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蒙古仆从军第一次配合西南明军作战了。
早在潞安府战事的时候,蒙古仆从军便千里奔袭、抢在撤退的清军之前占领了黎城县,阻断了潞安府的溃败清军经黎城县、涉县退入北直隶的道路。
在那时候,这么快就将这两万蒙古仆从军投入对满清、甚至是对蒙古人的战事,在西南内部是有一番争议的。
其中最大的争议点,便是这支蒙古仆从军的忠义问题。
他们敢对曾经的主子——满人下手吗?
他们愿意对曾经的袍泽——蒙古人下手吗?
关于这个争议,不只是兵部、五军都督府、督军司等军方的人士在其中争论不休;连十部的尚书侍郎、各布政使司的巡抚这些文官中,都有不少人上书发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毕竟中原王朝和草原上的蒙古人,那可是有着数千年的恩恩怨怨的,骨子里就带着猜忌和不信任。
尤其是那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千百年来更是深入人心。
远的不说,就说辽东的战事。
虽然有不少的蒙古人至死不渝的保卫着大明、甚至比汉人还要忠心和坚贞;但也有部分的蒙古人一直和女真人眉来眼去,尤其是在辽东局势糜烂的后期。
其中就包括蒙古科尔沁部族。
若不是这些蒙古人和女真人暗通款曲、施以援手,或许辽东的局势还能再拖几年。
所以有那么一阵子,反对将蒙古仆从军过早的运用于对满清作战、甚至全部贬为奴隶的观点大行其道,压过了主张信任蒙古仆从军、给予其机会证明自己的实力和对殿下、对西南的忠诚的观点。
最后还是朱至澍在征询了坐镇北境战线的前军都督李定国、后军都督冯天纵两人的意见后,拍板定下了让蒙古人即刻参与潞安府战事的决议。
而朱至澍拍板定下此决议的原因,除了要优先、着重信任一线指战员的判断之外,他自己也有一番分析总结,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这些年来,西南用一场场胜利,向这些蒙古人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和强大;同时又以血腥的择三杀一令,向这些蒙古人展示了自己不是软弱的、可以轻易糊弄欺压的腐朽之人。
蒙古人和很多开化程度不够的异族一样,都是要先彻底打服了再谈其它,满清收服蒙古人便是如此。
而现在,西南也将这两万的蒙古人打服了,这就有了让他们死心塌地卖命的基础;
第二:蒙古仆从军虽然名为仆从军,但朱至澍并没过于苛对他们,待遇方面与西南境内的守备军平齐,不但有军饷可以拿,战时的吃穿用度更是毫不委屈、和野战军一致;
而且朱至澍特别嘱咐:既然已经归附了西南,那就是自己人了,不能肆意欺压这些未犯罪过的蒙古人。
蜀王殿下都下了令,西南军队自然是照办。
纵使有人心中不服气,也有朱至澍直属的督军司的人盯着。
所以蒙古仆从军里的蒙古人,小日子可比在满清那里时过的有滋有味多了。
人心都是肉长的,这些蒙古人也是人,知道谁对自己好、谁对自己坏。
再加上由简入奢易 ,由奢入俭难。
在西南这边天天白面肉汤伺候着、打赢了可以领赏钱、大体上也没有被当作外人那般被排斥挤兑。
如此,傻子才会想着要回去挨饿受冻、挨打挨骂呢!
第三:蒙古人本身就有效忠大明的经历、而且之前也做得不错,潜意识里来说并不排斥继续效忠大明。
之前背叛,即是因为大明被蕞尔的女真人打的节节败退、威严扫地,让蒙古人不再对大明敬畏;也是因为女真人的强势,这些蒙古人为了存活不得不低头。
如今大明重新强势,他们不介意重新回到原来主人的怀抱。
毕竟大明可比满人有钱、大方多了;
第四:满人最是小心眼,这是所有人公认的事实。
满人人少,不得不小心眼、报复手段极其凶狠,以此来维持自己对其它种族的强大的威慑。
而这两万蒙古人手上都沾上了满人的血,满人是不会放过他们的,他们也知道自己没有了退路,只能在西南这边寻求庇护;
第五:蒙古人自己本身也不是团结一心的。
不论是上千来漠北、漠南、漠西、漠东几大块的蒙古部族之间的相互攻伐,还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时砍下的滚滚人头,又或者是那句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过车论者斩’,都能看出蒙古人对自己人也是能下死手的。
想来也是。
那等苦寒之地,为了自己活着什么事情做不出来?什么事情不能做?
开化程度如此高的汉人都存在血腥残酷的剥削、灾荒之时甚至易妻而食、易子而食呢,本就茹毛饮血的蒙古人,更加不会对此有什么心理负担了!
后来的结果,也证明朱至澍的决定是正确的。
综合以上五个原因,这支蒙古仆从军在战场上表现非常不错,不但对满人下死手、对蒙古人一样下的去死手。
用他们的首级去督军司换军功,更是比汉人军队积极的多;领到赏赐之后欢喜的笑容、对发放赏赐的官吏以及蜀王殿下的感激,也真挚的很。
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对朱至澍、对大明的忠诚。
所以,在潞安府战事之后,这支蒙古仆从军又数次参战,在整场山西战役立下了不菲的功绩。
如今出山西攻伐右玉县,便是西南对其彻底信任的表现。
右玉县再往北二百五十里,便是河套地区东部的东胜卫。
也就是说,若是想背叛大明的话,这些蒙古人只需要再往北策马奔腾二百五十里便可天高任鸟飞了。
由此可见,西南对这支蒙古仆从军已经彻底信任了。
这不是蒙古仆从军第一次配合西南明军作战了。
早在潞安府战事的时候,蒙古仆从军便千里奔袭、抢在撤退的清军之前占领了黎城县,阻断了潞安府的溃败清军经黎城县、涉县退入北直隶的道路。
在那时候,这么快就将这两万蒙古仆从军投入对满清、甚至是对蒙古人的战事,在西南内部是有一番争议的。
其中最大的争议点,便是这支蒙古仆从军的忠义问题。
他们敢对曾经的主子——满人下手吗?
