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守义说起正事。
“去年你说会带着大队一起搞种植,章程定了吗?”
崔锦芳点头。
“去年我还不太有把握,如今看来市面上反响不错,销路不成问题,等晚秋,我有路子搞到大棚必备物资,重点是大批量杀虫防病的药材,就在村里推广。
这段时间还要劳烦叔统计一下要种植的数量。
再有,无论种植什么,首先要留足土地保证口粮。”
“这是必然。”
口粮不仅关系到老百姓交提留,还关系到村民们的肚皮。
“只是咱们整个村,七个小队,上万口人,土地就有四万多亩,只怕到时候种植量大,能卖出去吗?”
崔锦芳耸耸肩,歪着脑袋看向大队长。
崔守义这才反应过来,自己问了一句蠢话。
这谁能保证?
“所以要叔你跟大家说清楚,没有什么事情是万无一失的,具体种多少,要看他们能承担的起多少,把全部土地拿来种植,那不现实,灌溉也是大问题。”
崔锦芳自然不会打包票,风险合该大家均摊,省的个个都把希望放在她身上,做着发财梦,期望太大,挣得少了,崔锦芳反而出力不讨好。
卖是能卖出去,只是量多了,价钱就没有今年这样。
村民们的疑惑,崔守义会负责解答,崔锦芳这边等天气热起来,草莓就拉秧了。
秧苗上还有挂果,但是温度不够,红的慢不说,甜度也低。
崔锦芳一事不烦二主,依旧是找秀琴大娘把秧苗分给各家留种。
不少人家抢着来挖回去种植,就算不卖,给自家孩子尝个鲜也是好的。
崔锦芳留足自己的,就撂开手继续下一茬种植。
这个季节,瓜果蔬菜即将大量上市,什么都不缺。
崔锦芳的十几亩地在个体户看来不少,但是面对全县甚至市里,要是种植种类繁多的蔬菜,实在不够看。
崔锦芳早有打算,把紧邻自家土地旁边的,秀琴大娘小儿子家的十几亩地也租下来,一亩地三十块钱。
当然,只租这一季,等到秋季就还给小堂哥家。
这回种植的是西红柿。
西红柿在村里早就有种植。不过因为技术不到位,容易长瘤疤,而且不容易熟,通常是长老大,快空心了,依旧只有淡淡的粉色,没有接触阳光那面还是青的。
这种果子甜味不大,生吃咬不动,在乡下通常是炒着吃,拿出去卖也不大受欢迎。
大面积西红柿种植,催熟技术成熟,还要到九十年代后期,从岛国传来的技术。
技术其实很简单,崔锦芳也会。
村民们看崔锦芳在这个季节种植这么多西红柿秧,还租族兄家的地来种,忍不住撇嘴。
西红柿这东西,家家都有,又不像草莓那样稀罕,崔锦芳这是脑袋被驴踢了?
到了这个季节,崔锦芳仍然不种粮食,这也就是仗着她家里人口少,崔盼有任事不管,才给她胡闹的机会。
要是正常人家拖家带口,还要讨儿媳妇嫁女儿的,没有粮食怎么行!
