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明末:蜀王继明复山河 > 第332章 榆林城战斗

第332章 榆林城战斗

“嗯,让第二军团保持这种推进速度,切不可操之过急。”

“让第一军团的唐翊晨守好各个防御中心和防御点,别被清军钻了空子,虽然清军好像没什么动静,但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能放松警惕。”

“这九十九个头都磕过来了,万万不能在最后一个出了差错。”

“第二军团围城攻城、第一军团防守后路,只要两个方向都不出错,我们一定是最后的赢家!”

李定国重申了一遍战术安排和注意事项。

和机动性远强于自己、同时又悍勇的清军作战,一着不慎就是满盘皆输的下场,所以一定要小心翼翼、步步为营,不给清军留下突破口。

为此,哪怕现在已经马上就要顿兵榆林城下,这三百里后路也不能放松,仍然要紧紧的握在自己的手中。

前线的军官很好的执行了李定国的策略,十月二十五,第一支攻城部队抵达了后崖——这个离榆林镇只有五里左右、预设为榆林镇决战大本营的据点。

将大本营设在后崖是有原因的。

因为后崖是出了群山之后的第一站,后崖再往北,就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的地形了。

也就是说,后崖到榆林镇的这五里距离,已经是无险可守,只能硬走过去。

这也就是济尔哈朗在群山中吃了一次亏后便龟缩在榆林镇,任由西南明军推进到榆林城下的原因。

他将决战选在了这最后的五里。

五里的开阔地形,足以容纳数万兵马在其中驰骋穿插,是非常适合清军这种高机动性兵种作战的地域。

济尔哈朗的算盘,李定国自然看的一清二楚。

所以在攻城部队集结在后崖的同时,骑兵部队也开始抽调集结至后崖一带,准备和清军来一场硬碰硬的平原决战。

李定国这一路的三万骑兵大部被抽调北上,只留下几千人游弋在群山之中,为后方提供必要的军情支持。

等到十月底的时候,后崖这个本身应该名不见经传的地方,集结的西南明军已经超过七万,其中五万步兵、两万骑兵。

先头部队建设的营寨在这个山口连绵数里,甚为壮观。

数量上和盘踞在榆林的清军大致相当,只是清军多为骑兵,只有不到两万人的汉军是步卒。

李定国的帅帐也已经移驻到了后崖,亲自指挥两军的决战。

这一仗打赢了,清军滚出陕西,西南获得整个陕西、以及接触蒙古、威压山西北部的窗口;

打输了,西南大伤元气,得重新龟缩回绥德卫,没个一两年的喘息,将再也难以组织起这么大的北上战役。

主要是因为没有战马。

连续三次陕西战役,已经把西南的战马搜刮一空,若是这些骑兵都折在了陕西、又没有拿下宁夏镇、榆林镇的话,那西南一两年内,就当真没有战马用了。

所以,这一仗事关接下来两年的局势,李定国一定要亲自指挥才放心。

十一月初一,榆林城战斗正式拉开帷幕。

最先离开后崖大本营的是一万骑兵。

从数个营寨一同出发的一万骑兵分成五股、迈着不紧不慢的步子,向着五里外的榆林城逼去,为后方拉出了一个宽约两里的安全横截面。

在这一万骑兵之后,则是陕西第二军团第一师第一旅。

三千步兵分为六个营、压着脚步,和后面的一千炮兵保持着一致的速度,跟在骑兵的身后,开始向榆林城逼去。

计划中,第一旅的步兵出发后,紧跟着就是第二旅的步兵,然后是第三旅、第四旅、第五旅......

