时间充足,宁金金上次送来的春季成衣的图样里面有不少独特的巧思,虽然图样子里面该说明的已经说明了,但难免有些个不明白,为了不费事,宁金金这才想着亲自来一趟的好。
石榴和迎春引着她,让负责那一部分的绣娘分批地到前头客厅来和宁金金说话,宁金金对照着图样子一一地给她们讲明了,这一下子就几乎费去了一上午的功夫。
等宁金金再离开的时候,绣坊里老老少少的绣娘们再没了怠慢的心思,几个有头有脸的直把宁金金送到门口才进去。
一出绣坊,掌柜的一早就等在这里。吉祥布庄的掌柜姓张,也是周氏的丈夫,算下来是桑立远的姨爹。而周家布庄的掌柜的姓周,他本是周家的下人,因为是家生子,所以没有本姓,是主家赐姓,虽然早就改了良籍,但因为周家的恩情,对桑立远也是忠心耿耿。
“周伯伯,您一直在这儿等着呢?叫个伙计来就罢了。”
周掌柜笑得一脸褶子:“怕伙计来传误了,而且里头都是绣坊的娘子们,我进去也不像话,在这儿只站了一会儿,可巧小宁姑娘就出来了。”
“少爷带了客人来,正在布庄上头的包厢里等着小宁姑娘过去呢。”
宁金金心下已经猜了个七七八八,随口问了一句:“我这次来只是到绣坊说明图样子的,顺道儿来送桑大哥要下的绣品,若是有外人,我就不烦他了,还是叫梁叔送我回去吧,家里也是一团忙乱。”
“算不得外人,是少爷的好友,这次的绣品就是少爷为他求的,小宁姑娘见一见的好,就算说不上什么话,到底也没有坏处。”
说着,周掌柜频繁给宁金金使了几个眼色,宁金金印证了自己的猜想,也就没再推辞。
上了布庄的二楼,还是往常算账用的包厢,周掌柜亲自把她带进去,这才下楼。
一进包厢,桑立远先站了起来,笑道:“宁丫头,你叫我们好等。”
“桑大哥,在后面绣坊里耽误了一会子,好在事情都说完了,桑大哥尽管放心就是。”
说着,宁金金看了一眼坐在主位上的一名少年,看着和桑立远差不多的年纪,脸面齐整俊秀,身上只穿着白狐皮滚边儿的锦面短袄,颜色是淡淡的蓝色,下头的书生袍子也是同样的颜色,身上只有腰间一条玉带并玉带上系着的一个络子,并无其他装饰,显得整个人贵而不繁,素雅非常。
宁金金心说,这应该就是桑立远所说的谷州令家二公子——谷旭然了。
宁金金只打量了谷旭然一眼,谷旭然却是因为之前桑立远所说的种种,好好地瞧了宁金金,见她身上穿着棉袍,虽然不臃肿,但也算不上多好看。底下露出的裙角上缀着翩跹的蝴蝶,倒还像点样子。再看头上也只梳了小女孩子一左一右两个圆润的发包,没什么装饰,只戴了一对红绳缠的樱桃儿梳篦,整个人简简单单清清爽爽的。
再看脸上,生得玉雪可爱、眸光清澈,且从进门到说话也没有扭捏躲闪,大大方方的,于是更添一层好感。心说,怪不得桑立远心里时时记挂,谁家有个这样的妹妹心里能不疼呢。
“宁丫头,这就是我和你说过的谷州令家的二公子了,旭然兄,这就是我常提起的宁丫头,宁金金。”
宁金金不急不躁见了个礼,谷旭然也连忙起身还礼,笑道:“小宁姑娘,多谢你的绣品,帮了我一个大忙!”
“谷少爷不用客气,原是我听说送给书院先生的,才不想要银钱,我家也有个弟弟正想着送去书院读书,也是为了两厢方便,也有私心,倒是谷少爷肯用我的东西,才是帮了我家里的大忙了。”
几句话说完,谷旭然哑然失笑,看向桑立远,果然碰上了桑立远戏谑的眼神,心说这世上竟还真有这么聪慧的孩子,这才多大年纪,说话做事就滴水不漏的,且也不藏藏掖掖,又比一般的大人更坦率可爱。
“这幅绣品已是很好了,我是南边的人,家里也算有些底子,但从小到大也没见过几幅这样好的,倒是有个不情之请。”
“家母最爱家乡的冬日薄雪,与北地这铺天盖地的架势很大不同,又狠爱梅花和修竹,家里虽然藏画不少,但此类的绣品却一幅都没有。看过你的绣品,想着我自己再多定几幅,等入夏正好是家母的生辰,想做生辰礼物的。或是小摆件,或是屏风,不拘什么,全看小宁姑娘的方便,可使得?”
