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福运农娇:一品锦鲤夫人 > 第13章 福纹络子

第13章 福纹络子

宁氏在布庄里接下的络子活计是定量定价的,也就是说根本没有宁金金的发挥空间,宁金金拿起宁氏找出来的粗线,看着线绳的颜色,琢磨着该打什么样的络子好。

“小姑姑,打络子的活儿是谁都可以接吗?得多久交一次活计啊?小姑姑打这样一个络子能赚多少银钱?”

宁氏手下不停,一边回答宁金金的问题。

“这是布庄定量的活计,得有点手艺才能接,时间倒是不着急,一个月半个月的都成,庄户人家春种秋收的时候,两个月交上一次也使得。”

“给布庄交上十个大子儿的押金,才能把线拿走,打好的络子要是没啥问题,一个络子是给两个大子儿。”

宁金金沉默了一下。

一个络子才只有两文钱的工费,古代底层的劳动力还真是低廉到了一定地步,别问,如果络子的质量有什么问题,连两文钱都拿不到。

“小姑姑,两文钱很多吗?是不是可以给二弟买书看了?我阿娘手里从来都没有银钱。”

宁金金说的是实话,她已经接收了原主的记忆,自然是将原主的认知都了解到了,但唯独在钱这一块,原主了解得十分模糊,基本上相当于啥也不知道。

宁氏只当晴月从没教过宁金金,耐心解释道:“两文钱不值什么,今年到处都有干旱,粮食收得没有往年多,两文钱现在也就能买个白面馒头,这凑够一百文呢,就是一钱银子。”

说着,宁氏停下手,食指圈成指甲盖大小的小圈,给宁金金做了个示范。

“一钱银子就这么点儿大,咱们这样的庄户人家,一年到头也见不着碎银子,都是铜板,零零碎碎的。”

“一千个铜板就是一贯钱,也就是十钱银子,一两银子。”

再往下就该是金银的换算率了,大约是觉得没有必要,宁氏并没有再继续说下去,宁金金也没再继续问,知道这些就已经够了。

古代没有那么好的研磨技术,精米细面比现代要更贵一些,相对的人工价格也会更低,要知道在宁金金的网店里,像是宁氏打出来的这种络子单卖的话至少也能卖个十五块,十五块钱在现代能买多少个馒头,这一比较下来高下立现。

在生产力落后、粮食产量不高的古代,农家完完全全就是靠天吃饭,要是碰上哪一年旱了涝了,那就只能挨饿,几乎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民以食为天,在古代尤甚,宁金金摆弄着手里的粗线,一边在心里琢磨,光是赚钱还不够,赚钱之后多置办点田产才是正经。

宁金金脑子里翻过来调过去地盘算,手却没停下,在宁氏第二个络子打到一半的时候,宁金金手里的一个红绳络子也快打好了。

络子说白了就是绳结,在古代应用十分广泛,最普遍的就是宁氏手里做的类似于钱袋的。

除此之外,做得十分精巧的能做发饰,绳结花样多、比较镂空的可以装些玉石金锁挂在项圈下面戴在脖子上,或者装了香袋挂在腰间当禁步,小到装珠子,大到装扇子,甚至于室内一些床帐子门帘子上都能挂络子来装饰。

虽然只是绳结,但里面的讲究还真不少。

宁金金收好最后一点线头,把手里的络子举起来给宁氏看。

宁金金选了大红的粗线为主,编织成的络子前后两面有两个明显的“福”字,除了福字之外,其他的绳结都做成了铜钱的形状,空隙不大不小,装饰品能看得真切,装铜钱也不会漏出来。

“小姑姑,这样的可以拿去卖银钱吗?”

宁金金举着不过她巴掌大小的络子给宁氏看,宁氏把络子接过来,翻过来覆过去地看了一会儿,心里又惊又喜。

宁氏本来以为宁金金所说的会许多花样子只是孩子话,到底夸大,很难当真的,没成想宁金金真的一点都没掺杂水分,说打得好就是打得好。

“这样子好看,寓意也吉利,不过到底能不能卖出去,咱们可以去试一试。”

宁氏没有把话说死,也是怕万一有个什么状况宁金金再受打击,虽然依她自己来看这样的络子确实不愁卖,镇子上寓意吉祥如意的络子不少,但都没有这么精巧复杂的。

“那我这两天多打几个出来……小姑姑,这些粗线能都给我用吗?”

