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西南内政之教育(1/2)
“启禀殿下:”
“在各州府的配合下,如今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
“校舍、教材、老师等等都已大体妥当,眼下离明年一月中旬的开学日期还有五六个月的时间,定能赶在开学之前全部完成,殿下无须担心。”
教育部尚书岳沐辰起身,对朱至澍汇报道。
“只是有一事,还得殿下到时候予以协助。”
“咱们西南之前的帝明学院、帝明医学院等等还好,招募的都是有一定基础的成人、且生员数量不多,并未对旧有的教育体系形成大的冲击。”
“但如今殿下要在各州府推广小学、中学这等蒙学教育,可谓是对旧有教育体系图穷匕见了,怕是阻力不小。”
“到时候不但四海之内皆会对殿下此举议论纷纷、非议不止,只怕生员方面、校舍的安全方面都需要留个心眼才是。”
岳沐辰有些语气凝重的对朱至澍说道。
其实他已经很避重就轻的说了,不然哪里只是议论纷纷、非议不止这么简单,只怕四海之内都会对殿下口诛笔伐、恨不能让殿下身败名裂、将殿下戳骨扬灰才是。
如果说改革土地基础是和全天下的有地阶级为敌,那改革教育制度就是和全天下已经有出路、或者即将有出路的士人为敌。
虽然从基数上来说,树敌数量不及改革土地制度时多,但这些既得利益的士人阶层的话语权和手中掌握的权力,那可比那些只有地的泥腿子强太多了。
甚至就连西南。
虽然殿下这些年各种渠道塞了不少人进官场、使得西南官场不再是由科举出身的官员垄断,尤其是四监、督察院、督军司、各大工坊等等衙门,科举出身的官员反倒是少数。
但一来时日尚短、二来堪用的人才不多,所以大多数为官的还是以前的那些人。
而那些人,不都是已得利益的士人阶级代表吗?
如此,岳沐辰的担心也就不是空穴来风了。
“无妨。”
“那些只会动嘴和耍笔杆子的人,有尔等的尽心辅佐,本王何惧之有?多尔衮在骂本王之余、好歹还能埋两万汉人出出气呢。”
“至于那些本身就是官员的人,只要用心做事的,本王自然不会亏待了他们。”
“文武官员七品以上,皆可有一名子弟入读小学或者中学,五品以上可有两人、三品以上可有三人。”
“其余差额则由烈士子弟补充。”
“如此一来,这生员方面就不用担心了。”
“同时对各州府下旨,生员、校舍的安全和良好运转乃是重中之重、无比尽心尽责,但有差错、各级上下从重惩治。”
“饭大家要分着吃,他们的那份本王不是没有留。”
“但若是想着坐在桌子上吃独食、不给其他人出头的路,那就别怪本王不讲情面了。”
对于岳沐辰说的这些,朱至澍也早就考虑过。
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
自己真要是把那些既得利益的士人阶层根子都挖烂了,他们可不得和自己拼命?不说其他地方的,只怕西南都有不少人会调转枪口指向自己。
虽说这四五年来能被自己提拔上来的,基本都算是和自己一条心、认可自己施政理念的人。
但财帛动人心啊,更何况是这种几代人的出路的问题。
把这等身家性命之事押宝在这些官员对自己的忠诚至上,那太不靠谱了。
但朱至澍又不得不做这个改革。
不做土地改革,那大量的兼并、免税、隐田的情况下,自己的中枢哪里来的钱粮养兵征战、驱逐鞑虏、对外殖民?光会喊口号可成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第484章 西南内政之教育(2/2)
了事。
不做教育改革,那权力阶层就会一直被现在的士人阶级垄断,连自己都会不得不仰仗这些已经抱成团、犹如东林党一般的士人阶级,那这国家是自己说了算还是这些士人阶级说了算?大明如何中兴强盛、站在世界之巅?
而且国家财富和权力都被掌控在这些权贵豪强等既得利益的手中,那底层百姓岂不是世世代代都没有出头之日、永远都只能做那被剥削的猪狗?
来自于后世的朱至澍不能容许这种情况的存在。
所以一定要改革。
但改革是讲究策略的。
所以和土地改革一样,教育改革也要有侧重,还要一定程度上照顾现在的既得利益阶层。
给现在的士人阶级一同入学、在新的教育制度下也分一杯羹的机会、让他们能持续的分得利益;
同时又紧紧的抓住武人这条线,尤其是那些烈士的子弟。
他们很多都是出身自底层,这批人能够出头的话,那就可以作为底层利益的代言人、以及不断往上层走的突破口。
而且武人入学了,那就是上了自己的这辆马车,同时还是自己这辆马车最好的车夫和护卫。
武人的子弟、尤其是烈士子弟来学堂读书,在西南这个武人地位丝毫不弱于文人的势力中,哪个文人敢拦?
武人和文人,自古以来都不是一条裤子的两路人。
文武相制,历来都是平衡之道的重要手段。
“殿下此举,的确是可以大大缓解旧有士人阶层的反扑。”
“但那股力量仍然是过于强大,将会是一场费日持久、艰苦卓绝的持久战,还请殿下要做好心理准备才是。”
听完朱至澍的办法之后,岳沐辰也觉得暂时还不错,可解一时的困局,便没有在多说了。
但还是颇有远见的提醒了一番朱至澍。
“嗯,岳卿说的是,本王知晓了。”
“说起来,只要有在坐的各位的鼎力支持,那本王将不惧任何困难。”
“内有诸位等精明强干的肱骨之臣、外有所向无敌的强大军队,本王何惧之有?”
“也请诸位大人放心。”
“本王想做的是,让天下大多数汉人都能过上远远不能说是富贵、只能说是还可以的生活,而不是只是小部分人的一直极度的富贵、其它绝大多数人都过的猪狗不如、民不聊生。”
“只有这样的国家,才能一直的强盛下去,而不至于两三百年便再来一次生灵涂炭、改朝换代。”
“但本王从不是那等卸磨杀驴、看不得你们富贵的人。”
“只要你们尽心办事,这富贵的人中,必然有在坐的诸位。”
“本王在此立下此等承诺,在坐诸位都是跟着本王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的老臣了,该知道本王不是那等言而无信之人,还请诸位相信本王、并一如既往的支持本王。”
“本王必将带你们见到一个亘古未有的强盛帝国!诸位必将人人名留青史、千古流芳!”
朱至澍起身,对着在坐的十位尚书、一位总督,以及督察院、督军司、锦衣卫等等权要机关的龙头们行了个拱手礼。
自己所做的这些改革,离不开这些人的鼎力支持。
这一礼,即是自己对这些人富贵的承诺、也是自己对这些人一路相随的感谢、还是自己对这些人接下来再次一路相随的请求。
更是自己给他们的一颗定心丸。
“殿下雄才伟略、圣明无双,吾等万不能及。”
“必当生死相随,为殿下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一众大员纷纷起身,跪倒在朱至澍的面前,行大礼承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