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天的航行,岳云举等一行人顺利的到达了复州。
徐墨白领着复州的一干文武官员、在港口为岳云举等人举办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前些年被收复的复州,如今已经成了北征军团在辽东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徐墨白便是常驻在此、总纲辽东战局;
辽东如今可不只是辽东半岛,而是围绕着辽东半岛的一整块区域。
往北深入辽东乃至大漠、往东对高丽东瀛也有涉及;
往南则是到了山东布政使司的北缘、往西那更是包囊宁锦、山海关、天津卫等漫长的海岸线。
可以说,辽东半岛此时已经成了西南在北疆的、可以辐射渤海、北海周边一大圈的战略重镇!
非常的重要。
如此,徐墨白这位位高权重的右军都督,才会不在西南内部履职,而是长期性的驻守在万里之外的辽东地区。
而辽东半岛的前线,就是复州北面一百六十里的盖州卫。
盖州卫是防御西南明军继续从陆地上北上、威胁沈阳的重镇,满清正红旗的大部分兵马都在此处镇守。
只是盖州卫守得住陆地却守不住海面,清军这一次怎么也没想到,在中原战役还没结束的情况下,西南突然就对辽东也有了想法;
已经计划在这里新开一条战线。
而且一选就选择了沈阳这个要害之地、来一次几百里的奔袭、直接抓他们的皇帝了。
汉人称之为沈阳,但满清可是称之为盛京的!
“此次作战,本督认为最大的难点,是如何挡住盖州卫的清军回援沈阳。”
“盖州卫离沈阳只有四百余里,若是不加阻止的话,清军的骑兵放开了跑,最多三四天就能赶到沈阳,到时候哪怕咱们的大军成功的推进到了沈阳城下,但腹背受敌之下,也不一定能够打的下沈阳。”
“所以本督计划在此处布置一个旅,配合盖州卫南面的那一个旅、一起钳制盖州卫,阻止盖州卫的清军北上救援沈阳。”
接风洗尘之后,徐墨白和岳云举很快就投入到了工作当中,两人各自带着麾下的参谋属官等,开始对计划进行详细的推演和布置。
每一次大的战事开始之前,西南的将领都会对战事方案进行详细的推演和布置,如今这已经成为了定制。
这套制度也非常的行之有效,使得作战的西南将士们进退有据、配合得当,不至于在战场上凭个人感觉乱打一通、各自为战。
作为东道主的徐墨白首先发言,指着沙盘上的一处地点说道。
徐墨白所指的地方,位于盖州卫后方五十里左右,对照着更详尽的地图,岳云举已经知道了这里叫做大石桥。
一个很朴素的名字。
正如其朴素的名字那般,此处有一座可供两辆马车并排行驶的石桥,横架在一条名为大清河的地方河流之上;
而大清河,又将盖州卫和北边切分开来。
这座石桥,自然也就成为了方圆数十里过河的重要通道。
“此方法大妙啊!”
“大石桥一旦被我军堵住,那北上的清军除非愿意多绕行几十里,不然就只能选择硬啃大石桥;”
“若是选择绕行数十里,那人和马也就算了,对大炮和粮草等极为笨重的事物来说,几十里已经是两三天的路程了。”
“同时,就算是选择绕行几十里、不从大石桥这里北上,但只要大石桥这里有这么一个旅的存在,那也会让清军投鼠忌器、北上的都不安心!”
“都督眼光狠辣,末将佩服!”