他们愿意对曾经的袍泽——蒙古人下手吗?
关于这个争议,不只是兵部、五军都督府、督军司等军方的人士在其中争论不休;连十部的尚书侍郎、各布政使司的巡抚这些文官中,都有不少人上书发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毕竟中原王朝和草原上的蒙古人,那可是有着数千年的恩恩怨怨的,骨子里就带着猜忌和不信任。
尤其是那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千百年来更是深入人心。
远的不说,就说辽东的战事。
虽然有不少的蒙古人至死不渝的保卫着大明、甚至比汉人还要忠心和坚贞;但也有部分的蒙古人一直和女真人眉来眼去,尤其是在辽东局势糜烂的后期。
其中就包括蒙古科尔沁部族。
若不是这些蒙古人和女真人暗通款曲、施以援手,或许辽东的局势还能再拖几年。
所以有那么一阵子,反对将蒙古仆从军过早的运用于对满清作战、甚至全部贬为奴隶的观点大行其道,压过了主张信任蒙古仆从军、给予其机会证明自己的实力和对殿下、对西南的忠诚的观点。
最后还是朱至澍在征询了坐镇北境战线的前军都督李定国、后军都督冯天纵两人的意见后,拍板定下了让蒙古人即刻参与潞安府战事的决议。
而朱至澍拍板定下此决议的原因,除了要优先、着重信任一线指战员的判断之外,他自己也有一番分析总结,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这些年来,西南用一场场胜利,向这些蒙古人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和强大;同时又以血腥的择三杀一令,向这些蒙古人展示了自己不是软弱的、可以轻易糊弄欺压的腐朽之人。
蒙古人和很多开化程度不够的异族一样,都是要先彻底打服了再谈其它,满清收服蒙古人便是如此。
而现在,西南也将这两万的蒙古人打服了,这就有了让他们死心塌地卖命的基础;
第二:蒙古仆从军虽然名为仆从军,但朱至澍并没过于苛对他们,待遇方面与西南境内的守备军平齐,不但有军饷可以拿,战时的吃穿用度更是毫不委屈、和野战军一致;
而且朱至澍特别嘱咐:既然已经归附了西南,那就是自己人了,不能肆意欺压这些未犯罪过的蒙古人。
蜀王殿下都下了令,西南军队自然是照办。
纵使有人心中不服气,也有朱至澍直属的督军司的人盯着。
所以蒙古仆从军里的蒙古人,小日子可比在满清那里时过的有滋有味多了。
人心都是肉长的,这些蒙古人也是人,知道谁对自己好、谁对自己坏。
再加上由简入奢易 ,由奢入俭难。
在西南这边天天白面肉汤伺候着、打赢了可以领赏钱、大体上也没有被当作外人那般被排斥挤兑。
如此,傻子才会想着要回去挨饿受冻、挨打挨骂呢!
第三:蒙古人本身就有效忠大明的经历、而且之前也做得不错,潜意识里来说并不排斥继续效忠大明。
之前背叛,即是因为大明被蕞尔的女真人打的节节败退、威严扫地,让蒙古人不再对大明敬畏;也是因为女真人的强势,这些蒙古人为了存活不得不低头。
如今大明重新强势,他们不介意重新回到原来主人的怀抱。
毕竟大明可比满人有钱、大方多了;
第四:满人最是小心眼,这是所有人公认的事实。
满人人少,不得不小心眼、报复手段极其凶狠,以此来维持自己对其它种族的强大的威慑。
而这两万蒙古人手上都沾上了满人的血,满人是不会放过他们的,他们也知道自己没有了退路,只能在西南这边寻求庇护;
第五:蒙古人自己本身也不是团结一心的。
不论是上千来漠北、漠南、漠西、漠东几大块的蒙古部族之间的相互攻伐,还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时砍下的滚滚人头,又或者是那句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过车论者斩’,都能看出蒙古人对自己人也是能下死手的。
想来也是。
那等苦寒之地,为了自己活着什么事情做不出来?什么事情不能做?
开化程度如此高的汉人都存在血腥残酷的剥削、灾荒之时甚至易妻而食、易子而食呢,本就茹毛饮血的蒙古人,更加不会对此有什么心理负担了!
后来的结果,也证明朱至澍的决定是正确的。
综合以上五个原因,这支蒙古仆从军在战场上表现非常不错,不但对满人下死手、对蒙古人一样下的去死手。
用他们的首级去督军司换军功,更是比汉人军队积极的多;领到赏赐之后欢喜的笑容、对发放赏赐的官吏以及蜀王殿下的感激,也真挚的很。
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对朱至澍、对大明的忠诚。
所以,在潞安府战事之后,这支蒙古仆从军又数次参战,在整场山西战役立下了不菲的功绩。
如今出山西攻伐右玉县,便是西南对其彻底信任的表现。
右玉县再往北二百五十里,便是河套地区东部的东胜卫。
也就是说,若是想背叛大明的话,这些蒙古人只需要再往北策马奔腾二百五十里便可天高任鸟飞了。
由此可见,西南对这支蒙古仆从军已经彻底信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