“好,咱家平时也用不着,金金想试试就都拿去吧。”

宁氏笑着点了点头,和宁金金在屋里坐了半天,算上宁金金之前打出来的那个,需要交给布庄的络子又多出两个半,现在还差两个半就能完工了,后天才去镇上,完全赶得及。

家里有了女孩子就是不一样,宁氏把络子和线收了,又把宁金金要的粗线用块布头包起来,心里想着既然宁金金有女红的手艺,又喜欢动手,回头叫孩子爹再给金金编个针线筐子用。

“娘,你来看看鸡肉好了没有,汤只剩一半了!”

宁氏这里刚收拾好,杜闻安的声音就在窗台底下响起来。

“这就来。”

宁氏出了屋直奔灶间,宁金金站在院子里,看着姑父把柴棚子里的干柴用草绳子打好捆,整整齐齐地码在棚子里,只留下了一点散的自家用。

杜家和绝大多数农户一样,以种地为生,农闲的时候就上山打柴或是到镇上去干点散碎的活计补贴家用,要不是勤快的人一年下来根本撑不住。

但就算是这样,除去粮税、一家人的嚼谷和必要的人情世故之外,一年到头也剩不下多少。

宁金金猜测,小姑姑家唯一可以称得上是积蓄的可能也就是杜家大儿子征兵走了之后留下的三吊钱,但她的到来让姑姑姑父把这些钱都花出去了不说,甚至还欠了小姑姑娘家哥哥的外债,这个冬能不能过去都是难题。

赚钱赚钱赚钱,现在是一点都耽误不得。

宁金金捧着对现在的她来说异常珍贵的小布包回到自己住的屋里,小心翼翼把布包放好,拿出打好的络子左看右看,想趁着天还没黑再打出一个半个的来,毕竟点灯也是要钱的,不能不节省。

还没等宁金金动手,院子里宁氏已经叫吃饭了。

宁氏在布庄里接下的络子活计是定量定价的,也就是说根本没有宁金金的发挥空间,宁金金拿起宁氏找出来的粗线,看着线绳的颜色,琢磨着该打什么样的络子好。

“小姑姑,打络子的活儿是谁都可以接吗?得多久交一次活计啊?小姑姑打这样一个络子能赚多少银钱?”

宁氏手下不停,一边回答宁金金的问题。

“这是布庄定量的活计,得有点手艺才能接,时间倒是不着急,一个月半个月的都成,庄户人家春种秋收的时候,两个月交上一次也使得。”

“给布庄交上十个大子儿的押金,才能把线拿走,打好的络子要是没啥问题,一个络子是给两个大子儿。”

宁金金沉默了一下。

一个络子才只有两文钱的工费,古代底层的劳动力还真是低廉到了一定地步,别问,如果络子的质量有什么问题,连两文钱都拿不到。

“小姑姑,两文钱很多吗?是不是可以给二弟买书看了?我阿娘手里从来都没有银钱。”

宁金金说的是实话,她已经接收了原主的记忆,自然是将原主的认知都了解到了,但唯独在钱这一块,原主了解得十分模糊,基本上相当于啥也不知道。

宁氏只当晴月从没教过宁金金,耐心解释道:“两文钱不值什么,今年到处都有干旱,粮食收得没有往年多,两文钱现在也就能买个白面馒头,这凑够一百文呢,就是一钱银子。”

说着,宁氏停下手,食指圈成指甲盖大小的小圈,给宁金金做了个示范。

“一钱银子就这么点儿大,咱们这样的庄户人家,一年到头也见不着碎银子,都是铜板,零零碎碎的。”

“一千个铜板就是一贯钱,也就是十钱银子,一两银子。”

再往下就该是金银的换算率了,大约是觉得没有必要,宁氏并没有再继续说下去,宁金金也没再继续问,知道这些就已经够了。

古代没有那么好的研磨技术,精米细面比现代要更贵一些,相对的人工价格也会更低,要知道在宁金金的网店里,像是宁氏打出来的这种络子单卖的话至少也能卖个十五块,十五块钱在现代能买多少个馒头,这一比较下来高下立现。