在一片怀疑的目光里,崔锦芳在花蕾期买绵白糖调糖水喷在花蕊里,挂果期搭架子防止果实把枝丫坠折,最后再催熟闷红。
等到白天摘掉棚子晒太阳的时候,村民们惊掉了下巴。
一株株西红柿上头硕果累累,大的小的,最引人注目的是果子红彤彤,表皮光滑,连疤都没有一个。
有那帮忙采摘的工人不小心摔了一个,果汁充沛,露出里面沙瓤,散发诱人的香甜气息。
西红柿是高产作物,平均一个果子半斤左右,管理的好,亩产可以达到上万斤,吃法多养。
崔锦芳记得后世看《唐山大地震》电影,里头的女主地震前就想吃个西红柿,之后长大回家,她妈以为她死了,还在她的灵堂供奉几个西红柿。
在这个水果匮乏的年代,这样的西红柿甜度足以当水果,哄的小娃心花怒放,无论是生吃还是拌糖,烧汤烩面炒菜炖肉,都是非常独到的颜色。
三十亩地的西红柿,占据了崔锦芳整个夏季的劳作时间,给崔锦芳带来八万元毛利润。
除去损耗,运输成本,工人工资和地租,净利润也达到六万块钱。
崔锦芳看着手里的几本存折,在小民暑假结束前夕,到省城,春城,沪市,选择供销社附近买铺子。
崔锦芳无意当包租婆,也不想屯房子,只是未来租赁关系矛盾一直存在,部分贪心的房东,成为遏制商户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干出一个成熟的店铺不容易,合理涨租可以接受,贪心不足就不可取。
重来一世,崔锦芳绝不把命运交到别人手里,也不喜受人牵制。
罗教授终于在百忙之中抽出空来,带着几个农科学生实地观摩崔锦芳的试验田。
一道来的还有省报,新京报的记者。
崔锦芳大大方方让记者们拍照,跟罗教授分享她的种植心得。
原本没把崔锦芳一个小学文化的村姑放在眼里的几个学生,等崔锦芳把人工授粉技术,驱虫防病的中药粉甩出来,连罗教授都坐不住。
“好,好啊!华人苦农药久矣!”
罗教授说的苦,可不是农药泛滥,而是稀缺。
这时候虫害主要靠人工抓,病就靠舍弃阻断传播,农药制作成本高,现有条件没有办法大规模生产,一直是抑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种子农药和化肥,是每个公社最重视的生产资料。
崔锦芳从后世农业频道带来的中药粉,成本虽高,总比没有农药的好。
罗教授带着学生们在村里住下,整整研究了半个月。
报社记者们对农业一知半解,倒是对崔锦芳发家致富感兴趣。
国家早就在呼吁改革开放,民众却呈现出极端的两极分化。
不是胆小畏缩,宁愿吃个半饱,也要保守发展,就是胆大包天,倒买倒卖,甚至挥舞锄头,挖国有墙角。
还有的不法分子,只看人富裕,不愿意吃苦,仗着地头蛇的便利,专门打家劫舍,谋财害命。
崔守义说起正事。
“去年你说会带着大队一起搞种植,章程定了吗?”
崔锦芳点头。
“去年我还不太有把握,如今看来市面上反响不错,销路不成问题,等晚秋,我有路子搞到大棚必备物资,重点是大批量杀虫防病的药材,就在村里推广。
这段时间还要劳烦叔统计一下要种植的数量。
再有,无论种植什么,首先要留足土地保证口粮。”
“这是必然。”
口粮不仅关系到老百姓交提留,还关系到村民们的肚皮。
“只是咱们整个村,七个小队,上万口人,土地就有四万多亩,只怕到时候种植量大,能卖出去吗?”
崔锦芳耸耸肩,歪着脑袋看向大队长。
崔守义这才反应过来,自己问了一句蠢话。
这谁能保证?
“所以要叔你跟大家说清楚,没有什么事情是万无一失的,具体种多少,要看他们能承担的起多少,把全部土地拿来种植,那不现实,灌溉也是大问题。”
崔锦芳自然不会打包票,风险合该大家均摊,省的个个都把希望放在她身上,做着发财梦,期望太大,挣得少了,崔锦芳反而出力不讨好。
卖是能卖出去,只是量多了,价钱就没有今年这样。
村民们的疑惑,崔守义会负责解答,崔锦芳这边等天气热起来,草莓就拉秧了。
秧苗上还有挂果,但是温度不够,红的慢不说,甜度也低。
崔锦芳一事不烦二主,依旧是找秀琴大娘把秧苗分给各家留种。
不少人家抢着来挖回去种植,就算不卖,给自家孩子尝个鲜也是好的。
崔锦芳留足自己的,就撂开手继续下一茬种植。
这个季节,瓜果蔬菜即将大量上市,什么都不缺。
崔锦芳的十几亩地在个体户看来不少,但是面对全县甚至市里,要是种植种类繁多的蔬菜,实在不够看。
崔锦芳早有打算,把紧邻自家土地旁边的,秀琴大娘小儿子家的十几亩地也租下来,一亩地三十块钱。
当然,只租这一季,等到秋季就还给小堂哥家。
这回种植的是西红柿。
西红柿在村里早就有种植。不过因为技术不到位,容易长瘤疤,而且不容易熟,通常是长老大,快空心了,依旧只有淡淡的粉色,没有接触阳光那面还是青的。
这种果子甜味不大,生吃咬不动,在乡下通常是炒着吃,拿出去卖也不大受欢迎。
大面积西红柿种植,催熟技术成熟,还要到九十年代后期,从岛国传来的技术。
技术其实很简单,崔锦芳也会。
村民们看崔锦芳在这个季节种植这么多西红柿秧,还租族兄家的地来种,忍不住撇嘴。
西红柿这东西,家家都有,又不像草莓那样稀罕,崔锦芳这是脑袋被驴踢了?
