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还有个法子(1/2)
“肃静!”
“大帐中议事,自然是畅所欲言,你们有话也可以拿出来说,让你们说不说,别人说了又在一旁挖苦讥讽,忒不像话。”
“叶克海分析的不错,暂且先坐下,尼勒图,你说说吧。”
“摄政王既然把你派来榆林镇,那想来肯定是有真才实干的,你说说明军的这个战法,我们可以如何破解。”
作为主帅,临战的时候肯定要安抚好每一位将领的情绪,哪怕是汉人也是一样,毕竟虽然汉人打仗不怎么样,但充人数、做炮灰还是可以的。
所以面对众将对叶克海的讥讽,济尔哈朗再次出言制止,安抚了几句后,又点了另一名将领的名字。
而这人,正是摄政王多尔衮派来支援自己的援军、镶黄旗甲喇章京尼勒图。
但对于在座的满蒙将领几次三番对叶克海的羞辱,也就是口头上训诫了几句而已,并没有做出实际性的惩罚措施。
汉人和满人、蒙古人比起来孰轻孰重,济尔哈朗心中还是明镜一般的。
“王爷谬赞了,末将愧不敢当。”
“临行前摄政王再三叮嘱,一切以王爷为尊,要帮王爷好好的打赢这场仗,不然回去饶不了奴才,所以王爷切不用把我当外人,如王爷的镶蓝旗一般使唤便是。”
尼勒图站了起来,对这济尔哈朗行了一礼后说到。
只是这番话,明面上看起来是在向济尔哈朗低头、让他放心大胆的使唤自己,但真的只是这个意思吗?
如果真的是这么个意思,又何必单独拿出来说呢?在外征战听从主帅的命令不是应该的吗?而且言语中还要扯到摄政王、还要说‘帮王爷好好的打赢这场仗’?
所以,尼勒图的这番话是另有深意,明里暗里的,都是在和济尔哈朗划清界线,告诉济尔哈朗,休想平白无故的消耗镶黄旗的实力。
镶黄旗和正黄旗、正白旗一起,构成了满八旗中的上三旗,其中正黄、镶黄两旗历来都是直属于皇帝,正白旗则是多尔管的属旗。
但如今顺治年幼,正黄和镶黄两旗自然也就由多尔管代管,也算是多尔管的直属势力范围了,所以多尔衮怎么会舍得被济尔哈朗消耗在榆林镇?自然要借尼勒图的嘴巴,明里暗里的警醒济尔哈朗一番。
“局势方面,叶克海已经说的很详细了,虽然多是空话,但分析的还是很正确的,我没有什么要补充的。”
“战法方面,叶克海的法子也没错,是得这么打。”
“所以,全凭王爷拿主意便是。”
尼勒图简短的说了番套话、废话,又把这定主意的难题踢回给了济尔哈朗。
他心里也明镜似的。
这场仗主帅是济尔哈朗、主力是济尔哈朗的镶蓝旗,那打赢了功劳自然也是济尔哈朗、是镶蓝旗的,和自己能有几个大子的关系?没有好处的事情自己瞎掺和个什么劲?
而且说多错多,万一自己多嘴、到时候战事又失利的话,说不定还会被济尔哈朗拿出来做替罪羊,所以还不如当个只听少说的坐佛来的自在。
反正真要赢了,高低得给自己一份赏赐,自己作为摄政王的人,这赏赐还不可能轻了。
而且尼勒图是无时无刻不记着临行前摄政王对自己交代的话:
“到了榆林镇后机灵些,别被人卖了还心里没数,我可是给了你一万镶黄旗的精兵,能带回多少,你心里要有谱。”
“但也别玩汉人互相拆台、落井下石那套,该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第312章 还有个法子(2/2)
阵的时候还是要玩了命的上阵,不能耽误了大局,懂的如何拿捏这个分寸吧?”
有了摄政王的授意,尼勒图就是有了主心骨和行动指南,该怎么打酱油,心里门儿清。
“嗯,那行吧。”
“既然尼勒图都这样说了,加上叶克海其实分析的也没毛病,这场大战的关键,还是得落到击败西南明军的那些防御点、不让他们到达榆林镇这点上。”
“虽然西南明军的防御阵地不好打,但毕竟不是城池,还是有很大机会的,伤亡高些就高些,一定要杀一杀西南明军的锐气!”
“我们打了十几年的顺风仗了,但这天下,没有一直靠打顺风仗就能打下来的道理,伤亡大点也好,让底下安逸了不少的儿郎们再见见血,也好激发他们的血性。”
“就照这法子办吧,大家一起商议下,看看先打哪些点。”
“丑化说在前面,开战之后该拼得拼、该上得上,若是有谁做了那软脚虾,可别怪本王不讲情面!”
尼勒图说完之后,济尔哈朗沉默了一会,不知道是在想尼勒图这明里暗里和自己划清界线、要保存实力一事呢,还是在想改怎么破解西南明军的战法。
好一会儿,济尔哈朗拿定了主意,定下来接下来要商议的内容——选择要进攻的明军防御点。
“王爷,奴才这还有个法子。”
济尔哈朗话音刚落,角落里再次响起了一道众人都有些耳熟的声音。
“嗯?叶克海你又有什么法子了?”
“行吧,说来听听。”
济尔哈朗一看,正是刚才已经坐下去了的叶克海。
本来还想训斥一句、不让他再说废话的,但是转念又一想,万一这叶克海真想到个好办法呢?加上自己现在没什么好法子,也就决定再听叶克海说上一说。
“谢王爷。”
“王爷和诸位将军都是和汉人打老了仗的人,其实应该都发现了,和故明军队打仗,很多时候并不是下面的士卒们不够勇猛、不够果敢,而是上头的命令,让下面的人不知道该怎么办。”
“就好像萨尔浒之战,在本就对太祖的兵马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还贸然的兵分四路、且每一路都各自相隔数百里;在纵横上千里的战场上贸然分兵暂且不说,西路军总兵杜松更是不等策应便孤军深入,南路军刘綎又迟疑不前,让太祖有了先行击破杜松的机会。”
“但要说萨尔浒之战的最大败因是什么呢?依奴才看来,其实还是那离战场数千里之遥、想出此等糊涂战法的故明万历皇帝。”
“若不是故明皇帝和内阁在后面瞎使劲,依奴才看,杜松、刘綎、李如柏、马林等陈年宿将,万万是不会想出这等看似威风八面、实则破绽百出的四路进兵之法的。”
“至于故明万历皇帝为何会想出这等战法,个中原因有很多,但奴才认为,‘钱粮吃紧、开支甚大’必是其中之一。”
“而既然30年前是那等情况,那30年后,是不是也也有可能是这等情况呢?”
“那蜀王朱至澍,是不是也有可能因为‘钱粮吃紧、开支甚大’的原因,而在数千里之遥的成都,给负责榆林战事的李定国也出一道‘四路出击’的法子呢?”
“如果那蜀王朱至澍,当真是仿效故明万历皇帝、给前线的李定国出个‘四路出击、齐头并进’的战法,那眼下我等为之焦头烂额的局面,不就转瞬即破,那滔天战功,它不就来了吗?”
“奴才说完了,王爷明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