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城中。
济尔哈朗忽然觉有些头疼,只得单手抚额、用力的揉捏着。
头疼或许只是表象。
这时候的他,该说是心力交瘁才对。
“老了啊……”
济尔哈朗感慨着。
今年的他,已经五十一岁了。
在这个人均寿命本就极短的时代,五十多岁已经算是高龄了,更何况还是自己这些常年在外征战的军武之人,身体本就留下了数不清的暗创隐患。
这些年来,济尔哈朗时常感觉力不从心,已经自觉时日无多,心中看待诸多事情,自然也就愈发的悲观。
尤其是大清这些年的局势每况日下之下。
“自万历十一年、太祖十三副铠甲起兵算起,三代人、历时六十六年,无数天纵之才前仆后继,方才打下如此宏大的基业。”
“自忽必烈定都北京、改国号为大元始算,四百余年过去了,终于要再次出现一个以少数族裔入主中原、鼎定神州的王朝。”
“但如今,终究还是要黄粱一梦?”
“不甘心啊……”
济尔哈朗思绪着此般种种。
这些思绪的内容是如此的厚重,压的济尔哈朗的头颅更痛了几分,都有些痛的龇牙咧嘴了。
“可我都这把岁数了,不甘心又能如何呢?”
“说回来,纵使是年轻个十几岁,也依然是这般的无力吧?”
“想不通啊,为何会突兀的出现西南这等怪物、朱至澍这个怪种?”
“难道真就是大明气数未尽?“
“但要是说大明气数未尽,那为何在丢失辽东不出现、为何在丢失北京时不出现、为何在丢失中原时不出现?偏偏在我大清已经占据半壁江山、半数膏腴之地已经尽入我大清时才出现呢?”
“不甘心啊!”
“我该如何做才能获胜呢?该如何做啊?天神啊,可否指条明路?”
济尔哈朗已经无助到将一切的希望都寄托于神明身上了。
自起兵起,他就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绝望、这种无助;
随即,他却想起了在辽东时,那些明军面对自己时,是不是也是如同自己这般的绝望和无助呢?
或许还不如自己这时候。
毕竟辽东起兵,前前后后打了几十年才打进关呢。
而看现在的局势,只怕撑不过两三年,自己等人,就要被赶出关、重新缩回辽东险恶的白山黑水之中艰难求生了。
“算了,不想这些。”
“多尔衮都不想这些了,我想有个屁用!”
“过一天算一天吧。”
想了半天没个结果,反倒是让自己的头越来越疼,济尔哈朗索性也就懒得去想了,反正北京城的摄政王多尔衮,这时候都对河套战事不闻不问了,彷佛忘记了这边还在大战一般。
将朔州丢失、博和托战死的折子送回北京之后,济尔哈朗原本还以为会面临一番责罚呢,却没想到北京城什么也没说。
就连最基本的责问两句、或者是安抚前线主帅的宽慰勉励之言都没有,真就好像自己的军情没有送到一般。
济尔哈朗一时之间都想不明白北京城为何事这般作态,直到今天自己在这长吁短叹、万念俱灰之时,济尔哈朗才明白:
或许北京城的多尔衮,也和自己一样,心灰意冷着呢。
若真是这样,那济尔哈朗也能理解。
陕西、山西、河套、辽东,这一场场大败之下,正常人都会受不了,何况是那个肩膀上担着大清生死存亡、荣辱盛衰的男人呢?
“王爷,派去召唤张将军的信使回来了。”
说不想这些有的没的就不想,正好这时候一名亲兵走了进来,也打断了济尔哈朗的思绪。
“嗯,张存仁呢,快让他进来见我。”
“丢了山阴、应县两县,竟然不主动前来告罪,反倒要本王遣使前去唤他前来,当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
听到亲兵的话,原本因为这些思绪而神色忧郁的济尔哈朗,霎那间便涌上了一层怒意。
“王爷…这....”
“信使没能将张将军带回来,还折了好些个。”
“据信使所说,张将军被作乱的部下劫持,意图投降西南,连王爷派去督军的额尔德将军,都已经被诱杀……”
“什么!”
“贼子好胆!”
“噗……”
济尔哈朗仰头喷出一蓬血雾,而后便径直瘫倒在地。
快的连亲兵和身后的侍女都来不及搀扶。
本就压力巨大的济尔哈朗,在听闻此等噩耗之后再也支撑不住,选择了一条轻松的捷径。
……
“你们、你们怎敢如此、怎可如此啊!”
“你们这般做法,让本将如何和郑亲王交代?”
“本将的数十口家眷、尽数亡于尔等之手矣!”
怀仁县、张存仁的中军大帐中。
散乱的器皿桌椅等已经收拾规整,但四处斑驳的血迹一时半会却是顾不上了,独自在述说着刚才那场叛乱的血腥和残酷。
本来是张存仁召集众将、迎接大同来的豫亲王的信使的,却没想到演变成了一场叛乱。
数位平素极得张存仁信任的部将骤起发难,领军围了中军大帐,袭杀了包括前来督军的满镶蓝旗参领额尔德在内的数十名满、蒙将领,只剩下一些候在外面的信使随从得以逃脱。
这还是因为额尔德带来的那三千满人战力彪悍的缘故。
作乱的部将也安排了兵马围杀那三千满人,但满人的战力彪悍着实不是瞎说的,这三千人虽然折损极大,但还是有一千多人冲出了大营逃出生天。
这支信使也就趁乱跟着杀出去了。
而作乱的部将中,自然也少不了蒙古人的身影。
不然单以汉军的能力,是万万不足以发动此等规模的兵谏的。
大同城中。
济尔哈朗忽然觉有些头疼,只得单手抚额、用力的揉捏着。
头疼或许只是表象。
这时候的他,该说是心力交瘁才对。
“老了啊……”
济尔哈朗感慨着。
今年的他,已经五十一岁了。
在这个人均寿命本就极短的时代,五十多岁已经算是高龄了,更何况还是自己这些常年在外征战的军武之人,身体本就留下了数不清的暗创隐患。
这些年来,济尔哈朗时常感觉力不从心,已经自觉时日无多,心中看待诸多事情,自然也就愈发的悲观。
尤其是大清这些年的局势每况日下之下。
“自万历十一年、太祖十三副铠甲起兵算起,三代人、历时六十六年,无数天纵之才前仆后继,方才打下如此宏大的基业。”
“自忽必烈定都北京、改国号为大元始算,四百余年过去了,终于要再次出现一个以少数族裔入主中原、鼎定神州的王朝。”
“但如今,终究还是要黄粱一梦?”