--
作者有话说:
三更~~~
再说宁金金,从桑立远走后,宁金金还是照旧过往常的日子。
只是每日花在绣品上的时间比以往更甚,虽说这幅绣品并不赚钱,但对日后的作用却是不小,宁金金也没有真的钻进钱眼儿里,目光还是很长远的。
转眼到了月底,宁金金总算把绣品全都做完,还没等来桑立远的车夫,家里的新房子倒先迎来了上梁。
一时间家里又忙了个底朝天,采买鞭炮和喜果子、准备一应祭祖拜神的菜馔贡品等。
这一回比上次动工更甚,光是准备这些菜馔就足足忙活了两日,第三天正日子的时候又是上坟又是上梁的,直从大清早闹到下晌才算成了,一家人累得都懒怠动弹,连晚饭都是将就着吃了些。
到了转天早上,车夫照例在一家人吃过早饭的点儿来了,宁金金带好了东西,一路赶奔县里,先是将绣品留在布庄上,因为早就打好了招呼,也没费什么言语,宁金金直接到了绣坊。
说是绣坊,其实就是位于布庄后面、隔着一条巷子的民房,也是个院子,几间大屋子是做活儿的地方,剩下的厢房是住宿用的。
这些绣娘里头,有石榴和迎春这样的下人,也有每月给多少银钱雇佣来的手艺好的妇人,石榴和迎春倒是里面的管事,嫁的人也为布庄干活,两人轮着日子住在这里看守着。
宁金金来在绣坊,石榴和迎春倒还尚可,那些干活的绣娘们瞧着她不过也就八九岁的样子,还以为她是东家的什么亲戚小姐,来这儿玩玩的,因此尊重有余,信服却是没有,宁金金也不在乎这些,俗话说艺压当行人,真本事底下才能见真章呢。
因为准备时间充足,宁金金上次送来的春季成衣的图样里面有不少独特的巧思,虽然图样子里面该说明的已经说明了,但难免有些个不明白,为了不费事,宁金金这才想着亲自来一趟的好。
石榴和迎春引着她,让负责那一部分的绣娘分批地到前头客厅来和宁金金说话,宁金金对照着图样子一一地给她们讲明了,这一下子就几乎费去了一上午的功夫。
等宁金金再离开的时候,绣坊里老老少少的绣娘们再没了怠慢的心思,几个有头有脸的直把宁金金送到门口才进去。
一出绣坊,掌柜的一早就等在这里。吉祥布庄的掌柜姓张,也是周氏的丈夫,算下来是桑立远的姨爹。而周家布庄的掌柜的姓周,他本是周家的下人,因为是家生子,所以没有本姓,是主家赐姓,虽然早就改了良籍,但因为周家的恩情,对桑立远也是忠心耿耿。
“周伯伯,您一直在这儿等着呢?叫个伙计来就罢了。”
周掌柜笑得一脸褶子:“怕伙计来传误了,而且里头都是绣坊的娘子们,我进去也不像话,在这儿只站了一会儿,可巧小宁姑娘就出来了。”
“少爷带了客人来,正在布庄上头的包厢里等着小宁姑娘过去呢。”
宁金金心下已经猜了个七七八八,随口问了一句:“我这次来只是到绣坊说明图样子的,顺道儿来送桑大哥要下的绣品,若是有外人,我就不烦他了,还是叫梁叔送我回去吧,家里也是一团忙乱。”
“算不得外人,是少爷的好友,这次的绣品就是少爷为他求的,小宁姑娘见一见的好,就算说不上什么话,到底也没有坏处。”
说着,周掌柜频繁给宁金金使了几个眼色,宁金金印证了自己的猜想,也就没再推辞。
上了布庄的二楼,还是往常算账用的包厢,周掌柜亲自把她带进去,这才下楼。
一进包厢,桑立远先站了起来,笑道:“宁丫头,你叫我们好等。”
“桑大哥,在后面绣坊里耽误了一会子,好在事情都说完了,桑大哥尽管放心就是。”
说着,宁金金看了一眼坐在主位上的一名少年,看着和桑立远差不多的年纪,脸面齐整俊秀,身上只穿着白狐皮滚边儿的锦面短袄,颜色是淡淡的蓝色,下头的书生袍子也是同样的颜色,身上只有腰间一条玉带并玉带上系着的一个络子,并无其他装饰,显得整个人贵而不繁,素雅非常。
宁金金心说,这应该就是桑立远所说的谷州令家二公子——谷旭然了。
宁金金只打量了谷旭然一眼,谷旭然却是因为之前桑立远所说的种种,好好地瞧了宁金金,见她身上穿着棉袍,虽然不臃肿,但也算不上多好看。底下露出的裙角上缀着翩跹的蝴蝶,倒还像点样子。再看头上也只梳了小女孩子一左一右两个圆润的发包,没什么装饰,只戴了一对红绳缠的樱桃儿梳篦,整个人简简单单清清爽爽的。
再看脸上,生得玉雪可爱、眸光清澈,且从进门到说话也没有扭捏躲闪,大大方方的,于是更添一层好感。心说,怪不得桑立远心里时时记挂,谁家有个这样的妹妹心里能不疼呢。
“宁丫头,这就是我和你说过的谷州令家的二公子了,旭然兄,这就是我常提起的宁丫头,宁金金。”
宁金金不急不躁见了个礼,谷旭然也连忙起身还礼,笑道:“小宁姑娘,多谢你的绣品,帮了我一个大忙!”
“谷少爷不用客气,原是我听说送给书院先生的,才不想要银钱,我家也有个弟弟正想着送去书院读书,也是为了两厢方便,也有私心,倒是谷少爷肯用我的东西,才是帮了我家里的大忙了。”
几句话说完,谷旭然哑然失笑,看向桑立远,果然碰上了桑立远戏谑的眼神,心说这世上竟还真有这么聪慧的孩子,这才多大年纪,说话做事就滴水不漏的,且也不藏藏掖掖,又比一般的大人更坦率可爱。
“这幅绣品已是很好了,我是南边的人,家里也算有些底子,但从小到大也没见过几幅这样好的,倒是有个不情之请。”
“家母最爱家乡的冬日薄雪,与北地这铺天盖地的架势很大不同,又狠爱梅花和修竹,家里虽然藏画不少,但此类的绣品却一幅都没有。看过你的绣品,想着我自己再多定几幅,等入夏正好是家母的生辰,想做生辰礼物的。或是小摆件,或是屏风,不拘什么,全看小宁姑娘的方便,可使得?”
--
作者有话说:
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