到了这个季节,崔锦芳仍然不种粮食,这也就是仗着她家里人口少,崔盼有任事不管,才给她胡闹的机会。
要是正常人家拖家带口,还要讨儿媳妇嫁女儿的,没有粮食怎么行!
在一片怀疑的目光里,崔锦芳在花蕾期买绵白糖调糖水喷在花蕊里,挂果期搭架子防止果实把枝丫坠折,最后再催熟闷红。
等到白天摘掉棚子晒太阳的时候,村民们惊掉了下巴。
一株株西红柿上头硕果累累,大的小的,最引人注目的是果子红彤彤,表皮光滑,连疤都没有一个。
有那帮忙采摘的工人不小心摔了一个,果汁充沛,露出里面沙瓤,散发诱人的香甜气息。
西红柿是高产作物,平均一个果子半斤左右,管理的好,亩产可以达到上万斤,吃法多养。
崔锦芳记得后世看《唐山大地震》电影,里头的女主地震前就想吃个西红柿,之后长大回家,她妈以为她死了,还在她的灵堂供奉几个西红柿。
在这个水果匮乏的年代,这样的西红柿甜度足以当水果,哄的小娃心花怒放,无论是生吃还是拌糖,烧汤烩面炒菜炖肉,都是非常独到的颜色。
三十亩地的西红柿,占据了崔锦芳整个夏季的劳作时间,给崔锦芳带来八万元毛利润。
除去损耗,运输成本,工人工资和地租,净利润也达到六万块钱。
崔锦芳看着手里的几本存折,在小民暑假结束前夕,到省城,春城,沪市,选择供销社附近买铺子。
崔锦芳无意当包租婆,也不想屯房子,只是未来租赁关系矛盾一直存在,部分贪心的房东,成为遏制商户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干出一个成熟的店铺不容易,合理涨租可以接受,贪心不足就不可取。
重来一世,崔锦芳绝不把命运交到别人手里,也不喜受人牵制。
罗教授终于在百忙之中抽出空来,带着几个农科学生实地观摩崔锦芳的试验田。
一道来的还有省报,新京报的记者。
崔锦芳大大方方让记者们拍照,跟罗教授分享她的种植心得。
原本没把崔锦芳一个小学文化的村姑放在眼里的几个学生,等崔锦芳把人工授粉技术,驱虫防病的中药粉甩出来,连罗教授都坐不住。
“好,好啊!华人苦农药久矣!”
罗教授说的苦,可不是农药泛滥,而是稀缺。
这时候虫害主要靠人工抓,病就靠舍弃阻断传播,农药制作成本高,现有条件没有办法大规模生产,一直是抑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种子农药和化肥,是每个公社最重视的生产资料。
崔锦芳从后世农业频道带来的中药粉,成本虽高,总比没有农药的好。
罗教授带着学生们在村里住下,整整研究了半个月。
报社记者们对农业一知半解,倒是对崔锦芳发家致富感兴趣。
国家早就在呼吁改革开放,民众却呈现出极端的两极分化。
不是胆小畏缩,宁愿吃个半饱,也要保守发展,就是胆大包天,倒买倒卖,甚至挥舞锄头,挖国有墙角。
还有的不法分子,只看人富裕,不愿意吃苦,仗着地头蛇的便利,专门打家劫舍,谋财害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