“不甘心啊……”
济尔哈朗思绪着此般种种。
这些思绪的内容是如此的厚重,压的济尔哈朗的头颅更痛了几分,都有些痛的龇牙咧嘴了。
“可我都这把岁数了,不甘心又能如何呢?”
“说回来,纵使是年轻个十几岁,也依然是这般的无力吧?”
“想不通啊,为何会突兀的出现西南这等怪物、朱至澍这个怪种?”
“难道真就是大明气数未尽?“
“但要是说大明气数未尽,那为何在丢失辽东不出现、为何在丢失北京时不出现、为何在丢失中原时不出现?偏偏在我大清已经占据半壁江山、半数膏腴之地已经尽入我大清时才出现呢?”
“不甘心啊!”
“我该如何做才能获胜呢?该如何做啊?天神啊,可否指条明路?”
济尔哈朗已经无助到将一切的希望都寄托于神明身上了。
自起兵起,他就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绝望、这种无助;
随即,他却想起了在辽东时,那些明军面对自己时,是不是也是如同自己这般的绝望和无助呢?
或许还不如自己这时候。
毕竟辽东起兵,前前后后打了几十年才打进关呢。
而看现在的局势,只怕撑不过两三年,自己等人,就要被赶出关、重新缩回辽东险恶的白山黑水之中艰难求生了。
“算了,不想这些。”
“多尔衮都不想这些了,我想有个屁用!”
“过一天算一天吧。”
想了半天没个结果,反倒是让自己的头越来越疼,济尔哈朗索性也就懒得去想了,反正北京城的摄政王多尔衮,这时候都对河套战事不闻不问了,彷佛忘记了这边还在大战一般。
将朔州丢失、博和托战死的折子送回北京之后,济尔哈朗原本还以为会面临一番责罚呢,却没想到北京城什么也没说。
就连最基本的责问两句、或者是安抚前线主帅的宽慰勉励之言都没有,真就好像自己的军情没有送到一般。
济尔哈朗一时之间都想不明白北京城为何事这般作态,直到今天自己在这长吁短叹、万念俱灰之时,济尔哈朗才明白:
或许北京城的多尔衮,也和自己一样,心灰意冷着呢。
若真是这样,那济尔哈朗也能理解。
陕西、山西、河套、辽东,这一场场大败之下,正常人都会受不了,何况是那个肩膀上担着大清生死存亡、荣辱盛衰的男人呢?
“王爷,派去召唤张将军的信使回来了。”
说不想这些有的没的就不想,正好这时候一名亲兵走了进来,也打断了济尔哈朗的思绪。
“嗯,张存仁呢,快让他进来见我。”
“丢了山阴、应县两县,竟然不主动前来告罪,反倒要本王遣使前去唤他前来,当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
听到亲兵的话,原本因为这些思绪而神色忧郁的济尔哈朗,霎那间便涌上了一层怒意。
“王爷…这....”
“信使没能将张将军带回来,还折了好些个。”
“据信使所说,张将军被作乱的部下劫持,意图投降西南,连王爷派去督军的额尔德将军,都已经被诱杀……”
“什么!”
“贼子好胆!”
“噗……”
济尔哈朗仰头喷出一蓬血雾,而后便径直瘫倒在地。
快的连亲兵和身后的侍女都来不及搀扶。
本就压力巨大的济尔哈朗,在听闻此等噩耗之后再也支撑不住,选择了一条轻松的捷径。
……
“你们、你们怎敢如此、怎可如此啊!”
“你们这般做法,让本将如何和郑亲王交代?”
“本将的数十口家眷、尽数亡于尔等之手矣!”
怀仁县、张存仁的中军大帐中。
散乱的器皿桌椅等已经收拾规整,但四处斑驳的血迹一时半会却是顾不上了,独自在述说着刚才那场叛乱的血腥和残酷。
本来是张存仁召集众将、迎接大同来的豫亲王的信使的,却没想到演变成了一场叛乱。
数位平素极得张存仁信任的部将骤起发难,领军围了中军大帐,袭杀了包括前来督军的满镶蓝旗参领额尔德在内的数十名满、蒙将领,只剩下一些候在外面的信使随从得以逃脱。
这还是因为额尔德带来的那三千满人战力彪悍的缘故。
作乱的部将也安排了兵马围杀那三千满人,但满人的战力彪悍着实不是瞎说的,这三千人虽然折损极大,但还是有一千多人冲出了大营逃出生天。
这支信使也就趁乱跟着杀出去了。
而作乱的部将中,自然也少不了蒙古人的身影。
不然单以汉军的能力,是万万不足以发动此等规模的兵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