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世子殿下,别喊了,你喊破喉咙也没人来救你的。”
“你刚才大展雄风的时候,手下的人就已经被我们解决了。”
“对了,为了不让世子殿下对我感到陌生,我还带来了另外一个人帮我引荐一番。”
孙恭铭大大方方的走在最前面、一点都没有遮掩,仿佛根本不担心自己的容貌被左梦庚看到。
很快,一名黑衣人提着一个黑色的包裹走了进来,径直走到一分钟前左梦庚还坐着的圆桌旁,解开了包裹。
“啊!”
一声惊呼之中,左梦庚猛地后退两步、撞上了身后的花床。
“你们好大的胆子,你们就这样把他杀了?知道他是谁吗?!”
这倒不是左梦庚没见过死人、没见过人头,而是刚才还一起好好喝茶的人,盏茶时间就成了一个头颅摆在自己的眼前,而且还是满清的使者!
这就太吓人了。
“我们当然知道,而且知道的比你多得多。”
“骆千允、今年四十九岁,原大明山西布政使司泽州府知府,天启五年高中进士、崇祯十七年投降满清,今年三月份以郎中身份第一次来到武昌面见殿下,今年四月份第二次面见殿下并且离开武昌,今年七月份以行商身份再次进入武昌面见殿下。”
“请问,关于这个骆先生,殿下还想知道什么?”
“你们!”
“你们既然知道这是满清的使者,你们还是说杀了就杀了,想来也不是一般的毛贼了,说吧,你们究竟是何人?”
听到为首之人如数家珍一般的向自己介绍着这名已经成为一颗犹在冒着血沫的头颅的骆先生,左梦庚惊恐之中也品过味来了。
这伙人不但能在这如烟楼中杀了骆先生后找到自己,还能对骆先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很多信息自己都不知道,他们却是知道的一清二楚。
能力之大远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但这些人明显是不想杀自己的,不然也不会和自己废话这么多。
能力极强、又不杀自己、还杀了骆先生带给自己看,那目的就昭然若揭了,又是一帮想来说服自己的说客了,就是不知道是哪方势力的,胆子这么大、能力这么强。
“把我武昌城当成路边的大通铺是吧?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左梦庚无比憋屈。
“呵呵呵,二十多个满人、以及一个没骨气的汉奸而已,老夫杀之如同杀鸡一般,又有何惧?”
“况且死在我们手里的真建奴,没有五万也有两万了,算上蒙古人、投降的汉人的话,那更是十万都有了,也不见那些清狗能将我家殿下如何啊?”
“世子殿下要是已经冷静下来的话,不如穿上衣服再说?”
“当然,穿不穿老夫都没关系,全看世子殿下心情。”
面对左梦庚的问题,孙恭铭一点都不慌,径直在圆桌上坐了下来,仿佛没有看到那颗近在咫尺、犹在冒着血沫的头颅。
“你们是西南来的?”
“快帮本世子更衣!”
听到孙恭铭的话,左梦庚哪里还会不知道这帮人的来历。
如今的普天之下,能杀这么多清人的,也只有西南的蜀王朱至澍了。
没来由的,左梦庚便是觉得一阵惶恐,难道是因为自己以前说过太多蜀王的坏话?左梦庚不得而知,只好让如烟来帮自己穿衣服,以此来掩饰自己的慌乱。
左梦庚下了命令,如烟哪敢不从,匆忙给自己套了一件衣服后便爬出被窝,哆哆嗦嗦的给左梦庚穿起衣服来。
“好了,你们都出去,没有命令不许进来。”
半晌,左梦庚衣服终于穿好。
孙恭铭斜了一眼如烟和还瘫在地上的吴用,冷漠的命令道。
两人自然不敢多言,搀扶着就走了出去,一同出去的还有孙恭铭身后的十几名黑衣人,只有那名最有眼力的黑衣人作为孙恭铭的亲侍留了下来。
这名黑衣人名叫墨安云,虽然也姓墨,但却和正派驻在泉州的墨亦诗、以及正任庙岛任布政使墨浔轩两兄弟没什么关系,不然也不会只做孙恭铭的亲侍了。
这些人一走,房间里便只剩下了左梦庚、孙恭铭、墨安云三人。
给已经穿好了衣服的左梦庚也倒上一杯茶水之后,孙恭铭做了个邀请的手势,示意左梦庚坐下说话。
很明显,要进入正题了。
“先自我介绍下,我叫孙恭铭,奉西南蜀王殿下之命前来与世子殿下接触,有全权处理武昌事宜的权力。”
“殿下考虑好要投靠哪方势力了吗?”