只是看了几眼大石桥所在的位置,岳云举就对大石桥的重要意义、以及徐墨白的布置有了个不浅的了解,不禁连连称赞起来。
战场上就是这样,往往一个地点、一支兵马用的好,便能对整场战事产生巨大的影响;
同时也能看出龙隐卫对辽东的渗透之深,连一处地方小河流上的一座石桥都关注到了,且对它的关键之处了如指掌。
“呵呵,岳提督客气了。”
“这都是因为本督在辽东呆的时间久的原因,换成岳提督在这边呆个几年,说不定提出的方案比本督更妙呢。”
对于岳云举的恭维,徐墨白谦虚的回道。
“都督谦虚了。”
“不过不论怎么说,咱们北上奔袭沈阳的事情,是一定会被盖州卫的清军知晓的,所以盖州卫的清军护主心切之下,必然会强硬的北上。”
“如此一来,这个担负着阻敌任务的旅压力会不小。”
“其次,清军马多,总会有清军会选择绕行过大石桥北上的;再加上我军这一北上,那不但是盖州,可能锦州、沈阳的兵马都会汇集前来堵截;”
“所以北上的我军仍然面临着清军的袭扰,这可是四百里的路程啊,不得不防。”
岳云举提着自己对于战局的一些见解。
这可是两万大军北上四百里奔袭清军的祖庭啊。
高收益、高风险。
顺利完成那自然是名垂青史,但背后必然也潜伏着很大的风险。
虽然岳云举在船上对王昊说的时候是风轻云淡,但其实他自己的心中都还是有不少的担忧的;
而船上的时候无人为他解答、为了保证大军的士气,他也只能强作镇定;
如今终于和主事之人徐墨白碰了面了,那自然要将这些疑虑说出来、求个心安了。
“岳提督说的是啊。”
“这支担任阻敌任务的部队,要多吃些苦头了。”
“不过诸位远来是客,这种吃苦头的任务自然不会让诸位上,辽东虽然兵马不多,但本督手中还剩下两个旅,这两个旅,正好一前一后堵住盖州卫之敌。“
“只是这样一来,这北上攻破沈阳、捕获木布泰和福临那对母子的重任,就要拜托岳提督以及此次带来的那三个旅了。”
“而本督将坐镇复州,总督南北钳制盖州卫、为北上大军看顾河口海面退路,以及兼顾昌黎县的王成仁部。”
经过数天的航行,岳云举等一行人顺利的到达了复州。
徐墨白领着复州的一干文武官员、在港口为岳云举等人举办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前些年被收复的复州,如今已经成了北征军团在辽东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徐墨白便是常驻在此、总纲辽东战局;
辽东如今可不只是辽东半岛,而是围绕着辽东半岛的一整块区域。
往北深入辽东乃至大漠、往东对高丽东瀛也有涉及;
往南则是到了山东布政使司的北缘、往西那更是包囊宁锦、山海关、天津卫等漫长的海岸线。
可以说,辽东半岛此时已经成了西南在北疆的、可以辐射渤海、北海周边一大圈的战略重镇!
非常的重要。
如此,徐墨白这位位高权重的右军都督,才会不在西南内部履职,而是长期性的驻守在万里之外的辽东地区。
而辽东半岛的前线,就是复州北面一百六十里的盖州卫。
盖州卫是防御西南明军继续从陆地上北上、威胁沈阳的重镇,满清正红旗的大部分兵马都在此处镇守。
只是盖州卫守得住陆地却守不住海面,清军这一次怎么也没想到,在中原战役还没结束的情况下,西南突然就对辽东也有了想法;
已经计划在这里新开一条战线。
而且一选就选择了沈阳这个要害之地、来一次几百里的奔袭、直接抓他们的皇帝了。
汉人称之为沈阳,但满清可是称之为盛京的!
