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大明工业霸主 > 第203章 人才(1)

第203章 人才(1)

“元辅,大明首次举办国考,便取得这般的成绩,对之后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啊。”

徐光启难掩激动,快步向前行进的同时,对孙承宗说道:“特别是定岗的那一批,对湖广、南直隶、浙江、江西等地,都能尽快搭建起新衙署班底。

真是没有想到啊,昔日在辽东、北直隶等地,那批吏员出身的人才,多年来的磨练,竟叫他们有这样的成长。”

“是啊。”

孙承宗感慨道:“这也是老夫所没有想到的,当初武王在天津时,就从生员中遴选年轻一辈。

叫他们到基层中磨练,叫他们在实践中成长。

其实对于我们大明而言,遴选治理地方的人才,并非一定要从科举高中的群体选材,毕竟靠死读书,是没用的。

武王那个时候,就看出科举的弊病所在,但却并没有多说其他。

现在特设首开的国考,叫先前那批为国朝发展,贡献出极大力量的吏员队伍,都得到相应的擢升。

散布在北疆各地治下,十余万众的吏员队伍,将奔赴不同的岗位,同时也推动大明地方官府,包括各领域的衙署,都朝着新的方向进展啊。”

在过往的时间里,大明文官群体,之所以能表现的那般强劲,就是这些官绅、大小地主等特权群体,里面走出来的读书人,凭借着大明奉行的科举,牢牢掌控着晋升渠道。

对待那些出身寒门,甚至出身低微的群体,想要凭借科举鱼跃龙门,实现逆天改命的梦想,那断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可是赵志伟另辟蹊径,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谋局,在大明北疆各地,逐步发展起来之际,一个全新的队伍班底,也在逐步的发展壮大。

“本身国朝对武王南征之事,就存在着诸多的争议,现在一场国考,恐会加剧这种争议啊。”

看着眼前的乾清宫,徐光启想到了什么,皱眉说道:“元辅,您说近期国朝这边,不会再生什么波澜吧?

虽说武王带领的平叛大军,以雷霆之势横扫南疆各地,但奉大明法纪,抓捕大批地方士绅、大小地主等群体,这在南疆也引起不小的风波啊。

尽管我也清楚那些人,都是该抓该杀之辈,可抓的规模太多了,且一场场公审之下,是否会叫地方百姓,产生什么想法?”

“波澜肯定是会起来的。”

孙承宗说道:“但相比较于这些波澜,我们内阁所要做的,就是协助天子稳定朝局,稳定秩序。

工业新政的大旗,树立到今日,大明所带来的诸多改变,不必老夫多言,徐阁老的心里最清楚了。

现在武王顶着骂名,在南疆为推动新政,在进行铺路,我们所能做的事情,就是坚定的向前行进。

走吧,将国考一事,包括遴选官员,外派南疆的事宜,详细禀明于天子吧。”

赵志伟领军南征之事,摆在明面上的平叛事,镇压事,远在京城的朝廷,是能定期知晓情况的。

包括被逮捕的那批恶绅恶霸等群体。

诸多的士绅、大小地主等特权群体,包括金陵城的那场对决,叫朝中的不少文官,全都炸了。

两都制。

两套文武班底。

那都是大明的祖制啊。

可是赵志伟却不管这些,用最为强势的态度,废除掉了这一祖制,这使得其在朝中的骂名增多。

当然不少有识之士,却赞许这样的做法,毕竟大明的文武班底,就在京城,那除此之外多一套班底,会给大明集权带来诸多隐患和麻烦。

对待这样的事情,坐镇京城的天启皇帝,下达一系列圣旨,甚至还罢黜了一批官员,这才导致该风潮被按了下来。

“皇爷,孙元辅、徐阁老求见。”

魏忠贤走进东暖阁,对伏案忙碌的天启皇帝,作揖行礼道:“国考事,内阁这边已顺利结束……”

“宣!”

