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你还舍得离府进宫啊。”
天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笑着对赵志伟说道:“从凯旋归京到现在,整整四十八天,就待在王府里,不出来。
就连炅哥儿和安哥儿,都被你赶出来了。
这不知道的,还以为你要自行圈禁,说说吧,这些时日,你都在忙些什么?总不会就是儿女情长吧,哈哈……”
“做了些大事。”
赵志伟端起茶盏,呷了一口,说道:“南征期间,国朝发展的很迅猛,但背后却藏着不少的隐患。
说实话我都没有想到,大明会发展的这般好,但平心而论的讲,太快了,快到叫我都有些心惊的程度。”
天启皇帝收敛笑意,露出凝重的神情。
“唉,其实在你没有归京之前,我亦有这样的隐忧。”
天启皇帝轻叹道:“过去的顽瘴痼疾和毒瘤,在我们的联手整治下,算是被彻彻底底的清除掉了。
可迈向新世界的征程中,有着太多需要重塑的框架了。
特别是战争期间,北疆各地治下的发展,进入到我都感到震惊的趋势中,就算是到现在,我都没能弄清楚这是怎么回事。”
大明现在所走的路,是前无古人的路,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经验可循,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向前走的。
在赵志伟领军南征的期间,天启皇帝所背负的压力极大,他生怕自己的决断,会给大明带来难以预料的危害。
“所以是时候在国朝层面,甚至是大明各地治下,进行一次大范围的调整了。”赵志伟神情正色道。
“根据现有掌握的情况,对各个领域的发展趋势,我拟定了一系列的构想,当然深层次的细化和修订,还需相应的人才完善。
涉及民政的这部分,我已经派人送到内阁那边。
涉及军事的这部分,亦送到枢密院这边,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大明又要变得忙碌起来了。
这是就是谋划的纲要,陛下闲暇时可以看看,这次调整若是做好了,那大明的发展势头可以保持住。
若是做不好的话,那大明或许会强盛一些年限,但可能之后就会再衰败下来。”
说着,赵志伟站起身来,从东暖阁外,走进来几名宦官,捧着一摞摞厚厚的公函,这叫天启皇帝神情严肃起来。
“这只是谋划的纲要?”
天启皇帝指着这些公函,皱眉道:“妹夫,你确定这不是详细的措施?这未免有些太多了吧。”
何为纲要。
何为细则。
天启皇帝也好,赵志伟也罢,那都是很清楚的,只是这一次,赵志伟差人搬来诸多的公函,且只是谋划调整的纲要。
这不得不叫天启皇帝感到惊异。
见赵志伟神情严肃的点头,天启皇帝便知此后的大调整,必将会是牵扯层面最广,涉及领域最多的存在。
“民政这边,需要我做些什么。”
天启皇帝缓步向前走着,看着快一人高的公函堆,神情正色道:“想完成这次的挑战,只怕国朝层面,甚至地方层面,都将增设不少衙署吧。”
“没错。”
赵志伟点头道:“这是以内阁为主导,所领的班底,需要新设的衙署,具体涉及哪些领域,分管何种职权,都明确的写了出来。”
从这些公函堆里,赵志伟抽出一份公函,递到天启皇帝的眼前。
“以皇庄商号为核心的内帑经济,在此后的五年内,要逐步改制成国营的产业。”赵志伟继续说道。
“想叫大明的工业新政,始终掌握在国朝的手里,而非掌握到私人手里,甚至后续一些政策,不被私人所左右。
那这一步就必须要做。
以内廷太监宦官为首的群体,要在之后五年,逐步退出管理层,叫培养出的人才,逐步接管大权才行。
在前些时日,我所看到的那些案牍和奏疏,发现不少的问题,若这些问题不能解决,后续就会演变成新的顽瘴痼疾。”
像这样的话,整个大明上下,唯有赵志伟敢讲,但凡是换任何一人,那天启皇帝都会恼怒。
将手都伸到自己碗里了,那岂不是要造反啊。
“妹夫啊妹夫,你这是想夺我的饭碗啊。”
