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一厢情愿的朱由崧(1/2)
“那陛下的意思是?”
“莫非?!”
跪在地上请求朱由崧别犯糊涂的王庆,听到朱由崧的话,脸色好看了几分,但随即像是想到了什么一般,大惊着问道。
“嗯,朕正是这个意思。”
“北面无山无险,唯有一处黄河,我江南将士也是通习水性、不足为惧。”
“加上此时清军被西南拖在了山西,其余各处必然防御空虚,若是咱们能抓住这个机会,不但能尽收河南之地、剪除清军对我西面的威胁;”
“若是将士用命、上下同心之下,说不定能收复山东、兵临北京,一举将清军重新赶出关外,还都北京城!”
“到时候,朕就是效仿太祖、由南至北一统华夏的第二人,必将名留青史、震铄古今!”
“文治武功之下,说不定那蜀王朱至澍也将归心,真正的奉朕为皇帝、臣服于朕!”
“王卿你说,这可行性有多少啊?”
朱由崧虚扶起心情已经平定了许多、不似刚才那般激动的王庆,兴奋的问起王庆对自己这个主意的看法。
眼神中满是炙热、神采奕奕,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重新坐上北京城的龙椅、甚至封禅于泰山之巅一般。
这可是朱由崧想了好久才下定主意的。
若是放在以前,给朱由崧十个胆子,也不敢有反攻清军的念头。
或许也有,毕竟谁还不做梦呢?
但却绝对不敢真正的去思考该如何实施。
别看清军在陕西被西南击败,但却一直牢牢的占据着山东、河南等广阔区域,从正北、西南两个方向,对南明呈包夹之势,离南明的权力核心、朱由崧的定都之地——应天府,也不过就是千里的路程。
这点距离,骑兵放开了跑的话,最多三五天的时间就能到了。
所以应天府里的大臣们、包括朱由崧自己,可不都是惶惶不可终日?
要不是江南一带水网密布、加上南明为了自保、下了血本的在江北囤积了大量的军队,只怕应天府也早就被清军拿下了。
当然,应天府朝廷能苟且至此,这两个都是次要原因。
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西南明军从陕西、山西、河南、渤海湾四个方向,对清军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使得清军分身乏术、根本不敢轻举妄动。
此前满清朝堂中也有人提议先不管西南、全力先拿下南明,然后再回过头和西南全面对峙。
只不过这个提议被多尔衮拒绝了。
多尔衮知道,西南不会坐视自己拿下江南的,自己只要一动,只怕西南马上就会以雷霆之势抄袭自己的后路,到时候胜负就难说了;
有西南在背后虎视眈眈,这江南又哪是这么好打下来的?若是耗时良久,必然会使得西南发展的更好,到时候就更加得不偿失了。
正是应天府这种长久了好几年的平静、以及在皇帝这个位置上也坐了三四年了,让朱由崧有了一丝自信;
正好又正逢西南和满清在山西鏖战。
两相结合之下,使得朱由崧心思活络了些,有了一丝主动出击、收复北京,为自己正名、光宗耀祖、名留青史的想法。
想法是好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
“陛下重振大明、光复神州、救万民于水火的拳拳之心,着实让老臣感动,老臣代天下万万黎民百姓,感谢陛下之圣明仁德。”
听到朱由崧带着激动说出来的这番堪称石破天惊、惊天动地的大论,王庆并没有像朱由崧一样激动。
但也没有直接就泼朱由崧一盆冷水。
而是先对着朱由崧行了一礼,肯定了朱由崧的这番进取之心后,才接着说道:
“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无论如何重视都不为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第446章 一厢情愿的朱由崧(2/2)
“且常言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北面无山无险、唯有一处黄河,陛下是知道这点的,据此,也认为我军能尽收河南之地、甚至可以收复北直隶、山东、还都北京,将建奴重新驱逐回关外。”
“但老臣有一事不知,还请陛下解惑:不知在这等地势,我军该如何与建奴的百万骑兵争雄呢?”
“就算建奴大军为西南所牵制、出不了百万,但十几二十万总还是挤得出来的,陛下认为,我军在华北这一马平川、千里伏平之地,能敌得过建奴的十几二十万大军吗?”
“这......”
王庆一反问,朱由崧这边就好像被触碰到了逆鳞一般,急忙想开口辩论。
但王庆却没有就此停下、给朱由崧说话的机会,而是继续反问道:
“若是陛下觉得可以,那又何人可以呢?”
“靖南伯?兴平伯?广昌伯?东平伯?”
“纵使这几人当真可以,那该多少将士出征才可以呢?二十万?三十万?”
“暂且算兵马无虞,那这出征的海量钱粮,究竟是耗费几许、又该从何处筹集呢?”
王庆本来还想提出更多问题的,但是看到朱由崧已经有些胀红的脸,最终还是适可而止的停了下来。
再说下去,只怕朱由崧,就真的要翻脸了......
王庆也不是存心要驳朱由崧的面子、打击他,不然一开始也就不会肯定、勉励朱由崧的这股干劲和想法了。
毕竟成与不成是一回事,但作为帝王,有没有驱逐建奴、重振大明的心,又是另一回事了。
但他还是忍不住想教一教这个想法幼稚的朱由崧,好让他明白,什么叫做‘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若建奴真的这么好对付,大明还会从北京城被赶到这里?
若建奴真的这么好对付,和汉人斗了几千年就没有屈服过的蒙古人,会乖的像条摇尾乞怜的狗?
若建奴真的这么好对付,西南这么多年会从陕西、到渤海湾、再到山西,一处一处地方慢慢啃?
若还是这么幼稚,别说驱逐建奴、重振大明了,这一隅之地能不能守住,都是两说呢。
他已经很顾及朱由崧的面子了。
真正说起来,一场大仗动辄数十万人参与的大仗,哪里只是自己问的这几个问题?
钱粮、兵马、战法,这都是最基本的。
真要细致的说的话,还有时机、路线、后勤、封赏等等等;
这还只是胜利的情况,若是考虑的全面一点,还得将后备援军、战败善后等等情况都纳进计划中。
这些才是真正复杂的呢。
而且这些还都是后话,最大的前提是:
现在的朝堂,没有马士英和钱谦益的点头,一兵一卒、他朱由崧也动不了。
即使有坚贞不渝、刚正不二的史督师支持也不行。
皇帝不差饿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马士英和钱谦益支援钱粮的情况下,史督师又能如何?休想调动江北的一兵一卒。
而马士英和钱谦益会愿意调拨钱粮北佂建奴吗?
所以朱由崧这个想法,从头到尾都只是一厢情愿而已,根本就没有一丝的可能性。
“哎......”
“若是弘光爷是那蜀王便好了。”
“蜀王当真是有本事啊,不但在陕西打的建奴节节败退,眼下看来,怕是建奴连山西也不一定保得住了。”
“若真是如此的话,这天,怕是不用多久,就要再变一次了!”
“哎......”
想到这里,王庆又是一声叹息。
这两声叹息里,满是惋惜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