就这样一个旅接一个旅,蚂蚁搬家一般、直接铺到榆林城下。

步步为营、步步蚕食,和无定河谷一样的战法。

三百里的无定河谷能够用这个战法拿下,是因为沿路都是深山沟壑,清军的骑兵辗转不便。

但这五里一马平川的地形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所以这边一万骑兵刚走到两里的位置,第一旅的阵营才刚刚走出营寨不到一里、第二旅才刚离开营寨,清军的进攻就来了。

之所以让西南明军的骑兵走到两里的位置,是因为西南明军的火炮实在过于犀利,不但火力密集、连绵不断,两里之内精准度还很高。

所以清军才不得不让出这两里的空间,免得受到大本营的炮击。

进攻的清军没整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套路,攻向西南明军的大军分成三股。

其中第一股直接从正面突击,直面西南明军的骑兵;

其余两股则是绕道左右两侧,意图直接攻击西南明军后方的的第一旅步兵。

几万只马蹄踏地的动静,刹那间如同地龙翻身,即使是后方的后崖大本营也能很明显的感觉到大地的震动。

大本营中的兵马还好,已经出了大本营的两万兵马,脸上都情不自禁的流露出紧张、恐惧等等神情,本来整齐的前进步伐,也出现了一丝混乱。

但在这种负面神情的另一面,还有坚毅、无畏和不屈。

李定国站在大本营前方、一个高高的、特制的指挥台上,将整片战场的动静尽收眼底。

包括清军三路突袭、包括西南明军阵脚开始出现混乱。

但李定国却没有慌,他相信下面那些他亲自训练出来的将士、相信殿下创建的练兵之法、相信空心方阵、燧发枪、大炮的防御能力!

“命令:”

“第一旅、第二旅原地列阵,抵御清军骑兵突击;”

“第三旅、第四旅按照计划谨慎出营,以方阵队列向第一旅、第二旅靠拢;”

“骑兵无需死战,待步兵列阵完毕后即可让出道路,四周游击即可;”

“剩余骑兵出营,配合步兵方阵,绞杀清军来军!”

同时,李定国拔出腰间的宝剑,高高的举起,朝向远处朦朦胧胧的榆林城方向,大声的喊道:

“大明!”

“万胜!”

“大明!”

“万胜!”

“大明!”

“万胜!”

“嗯,让第二军团保持这种推进速度,切不可操之过急。”

“让第一军团的唐翊晨守好各个防御中心和防御点,别被清军钻了空子,虽然清军好像没什么动静,但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能放松警惕。”

“这九十九个头都磕过来了,万万不能在最后一个出了差错。”

“第二军团围城攻城、第一军团防守后路,只要两个方向都不出错,我们一定是最后的赢家!”

李定国重申了一遍战术安排和注意事项。

和机动性远强于自己、同时又悍勇的清军作战,一着不慎就是满盘皆输的下场,所以一定要小心翼翼、步步为营,不给清军留下突破口。

为此,哪怕现在已经马上就要顿兵榆林城下,这三百里后路也不能放松,仍然要紧紧的握在自己的手中。

前线的军官很好的执行了李定国的策略,十月二十五,第一支攻城部队抵达了后崖——这个离榆林镇只有五里左右、预设为榆林镇决战大本营的据点。

将大本营设在后崖是有原因的。

因为后崖是出了群山之后的第一站,后崖再往北,就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的地形了。

也就是说,后崖到榆林镇的这五里距离,已经是无险可守,只能硬走过去。

这也就是济尔哈朗在群山中吃了一次亏后便龟缩在榆林镇,任由西南明军推进到榆林城下的原因。

他将决战选在了这最后的五里。

五里的开阔地形,足以容纳数万兵马在其中驰骋穿插,是非常适合清军这种高机动性兵种作战的地域。

济尔哈朗的算盘,李定国自然看的一清二楚。

所以在攻城部队集结在后崖的同时,骑兵部队也开始抽调集结至后崖一带,准备和清军来一场硬碰硬的平原决战。

李定国这一路的三万骑兵大部被抽调北上,只留下几千人游弋在群山之中,为后方提供必要的军情支持。

等到十月底的时候,后崖这个本身应该名不见经传的地方,集结的西南明军已经超过七万,其中五万步兵、两万骑兵。

先头部队建设的营寨在这个山口连绵数里,甚为壮观。

数量上和盘踞在榆林的清军大致相当,只是清军多为骑兵,只有不到两万人的汉军是步卒。

李定国的帅帐也已经移驻到了后崖,亲自指挥两军的决战。

这一仗打赢了,清军滚出陕西,西南获得整个陕西、以及接触蒙古、威压山西北部的窗口;