天启皇帝笑着接过公函,边翻看,边打趣道,不过说着说着,天启皇帝的神情,却变得严肃起来。
仅仅透过这些新增设的衙署,还没去看眼前这些纲要,天启皇帝就能敏锐的觉察到。
一旦大明朝这一方向前行,那必然能解决诸多隐患和问题。
“枢密使一职,我最多再干几年,以后就要换人了,毕竟这个位置太重,不能叫一人独占。”赵志伟没有理会这些,继续说道。
“此外内阁这边,也将推行这样的制度,于此同时,我们所谋划的那个体系,要逐步的发展起来,要涉及各个领域才行,完善相应的制度和体系。
所修订的纲要,将成为大明最前沿的思想。
毕竟朝堂争斗这种东西,是无法避免的,只要有国朝的存在,就肯定会有。
既然是这样的话,那就参考东林党所想,在我们大明的治下,亦形成一种独大的格局吧。
那些维新派出身,包括进修新学的群体,都要积极的吸纳进来,以后工业新政的持续推进,就是其要肩负的使命了。”
天启皇帝:“……”
赵志伟所讲的这些东西,涉及到的层面太多,以至于天启皇帝,都有些消化不过来了。
“这样,先等我将一应纲要,全部看过来一遍,咱们再具体的谈。”
天启皇帝想了想,伸手道:“你所说的这些事情,牵扯到的层面太大,从今日起,我也要闭关进修了。
若是涉及到重要的政务,朕着内阁,找你商讨明确,至于枢密院那边,就由你全权掌舵吧。”
直觉告诉天启皇帝,眼前的这些纲要,将会是大明迈向新世界的重要筑基,若这些事情能一一落实,那大明将以全新的姿态,向前大跨步迈进。
牵扯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天启皇帝不能不慎重考虑,毕竟这可能关乎大明国运,关乎他必生奋斗的理念。
“武王,你还舍得离府进宫啊。”
天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笑着对赵志伟说道:“从凯旋归京到现在,整整四十八天,就待在王府里,不出来。
就连炅哥儿和安哥儿,都被你赶出来了。
这不知道的,还以为你要自行圈禁,说说吧,这些时日,你都在忙些什么?总不会就是儿女情长吧,哈哈……”
“做了些大事。”
赵志伟端起茶盏,呷了一口,说道:“南征期间,国朝发展的很迅猛,但背后却藏着不少的隐患。
说实话我都没有想到,大明会发展的这般好,但平心而论的讲,太快了,快到叫我都有些心惊的程度。”
天启皇帝收敛笑意,露出凝重的神情。
“唉,其实在你没有归京之前,我亦有这样的隐忧。”
天启皇帝轻叹道:“过去的顽瘴痼疾和毒瘤,在我们的联手整治下,算是被彻彻底底的清除掉了。
可迈向新世界的征程中,有着太多需要重塑的框架了。
特别是战争期间,北疆各地治下的发展,进入到我都感到震惊的趋势中,就算是到现在,我都没能弄清楚这是怎么回事。”
大明现在所走的路,是前无古人的路,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经验可循,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向前走的。
在赵志伟领军南征的期间,天启皇帝所背负的压力极大,他生怕自己的决断,会给大明带来难以预料的危害。
“所以是时候在国朝层面,甚至是大明各地治下,进行一次大范围的调整了。”赵志伟神情正色道。
“根据现有掌握的情况,对各个领域的发展趋势,我拟定了一系列的构想,当然深层次的细化和修订,还需相应的人才完善。
涉及民政的这部分,我已经派人送到内阁那边。
涉及军事的这部分,亦送到枢密院这边,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大明又要变得忙碌起来了。
这是就是谋划的纲要,陛下闲暇时可以看看,这次调整若是做好了,那大明的发展势头可以保持住。
若是做不好的话,那大明或许会强盛一些年限,但可能之后就会再衰败下来。”
说着,赵志伟站起身来,从东暖阁外,走进来几名宦官,捧着一摞摞厚厚的公函,这叫天启皇帝神情严肃起来。
“这只是谋划的纲要?”
