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新年演出,还有一个月时间,《龙船调》这个节目已经非常成熟,也用不着每天马不停蹄的忙着排练了。
团里给大家放了三天假,算是把元旦的假期补给大家。
张清都已经好久没有回过家了,上次回去的时候还是和魏元洲一起,说起魏元洲张清就想了起来,这几天忙,还没给他回信呢!
这段时间,他们已经来回通了好几封信了,写得都是一些日常的事,魏元洲也写了这段时间他很忙,也没有时间来看她。
很忙?这要是再过几十年,张清都觉得自己有被渣的可能,不过现在嘛,不可能。
每次一回信张清就脑壳痛,她每天不是排练就是排练,难道要把她每天排练几遍都写上去?
盒子里装得都是魏元洲写的信,张清都留着,她以前也听人说过,现在的老邮票以后会很值钱,具体是哪些比较值钱吧,她不知道……
以前也没关注过这些啊!
反正她决定了,以后和魏元洲通信的邮票都留着,每年也去邮局买些邮票存着,等个几十年,总有发财的时候。
宿舍里大家都已经回家了,就剩下张清还在埋头回信。
张清吐了口气,把好不容易写好的信往包里一放,挎着包就出了文工团。
得先去邮局把信寄了,到了邮局,张清花了八分钱,买了一张邮票贴上,把信寄了出去。
想了想又找工作人员多买了张邮票,三分的、五分的、八分的都买了一些。
工作人员奇怪的问她,买这么多邮票干啥,不担当吃不当喝的。
张清只能推说自己经常写信,用得着,所以一次性多买点,以后也方便!
出了邮局,张清又去买了点吃的东西,幸好上个月的工资发了,自己又得了十块的奖金,手里宽松了些,要不然这次回去只能空着手了。
前几个月每月都是月光的,一点工资都没剩下,要是她妈知道了,估计又得说她败家。
没办法啊,实在是家里太穷了,缺的东西太多,她总不能看着家里人挨饿受冻,却把钱攥在手里吧?
张芸去省里上班的时候,她又拿了十块钱给她,就更加没钱 ,要不是食堂的饭票都是一发工资就买好的,估计她饭都吃不起了。
……
今天的天气不错,还出了大太阳,要知道曲县这个地方,一到冬天天色就雾蒙蒙的,十天半个月的别想见到太阳,潮湿得很。
现在是农闲季节,村里的黄果树下,坐满了出来晒太阳的人。
有的老太太提着竹子编织的烘笼儿,一边烤火取暖,一边聊着天。
“……你说为啥要在这个时候,送两个知青到咱们村啊?现在都没活儿干,还得在咱们村里养着他们。”说话的老婶子瘪着嘴,对着身边的人抱怨道。
“不知道啊!听说……”
“这还有啥啊,肯定是在城里过不下去了呗,才来咱们老百姓口里夺食。”村里的李三赖在一旁抖着腿插话道。
“三赖子,你又知道了,我看你就是在胡说八道,城里不知道有多好呢!怎么会过不下去。”其他人都不信他的话,对着他挥手,说他乱说。
“切,你们还不信。”李三赖子见大家都不信他说的话,也不着急,对着他们翻了个白眼,无知的人。
“我……”
“李三赖子,别胡说八道!”这时,村里比较有威信的前老村长,打断了他的话,皱着眉说道,“国家是让他们来帮助我们,提高我们的生产的。可不是你说得那样,这些话以后就不要说了。”
年轻人嘴上没个把门的,知不知道什么是祸从口出!
李三赖子摸了摸光脑门,敷衍的点了点头,不说就不说呗。
伍仁和吴倩尴尬的站在背阴处,走也不是,留也不是,他们干嘛想不开要跑来这边啊,还不如和其他知青一样在屋子里看书呢。
三姑婆虚着眼睛不时的瞄向路口,自从张清去了县城,她只要在这,就会不时地往路口看,这都变成她的一种习惯了。
远远的她就见看见一个人往村里来了,三姑婆站起身,提着烘笼儿往前走去,她咋见着好像是张清呢?
张清一抬头,就看见三姑婆站在路口张望,三姑婆是在等人?
她往身后看了看,也没人啊!
“张清啊!你回来啦,好久都没看到你了。”三姑婆笑眯眯的看着她走进。
“三姑婆,你这是在等人吗?”张清上前扶着她。
“没呢,我就是远远的看着,像是你回来了,就过来看看。”三姑婆笑眯眯的拍着张清的手。
张清惊讶,原来是等她啊?
三姑婆又慈祥的问道:“咋这么久才回来啊?好久都没看到你了。”
“这段时间都太忙了,所以没时间回来。”张清扶着她慢悠悠的往回走。
三姑婆点头,“清儿有出息啊,听你妈说你都考上军区文工团了,是不是啊?”
张清笑着回道:“是啊,开了年就去报到,到时候离家就更远了,估计也很难回来一次了。”
“咱们老张家,你最有出息!在部队你就放心吧!家里咱们都会帮忙照顾点的,”三姑婆笑眯眯的夸赞,越看张清越喜欢,以前咋看不出来,张清这么有出息呢!
张清笑着道谢,“那就先谢过三姑婆了。”
三姑婆挥手:“一家人,说啥些谢不谢的。”
走到了黄果树这里,晒太阳的人都看到了张清,一个个热情的打着招呼。
“哟!张清回来啦,最近在忙啥呢?好久没见你了。”
“张清啊!听说你妹妹的工作都是你给她找的,是不是啊?”
“……你真的考上军区文工团了?以后还有机会当干部?”