魏忠贤的话还没讲完,天启皇帝就抬起头说道:“终于谋定了,针对外派官员之事,看来也厘清眉目了。”

“喏。”

魏忠贤不敢迟疑,当即作揖应道,随后便快步走出东暖阁,宣读天子口谕,着孙承宗、徐光启觐见。

简单的行礼寒暄后,置身东暖阁的君臣,就直奔主题。

“有了此次举办国考的经验,每年大明举办国考,要提前做出相应的准备。”天启皇帝神情严肃,讲明自己的想法。

“各个领域的国考时间,要明确下来,要叫地方学政,提前宣读此事,确保相隔较远的学子,不会因路程的缘由,无法参加国考。

等各项制度和细则,都相对完善以后,针对各承宣布政使司,所增补的底层官员,要逐步下放到各地主持。

不过现在的时机还不够,一些残留的顽瘴痼疾,并没有被清除掉,如果说贸然下放的话,就会成为某些人谋取利益的工具。”

“陛下英明!”

孙承宗作揖行礼道:“国考事,关系到国朝遴选人才,特别是新领域人才的补进。可谓是国之重器。

如果说在制度和细则,都不完善的前提下,就贸然下沉到各地治下,会造成难以评估的风险和隐患。

特设的首次国考,虽说规模大了些,时间长了些,朝中有司压力大了些,但却切实为国朝遴选出一批良才。

尤其是先前那些各地的吏员,仅仅是因为没在科举中脱颖而出,却被限制住日后的晋升之路,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对孙承宗所讲的这些,天启皇帝的心里又怎会不知呢。

先前的科举制度,就算是高中又能怎样,其中所遴选出的人才,适合治理地方,适合步入朝堂的,可谓是极少的存在。

科举的含金量的确是高,能高中前三甲,甚至是一榜的进士,都是在读书这个领域,有着极高的地位。

但是大明治理地方,并非是靠死读书,对一应专业领域一窍不通,通过短暂的观政,就能熟练掌握的。

治理地方,当好一名官员,可不是几句之乎者也,就能胜任的啊。

“元辅,大明首次举办国考,便取得这般的成绩,对之后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啊。”

徐光启难掩激动,快步向前行进的同时,对孙承宗说道:“特别是定岗的那一批,对湖广、南直隶、浙江、江西等地,都能尽快搭建起新衙署班底。

真是没有想到啊,昔日在辽东、北直隶等地,那批吏员出身的人才,多年来的磨练,竟叫他们有这样的成长。”

“是啊。”

孙承宗感慨道:“这也是老夫所没有想到的,当初武王在天津时,就从生员中遴选年轻一辈。

叫他们到基层中磨练,叫他们在实践中成长。

其实对于我们大明而言,遴选治理地方的人才,并非一定要从科举高中的群体选材,毕竟靠死读书,是没用的。

武王那个时候,就看出科举的弊病所在,但却并没有多说其他。

现在特设首开的国考,叫先前那批为国朝发展,贡献出极大力量的吏员队伍,都得到相应的擢升。

散布在北疆各地治下,十余万众的吏员队伍,将奔赴不同的岗位,同时也推动大明地方官府,包括各领域的衙署,都朝着新的方向进展啊。”

在过往的时间里,大明文官群体,之所以能表现的那般强劲,就是这些官绅、大小地主等特权群体,里面走出来的读书人,凭借着大明奉行的科举,牢牢掌控着晋升渠道。

对待那些出身寒门,甚至出身低微的群体,想要凭借科举鱼跃龙门,实现逆天改命的梦想,那断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可是赵志伟另辟蹊径,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谋局,在大明北疆各地,逐步发展起来之际,一个全新的队伍班底,也在逐步的发展壮大。

“本身国朝对武王南征之事,就存在着诸多的争议,现在一场国考,恐会加剧这种争议啊。”

看着眼前的乾清宫,徐光启想到了什么,皱眉说道:“元辅,您说近期国朝这边,不会再生什么波澜吧?