天启皇帝指着这些公函,皱眉道:“妹夫,你确定这不是详细的措施?这未免有些太多了吧。”
何为纲要。
何为细则。
天启皇帝也好,赵志伟也罢,那都是很清楚的,只是这一次,赵志伟差人搬来诸多的公函,且只是谋划调整的纲要。
这不得不叫天启皇帝感到惊异。
见赵志伟神情严肃的点头,天启皇帝便知此后的大调整,必将会是牵扯层面最广,涉及领域最多的存在。
“民政这边,需要我做些什么。”
天启皇帝缓步向前走着,看着快一人高的公函堆,神情正色道:“想完成这次的挑战,只怕国朝层面,甚至地方层面,都将增设不少衙署吧。”
“没错。”
赵志伟点头道:“这是以内阁为主导,所领的班底,需要新设的衙署,具体涉及哪些领域,分管何种职权,都明确的写了出来。”
从这些公函堆里,赵志伟抽出一份公函,递到天启皇帝的眼前。
“以皇庄商号为核心的内帑经济,在此后的五年内,要逐步改制成国营的产业。”赵志伟继续说道。
“想叫大明的工业新政,始终掌握在国朝的手里,而非掌握到私人手里,甚至后续一些政策,不被私人所左右。
那这一步就必须要做。
以内廷太监宦官为首的群体,要在之后五年,逐步退出管理层,叫培养出的人才,逐步接管大权才行。
在前些时日,我所看到的那些案牍和奏疏,发现不少的问题,若这些问题不能解决,后续就会演变成新的顽瘴痼疾。”
像这样的话,整个大明上下,唯有赵志伟敢讲,但凡是换任何一人,那天启皇帝都会恼怒。
将手都伸到自己碗里了,那岂不是要造反啊。
“妹夫啊妹夫,你这是想夺我的饭碗啊。”
天启皇帝笑着接过公函,边翻看,边打趣道,不过说着说着,天启皇帝的神情,却变得严肃起来。
仅仅透过这些新增设的衙署,还没去看眼前这些纲要,天启皇帝就能敏锐的觉察到。
一旦大明朝这一方向前行,那必然能解决诸多隐患和问题。
“枢密使一职,我最多再干几年,以后就要换人了,毕竟这个位置太重,不能叫一人独占。”赵志伟没有理会这些,继续说道。
“此外内阁这边,也将推行这样的制度,于此同时,我们所谋划的那个体系,要逐步的发展起来,要涉及各个领域才行,完善相应的制度和体系。
所修订的纲要,将成为大明最前沿的思想。
毕竟朝堂争斗这种东西,是无法避免的,只要有国朝的存在,就肯定会有。
既然是这样的话,那就参考东林党所想,在我们大明的治下,亦形成一种独大的格局吧。
那些维新派出身,包括进修新学的群体,都要积极的吸纳进来,以后工业新政的持续推进,就是其要肩负的使命了。”
天启皇帝:“……”
赵志伟所讲的这些东西,涉及到的层面太多,以至于天启皇帝,都有些消化不过来了。
“这样,先等我将一应纲要,全部看过来一遍,咱们再具体的谈。”
天启皇帝想了想,伸手道:“你所说的这些事情,牵扯到的层面太大,从今日起,我也要闭关进修了。
若是涉及到重要的政务,朕着内阁,找你商讨明确,至于枢密院那边,就由你全权掌舵吧。”
直觉告诉天启皇帝,眼前的这些纲要,将会是大明迈向新世界的重要筑基,若这些事情能一一落实,那大明将以全新的姿态,向前大跨步迈进。
牵扯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天启皇帝不能不慎重考虑,毕竟这可能关乎大明国运,关乎他必生奋斗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