“此次作战,本督认为最大的难点,是如何挡住盖州卫的清军回援沈阳。”
“盖州卫离沈阳只有四百余里,若是不加阻止的话,清军的骑兵放开了跑,最多三四天就能赶到沈阳,到时候哪怕咱们的大军成功的推进到了沈阳城下,但腹背受敌之下,也不一定能够打的下沈阳。”
“所以本督计划在此处布置一个旅,配合盖州卫南面的那一个旅、一起钳制盖州卫,阻止盖州卫的清军北上救援沈阳。”
接风洗尘之后,徐墨白和岳云举很快就投入到了工作当中,两人各自带着麾下的参谋属官等,开始对计划进行详细的推演和布置。
每一次大的战事开始之前,西南的将领都会对战事方案进行详细的推演和布置,如今这已经成为了定制。
这套制度也非常的行之有效,使得作战的西南将士们进退有据、配合得当,不至于在战场上凭个人感觉乱打一通、各自为战。
作为东道主的徐墨白首先发言,指着沙盘上的一处地点说道。
徐墨白所指的地方,位于盖州卫后方五十里左右,对照着更详尽的地图,岳云举已经知道了这里叫做大石桥。
一个很朴素的名字。
正如其朴素的名字那般,此处有一座可供两辆马车并排行驶的石桥,横架在一条名为大清河的地方河流之上;
而大清河,又将盖州卫和北边切分开来。
这座石桥,自然也就成为了方圆数十里过河的重要通道。
“此方法大妙啊!”
“大石桥一旦被我军堵住,那北上的清军除非愿意多绕行几十里,不然就只能选择硬啃大石桥;”
“若是选择绕行数十里,那人和马也就算了,对大炮和粮草等极为笨重的事物来说,几十里已经是两三天的路程了。”
“同时,就算是选择绕行几十里、不从大石桥这里北上,但只要大石桥这里有这么一个旅的存在,那也会让清军投鼠忌器、北上的都不安心!”
“都督眼光狠辣,末将佩服!”
只是看了几眼大石桥所在的位置,岳云举就对大石桥的重要意义、以及徐墨白的布置有了个不浅的了解,不禁连连称赞起来。
战场上就是这样,往往一个地点、一支兵马用的好,便能对整场战事产生巨大的影响;
同时也能看出龙隐卫对辽东的渗透之深,连一处地方小河流上的一座石桥都关注到了,且对它的关键之处了如指掌。
“呵呵,岳提督客气了。”
“这都是因为本督在辽东呆的时间久的原因,换成岳提督在这边呆个几年,说不定提出的方案比本督更妙呢。”
对于岳云举的恭维,徐墨白谦虚的回道。
“都督谦虚了。”
“不过不论怎么说,咱们北上奔袭沈阳的事情,是一定会被盖州卫的清军知晓的,所以盖州卫的清军护主心切之下,必然会强硬的北上。”
“如此一来,这个担负着阻敌任务的旅压力会不小。”
“其次,清军马多,总会有清军会选择绕行过大石桥北上的;再加上我军这一北上,那不但是盖州,可能锦州、沈阳的兵马都会汇集前来堵截;”
“所以北上的我军仍然面临着清军的袭扰,这可是四百里的路程啊,不得不防。”
岳云举提着自己对于战局的一些见解。
这可是两万大军北上四百里奔袭清军的祖庭啊。
高收益、高风险。
顺利完成那自然是名垂青史,但背后必然也潜伏着很大的风险。
虽然岳云举在船上对王昊说的时候是风轻云淡,但其实他自己的心中都还是有不少的担忧的;
而船上的时候无人为他解答、为了保证大军的士气,他也只能强作镇定;
如今终于和主事之人徐墨白碰了面了,那自然要将这些疑虑说出来、求个心安了。
“岳提督说的是啊。”
“这支担任阻敌任务的部队,要多吃些苦头了。”
“不过诸位远来是客,这种吃苦头的任务自然不会让诸位上,辽东虽然兵马不多,但本督手中还剩下两个旅,这两个旅,正好一前一后堵住盖州卫之敌。“
“只是这样一来,这北上攻破沈阳、捕获木布泰和福临那对母子的重任,就要拜托岳提督以及此次带来的那三个旅了。”
“而本督将坐镇复州,总督南北钳制盖州卫、为北上大军看顾河口海面退路,以及兼顾昌黎县的王成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