在生产力落后、粮食产量不高的古代,农家完完全全就是靠天吃饭,要是碰上哪一年旱了涝了,那就只能挨饿,几乎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民以食为天,在古代尤甚,宁金金摆弄着手里的粗线,一边在心里琢磨,光是赚钱还不够,赚钱之后多置办点田产才是正经。

宁金金脑子里翻过来调过去地盘算,手却没停下,在宁氏第二个络子打到一半的时候,宁金金手里的一个红绳络子也快打好了。

络子说白了就是绳结,在古代应用十分广泛,最普遍的就是宁氏手里做的类似于钱袋的。

除此之外,做得十分精巧的能做发饰,绳结花样多、比较镂空的可以装些玉石金锁挂在项圈下面戴在脖子上,或者装了香袋挂在腰间当禁步,小到装珠子,大到装扇子,甚至于室内一些床帐子门帘子上都能挂络子来装饰。

虽然只是绳结,但里面的讲究还真不少。

宁金金收好最后一点线头,把手里的络子举起来给宁氏看。

宁金金选了大红的粗线为主,编织成的络子前后两面有两个明显的“福”字,除了福字之外,其他的绳结都做成了铜钱的形状,空隙不大不小,装饰品能看得真切,装铜钱也不会漏出来。

“小姑姑,这样的可以拿去卖银钱吗?”

宁金金举着不过她巴掌大小的络子给宁氏看,宁氏把络子接过来,翻过来覆过去地看了一会儿,心里又惊又喜。

宁氏本来以为宁金金所说的会许多花样子只是孩子话,到底夸大,很难当真的,没成想宁金金真的一点都没掺杂水分,说打得好就是打得好。

“这样子好看,寓意也吉利,不过到底能不能卖出去,咱们可以去试一试。”

宁氏没有把话说死,也是怕万一有个什么状况宁金金再受打击,虽然依她自己来看这样的络子确实不愁卖,镇子上寓意吉祥如意的络子不少,但都没有这么精巧复杂的。

“那我这两天多打几个出来……小姑姑,这些粗线能都给我用吗?”

“好,咱家平时也用不着,金金想试试就都拿去吧。”

宁氏笑着点了点头,和宁金金在屋里坐了半天,算上宁金金之前打出来的那个,需要交给布庄的络子又多出两个半,现在还差两个半就能完工了,后天才去镇上,完全赶得及。

家里有了女孩子就是不一样,宁氏把络子和线收了,又把宁金金要的粗线用块布头包起来,心里想着既然宁金金有女红的手艺,又喜欢动手,回头叫孩子爹再给金金编个针线筐子用。

“娘,你来看看鸡肉好了没有,汤只剩一半了!”

宁氏这里刚收拾好,杜闻安的声音就在窗台底下响起来。

“这就来。”

宁氏出了屋直奔灶间,宁金金站在院子里,看着姑父把柴棚子里的干柴用草绳子打好捆,整整齐齐地码在棚子里,只留下了一点散的自家用。

杜家和绝大多数农户一样,以种地为生,农闲的时候就上山打柴或是到镇上去干点散碎的活计补贴家用,要不是勤快的人一年下来根本撑不住。

但就算是这样,除去粮税、一家人的嚼谷和必要的人情世故之外,一年到头也剩不下多少。

宁金金猜测,小姑姑家唯一可以称得上是积蓄的可能也就是杜家大儿子征兵走了之后留下的三吊钱,但她的到来让姑姑姑父把这些钱都花出去了不说,甚至还欠了小姑姑娘家哥哥的外债,这个冬能不能过去都是难题。

赚钱赚钱赚钱,现在是一点都耽误不得。

宁金金捧着对现在的她来说异常珍贵的小布包回到自己住的屋里,小心翼翼把布包放好,拿出打好的络子左看右看,想趁着天还没黑再打出一个半个的来,毕竟点灯也是要钱的,不能不节省。

还没等宁金金动手,院子里宁氏已经叫吃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