虽说武王带领的平叛大军,以雷霆之势横扫南疆各地,但奉大明法纪,抓捕大批地方士绅、大小地主等群体,这在南疆也引起不小的风波啊。

尽管我也清楚那些人,都是该抓该杀之辈,可抓的规模太多了,且一场场公审之下,是否会叫地方百姓,产生什么想法?”

“波澜肯定是会起来的。”

孙承宗说道:“但相比较于这些波澜,我们内阁所要做的,就是协助天子稳定朝局,稳定秩序。

工业新政的大旗,树立到今日,大明所带来的诸多改变,不必老夫多言,徐阁老的心里最清楚了。

现在武王顶着骂名,在南疆为推动新政,在进行铺路,我们所能做的事情,就是坚定的向前行进。

走吧,将国考一事,包括遴选官员,外派南疆的事宜,详细禀明于天子吧。”

赵志伟领军南征之事,摆在明面上的平叛事,镇压事,远在京城的朝廷,是能定期知晓情况的。

包括被逮捕的那批恶绅恶霸等群体。

诸多的士绅、大小地主等特权群体,包括金陵城的那场对决,叫朝中的不少文官,全都炸了。

两都制。

两套文武班底。

那都是大明的祖制啊。

可是赵志伟却不管这些,用最为强势的态度,废除掉了这一祖制,这使得其在朝中的骂名增多。

当然不少有识之士,却赞许这样的做法,毕竟大明的文武班底,就在京城,那除此之外多一套班底,会给大明集权带来诸多隐患和麻烦。

对待这样的事情,坐镇京城的天启皇帝,下达一系列圣旨,甚至还罢黜了一批官员,这才导致该风潮被按了下来。

“皇爷,孙元辅、徐阁老求见。”

魏忠贤走进东暖阁,对伏案忙碌的天启皇帝,作揖行礼道:“国考事,内阁这边已顺利结束……”

“宣!”

魏忠贤的话还没讲完,天启皇帝就抬起头说道:“终于谋定了,针对外派官员之事,看来也厘清眉目了。”

“喏。”

魏忠贤不敢迟疑,当即作揖应道,随后便快步走出东暖阁,宣读天子口谕,着孙承宗、徐光启觐见。

简单的行礼寒暄后,置身东暖阁的君臣,就直奔主题。

“有了此次举办国考的经验,每年大明举办国考,要提前做出相应的准备。”天启皇帝神情严肃,讲明自己的想法。

“各个领域的国考时间,要明确下来,要叫地方学政,提前宣读此事,确保相隔较远的学子,不会因路程的缘由,无法参加国考。

等各项制度和细则,都相对完善以后,针对各承宣布政使司,所增补的底层官员,要逐步下放到各地主持。

不过现在的时机还不够,一些残留的顽瘴痼疾,并没有被清除掉,如果说贸然下放的话,就会成为某些人谋取利益的工具。”

“陛下英明!”

孙承宗作揖行礼道:“国考事,关系到国朝遴选人才,特别是新领域人才的补进。可谓是国之重器。

如果说在制度和细则,都不完善的前提下,就贸然下沉到各地治下,会造成难以评估的风险和隐患。

特设的首次国考,虽说规模大了些,时间长了些,朝中有司压力大了些,但却切实为国朝遴选出一批良才。

尤其是先前那些各地的吏员,仅仅是因为没在科举中脱颖而出,却被限制住日后的晋升之路,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对孙承宗所讲的这些,天启皇帝的心里又怎会不知呢。

先前的科举制度,就算是高中又能怎样,其中所遴选出的人才,适合治理地方,适合步入朝堂的,可谓是极少的存在。

科举的含金量的确是高,能高中前三甲,甚至是一榜的进士,都是在读书这个领域,有着极高的地位。

但是大明治理地方,并非是靠死读书,对一应专业领域一窍不通,通过短暂的观政,就能熟练掌握的。

治理地方,当好一名官员,可不是几句之乎者也,就能胜任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