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明末:蜀王继明复山河 > 第315章 修驰道

第315章 修驰道

   第315章 修驰道(1/2)

“也罢,起来吧。”

“你说的也有道理,这的确不全是你的责任。”

“那本王且问你,若是给你足够大的权力、足够多的支持,不说完全赶上西南,只说每月生产一千支堪用的燧发枪,能不能办到?需要多久才能办到?”

听完孔有德的解释,多尔衮也冷静了下来,也知道这事不能全怪孔有德。

的确不容易啊。

其实钢铁、工匠、大规模制造等等这些问题,多尔衮以前也略知一二。

只是隔行如隔山,一直没有一位专业人士把这层窗户纸捅破、点拨一下自己而已,而今天听孔有德详细的一解释,让多尔衮顿时有了茅塞顿开之感,仿佛拨云见日。

“奴才不敢欺瞒王爷。”

“只能说,若是奴才有足够大的权力、足够多的支持的话,奴才可以在今年过年之前、每月批量生产一千支堪用的火绳枪,至于燧发枪,奴才每月最少可生产十支!”

“这是因为燧发枪里的精细零部件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胜于火绳枪,除了工匠们一人一支纯手工制作外,奴才暂时还没想到别的办法,所以速度会慢。”

“虽然数量不多,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只要打好基础,以后每月一千支、一万支燧发枪也不是难事,王爷明察!”

孔有德再次拜倒。

他是真不敢夸下海口,万一到时候完不成,那自己就死定了。

虽然多尔衮说给自己足够大的权力、足够多的支持,但说起来容易,其实哪有那么简单,尤其是那些满人老爷会那么乖的听自己的话?

但又不敢说的太差,不然自己只怕等不到吹牛被砍死,先就要被失望至极的多尔衮处死了。

所以只能说一个中规中矩、自己又相对有把握达成的数。

“一千支火绳枪、十支燧发枪......”

“不能更多了吗?”

多尔衮沉吟了一会,再次问道。

“奴才没有把握,但奴才一定会竭尽全力!”

“行吧,那就先这样。”

“暂且封你为火器督造总督,总览新式火炮、火铳的一切事宜,明日旨意就会下来,到时候和你在钱粮、人员方面对接的人也会一应安排好。”

“这一次,就别再让本王失望了,做得好的话,少不了你的功劳。”

“下去吧,本王有些累了。”

说完,多尔衮靠在了书桌后的躺椅上,微微的眯着眼、闭目养神。

一旁随侍的太监很有眼力,很快便招进来两名貌美如花的宫女,一前一后、轻巧的给多尔衮锤捏起了肩膀和大腿。

同时一名太监也来到了孔有德的身边,示意带他出宫。

而在孔有德离开后,多尔衮原本微闭着的双眼陡然睁开、锐利的双眼中浮隐现一抹微不可查的疲惫。

“优质的钢铁、优秀的工匠,还得要大量,不容易啊......”

“西南怎么就会有这么多优质的钢铁和工匠呢?还是在短短的两年的时间内。”

“难道说西南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秘?或者是崇祯临死前还在西南留了一手?”

“若是能探知到西南发展如此迅速的原因就好了,若是还能将西南那些技术偷过来那就更好了,不过最好还是能收买几个关键的人物,到时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第315章 修驰道(2/2)

我就不用倚仗一个孔有德了。”

“看来,要加强在西南那边的探子实力了。”

......

远在数千里之外的朱至澍,可不知道自己军队的火器犀利已经被别人给惦念上了,而且还是自己最大的死对头——多尔衮。

不过就是知道了朱至澍也不惧,西南对比于北京、应天府、武昌,甚至是现在的伦敦、马德里、阿姆斯特丹的优势,不只是体现在某一点,而是整个体系的优势。

例如看起来只是一支火绳枪、一支燧发枪、一门轻便的55毫米大炮,但这些看上去简单的东西的背后,自己倾注了多少心血啊?

整个匠造监体系几乎全部打散重建、顶着士绅阶层的巨大压力给工匠们官身和高额待遇、自己在钢铁冶炼方面的前沿技术指引和巨大投入、全面统一度量标准、标准化流水线的探索和建设......

这每一条,写出来都觉得很简单,但不是上帝视角的人可能一辈子都琢磨不出来其中任何一条;就算自己是上帝视角,不也是折腾了两年?就这还不算完全成功呢,很多地方要继续磨合和改进。

他人想追上西南的脚步,基本已经不可能了,车尾灯都会看不见;唯一的办法就是在西南没有成长起来便击败自己,但现在看来,也不怎么可能了。

朱至澍的目标,早就已经不只是单纯的驱逐鞑虏、中兴大明,而是更大、更远的世界。

所以现在朱至澍虽然每天忙得很、操心这操心那,但其实真要说起来,朱至澍还是比较轻松的。

就像当年高考一样,已经明知道自己肯定能进国防科大,那高中三年不过就是熬的辛苦些罢了。

今天的朱至澍又起了个大早。

农历八月底的西安天气很不错,秋风吹徐、朝阳拂面,并不会显得很热,是个赶路的好天气。

在西安呆了几天后,朱至澍再次启程赶往延安。

那里现在已经是整个第三阶段战事的后勤集散中心,不论是榆林镇方向的物资、还是宁夏镇方向的军需,都是在延安城分发,作为后勤总督的刘之温,现在也是在延安府坐镇,全力保障两地的后勤供应。

西安到延安可不近,将近一千里路了,而且这段路并不好走,要不是之前两次大战、使得这条路反复的修缮过,只怕现在会更加难走。

但就算是这样,等朱至澍走到一半路程的黄陵县的时候,时间已经到了九月份,让朱至澍无比的怀念后世有汽车、有高速、有高铁的日子。

“说起来的话,修驰道的事情得要提上议程了。”

“陕西的战事,不打个几年是消停不下来的,以后还得打山西和蒙古、甚至走西域的路,都得经过陕西,这么多的战事,驰道还是早点修缮好才行,能省不少功夫。”

“也不知道先秦留下来的、那条直通河套地区的直道还有没有遗留,有的话倒是能省些功夫,等第三阶段战事停歇,回头就让人来探查一下。”

“要修驰道的话,那马车的标准轨距也要定下来了吧?”

“说到马车的标准轨距,那火车的呢?这两者该不该考虑通用性呢?”

“哎,也不知道还得多久蒸汽机才能成熟,等成熟了就能做蒸汽火车机头了,到时候汽笛一响,天下哪里去不得?”

坐在摇摇晃晃的马车上,朱至澍早已是神游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