“张清啊,你现在这么能干,能不能也帮咱家的小芳找一份工作?你以前跟她玩得可好了……”
距离新年演出,还有一个月时间,《龙船调》这个节目已经非常成熟,也用不着每天马不停蹄的忙着排练了。
团里给大家放了三天假,算是把元旦的假期补给大家。
张清都已经好久没有回过家了,上次回去的时候还是和魏元洲一起,说起魏元洲张清就想了起来,这几天忙,还没给他回信呢!
这段时间,他们已经来回通了好几封信了,写得都是一些日常的事,魏元洲也写了这段时间他很忙,也没有时间来看她。
很忙?这要是再过几十年,张清都觉得自己有被渣的可能,不过现在嘛,不可能。
每次一回信张清就脑壳痛,她每天不是排练就是排练,难道要把她每天排练几遍都写上去?
盒子里装得都是魏元洲写的信,张清都留着,她以前也听人说过,现在的老邮票以后会很值钱,具体是哪些比较值钱吧,她不知道……
以前也没关注过这些啊!
反正她决定了,以后和魏元洲通信的邮票都留着,每年也去邮局买些邮票存着,等个几十年,总有发财的时候。
宿舍里大家都已经回家了,就剩下张清还在埋头回信。
张清吐了口气,把好不容易写好的信往包里一放,挎着包就出了文工团。
得先去邮局把信寄了,到了邮局,张清花了八分钱,买了一张邮票贴上,把信寄了出去。
想了想又找工作人员多买了张邮票,三分的、五分的、八分的都买了一些。
工作人员奇怪的问她,买这么多邮票干啥,不担当吃不当喝的。
张清只能推说自己经常写信,用得着,所以一次性多买点,以后也方便!
出了邮局,张清又去买了点吃的东西,幸好上个月的工资发了,自己又得了十块的奖金,手里宽松了些,要不然这次回去只能空着手了。
前几个月每月都是月光的,一点工资都没剩下,要是她妈知道了,估计又得说她败家。
没办法啊,实在是家里太穷了,缺的东西太多,她总不能看着家里人挨饿受冻,却把钱攥在手里吧?
张芸去省里上班的时候,她又拿了十块钱给她,就更加没钱 ,要不是食堂的饭票都是一发工资就买好的,估计她饭都吃不起了。
……
今天的天气不错,还出了大太阳,要知道曲县这个地方,一到冬天天色就雾蒙蒙的,十天半个月的别想见到太阳,潮湿得很。
现在是农闲季节,村里的黄果树下,坐满了出来晒太阳的人。
有的老太太提着竹子编织的烘笼儿,一边烤火取暖,一边聊着天。
“……你说为啥要在这个时候,送两个知青到咱们村啊?现在都没活儿干,还得在咱们村里养着他们。”说话的老婶子瘪着嘴,对着身边的人抱怨道。
“不知道啊!听说……”
“这还有啥啊,肯定是在城里过不下去了呗,才来咱们老百姓口里夺食。”村里的李三赖在一旁抖着腿插话道。
“三赖子,你又知道了,我看你就是在胡说八道,城里不知道有多好呢!怎么会过不下去。”其他人都不信他的话,对着他挥手,说他乱说。
“切,你们还不信。”李三赖子见大家都不信他说的话,也不着急,对着他们翻了个白眼,无知的人。
“我……”
“李三赖子,别胡说八道!”这时,村里比较有威信的前老村长,打断了他的话,皱着眉说道,“国家是让他们来帮助我们,提高我们的生产的。可不是你说得那样,这些话以后就不要说了。”
年轻人嘴上没个把门的,知不知道什么是祸从口出!
李三赖子摸了摸光脑门,敷衍的点了点头,不说就不说呗。
伍仁和吴倩尴尬的站在背阴处,走也不是,留也不是,他们干嘛想不开要跑来这边啊,还不如和其他知青一样在屋子里看书呢。
三姑婆虚着眼睛不时的瞄向路口,自从张清去了县城,她只要在这,就会不时地往路口看,这都变成她的一种习惯了。
远远的她就见看见一个人往村里来了,三姑婆站起身,提着烘笼儿往前走去,她咋见着好像是张清呢?
张清一抬头,就看见三姑婆站在路口张望,三姑婆是在等人?
她往身后看了看,也没人啊!
“张清啊!你回来啦,好久都没看到你了。”三姑婆笑眯眯的看着她走进。
“三姑婆,你这是在等人吗?”张清上前扶着她。
“没呢,我就是远远的看着,像是你回来了,就过来看看。”三姑婆笑眯眯的拍着张清的手。
张清惊讶,原来是等她啊?
三姑婆又慈祥的问道:“咋这么久才回来啊?好久都没看到你了。”
“这段时间都太忙了,所以没时间回来。”张清扶着她慢悠悠的往回走。
三姑婆点头,“清儿有出息啊,听你妈说你都考上军区文工团了,是不是啊?”
张清笑着回道:“是啊,开了年就去报到,到时候离家就更远了,估计也很难回来一次了。”
“咱们老张家,你最有出息!在部队你就放心吧!家里咱们都会帮忙照顾点的,”三姑婆笑眯眯的夸赞,越看张清越喜欢,以前咋看不出来,张清这么有出息呢!
张清笑着道谢,“那就先谢过三姑婆了。”
三姑婆挥手:“一家人,说啥些谢不谢的。”
走到了黄果树这里,晒太阳的人都看到了张清,一个个热情的打着招呼。
“哟!张清回来啦,最近在忙啥呢?好久没见你了。”
“张清啊!听说你妹妹的工作都是你给她找的,是不是啊?”
“……你真的考上军区文工团了?以后还有机会当干部?”
“张清啊,你现在这么能干,能不能也帮咱家的小芳找一份工作?你以前跟她玩得可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