打输了,西南大伤元气,得重新龟缩回绥德卫,没个一两年的喘息,将再也难以组织起这么大的北上战役。

主要是因为没有战马。

连续三次陕西战役,已经把西南的战马搜刮一空,若是这些骑兵都折在了陕西、又没有拿下宁夏镇、榆林镇的话,那西南一两年内,就当真没有战马用了。

所以,这一仗事关接下来两年的局势,李定国一定要亲自指挥才放心。

十一月初一,榆林城战斗正式拉开帷幕。

最先离开后崖大本营的是一万骑兵。

从数个营寨一同出发的一万骑兵分成五股、迈着不紧不慢的步子,向着五里外的榆林城逼去,为后方拉出了一个宽约两里的安全横截面。

在这一万骑兵之后,则是陕西第二军团第一师第一旅。

三千步兵分为六个营、压着脚步,和后面的一千炮兵保持着一致的速度,跟在骑兵的身后,开始向榆林城逼去。

计划中,第一旅的步兵出发后,紧跟着就是第二旅的步兵,然后是第三旅、第四旅、第五旅......

就这样一个旅接一个旅,蚂蚁搬家一般、直接铺到榆林城下。

步步为营、步步蚕食,和无定河谷一样的战法。

三百里的无定河谷能够用这个战法拿下,是因为沿路都是深山沟壑,清军的骑兵辗转不便。

但这五里一马平川的地形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所以这边一万骑兵刚走到两里的位置,第一旅的阵营才刚刚走出营寨不到一里、第二旅才刚离开营寨,清军的进攻就来了。

之所以让西南明军的骑兵走到两里的位置,是因为西南明军的火炮实在过于犀利,不但火力密集、连绵不断,两里之内精准度还很高。

所以清军才不得不让出这两里的空间,免得受到大本营的炮击。

进攻的清军没整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套路,攻向西南明军的大军分成三股。

其中第一股直接从正面突击,直面西南明军的骑兵;

其余两股则是绕道左右两侧,意图直接攻击西南明军后方的的第一旅步兵。

几万只马蹄踏地的动静,刹那间如同地龙翻身,即使是后方的后崖大本营也能很明显的感觉到大地的震动。

大本营中的兵马还好,已经出了大本营的两万兵马,脸上都情不自禁的流露出紧张、恐惧等等神情,本来整齐的前进步伐,也出现了一丝混乱。

但在这种负面神情的另一面,还有坚毅、无畏和不屈。

李定国站在大本营前方、一个高高的、特制的指挥台上,将整片战场的动静尽收眼底。

包括清军三路突袭、包括西南明军阵脚开始出现混乱。

但李定国却没有慌,他相信下面那些他亲自训练出来的将士、相信殿下创建的练兵之法、相信空心方阵、燧发枪、大炮的防御能力!

“命令:”

“第一旅、第二旅原地列阵,抵御清军骑兵突击;”

“第三旅、第四旅按照计划谨慎出营,以方阵队列向第一旅、第二旅靠拢;”

“骑兵无需死战,待步兵列阵完毕后即可让出道路,四周游击即可;”

“剩余骑兵出营,配合步兵方阵,绞杀清军来军!”

同时,李定国拔出腰间的宝剑,高高的举起,朝向远处朦朦胧胧的榆林城方向,大声的喊道:

“大明!”

“万胜!”

“大明!”

“万胜!”

“大明!”

“万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