左梦庚坐下后,孙恭铭也没有再多弯弯绕,开门见山的说起了这个彼此都心知肚明的话题。
“武昌?”
“不应该是整个两湖吗?还是蜀王殿下认为,两湖之事只在武昌,又这么有信心能够吃定武昌?”
听到孙恭铭的话,左梦庚有些诧异,不禁问道。
左梦庚对孙恭铭的反问,远不像面对骆千允时的小心翼翼和恭敬,看来在左梦庚看来,满清的恐怖,还是远胜于西南啊。
“世子殿下果然聪慧。”
“我西南行事历来讲究一个稳妥,用蜀王殿下的话来说就是: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
“所以老夫这边和世子殿下接触的同时,自然在它处也有布置。”
“不满世子殿下说,除了老夫这条负责的武昌地区的文线外;两湖的其它地区,已经有负责武线的同仁们在运作了,每一个州府、甚至每一个郡县、每一个要道隘口,此时都已经有了我西南细作的踪迹。”
“至于这两湖问题的解决,最终是用文线、还是用武线,就要看世子殿下的选择了。”
“当然,这也事关世子殿下后半辈子是怎么个活法了。”
孙恭铭一边慢条斯理的品着如烟楼的好茶,一边不紧不慢的回答着左梦庚的问题。
只是这慢条斯理和不紧不慢的背后,却是将一幅宏大的画卷展开在左梦庚的眼前,让左梦庚根本顾不上孙恭铭给他倒的那杯茶,心思全都沉溺在了‘武昌’、‘两湖’、‘文线’、‘武线’、‘后半辈子’等字眼上。
“好了世子殿下,别喊了,你喊破喉咙也没人来救你的。”
“你刚才大展雄风的时候,手下的人就已经被我们解决了。”
“对了,为了不让世子殿下对我感到陌生,我还带来了另外一个人帮我引荐一番。”
孙恭铭大大方方的走在最前面、一点都没有遮掩,仿佛根本不担心自己的容貌被左梦庚看到。
很快,一名黑衣人提着一个黑色的包裹走了进来,径直走到一分钟前左梦庚还坐着的圆桌旁,解开了包裹。
“啊!”
一声惊呼之中,左梦庚猛地后退两步、撞上了身后的花床。
“你们好大的胆子,你们就这样把他杀了?知道他是谁吗?!”
这倒不是左梦庚没见过死人、没见过人头,而是刚才还一起好好喝茶的人,盏茶时间就成了一个头颅摆在自己的眼前,而且还是满清的使者!
这就太吓人了。
“我们当然知道,而且知道的比你多得多。”
“骆千允、今年四十九岁,原大明山西布政使司泽州府知府,天启五年高中进士、崇祯十七年投降满清,今年三月份以郎中身份第一次来到武昌面见殿下,今年四月份第二次面见殿下并且离开武昌,今年七月份以行商身份再次进入武昌面见殿下。”
“请问,关于这个骆先生,殿下还想知道什么?”
“你们!”
“你们既然知道这是满清的使者,你们还是说杀了就杀了,想来也不是一般的毛贼了,说吧,你们究竟是何人?”
听到为首之人如数家珍一般的向自己介绍着这名已经成为一颗犹在冒着血沫的头颅的骆先生,左梦庚惊恐之中也品过味来了。
这伙人不但能在这如烟楼中杀了骆先生后找到自己,还能对骆先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很多信息自己都不知道,他们却是知道的一清二楚。
能力之大远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但这些人明显是不想杀自己的,不然也不会和自己废话这么多。
能力极强、又不杀自己、还杀了骆先生带给自己看,那目的就昭然若揭了,又是一帮想来说服自己的说客了,就是不知道是哪方势力的,胆子这么大、能力这么强。
“把我武昌城当成路边的大通铺是吧?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左梦庚无比憋屈。
“呵呵呵,二十多个满人、以及一个没骨气的汉奸而已,老夫杀之如同杀鸡一般,又有何惧?”
“况且死在我们手里的真建奴,没有五万也有两万了,算上蒙古人、投降的汉人的话,那更是十万都有了,也不见那些清狗能将我家殿下如何啊?”
“世子殿下要是已经冷静下来的话,不如穿上衣服再说?”
“当然,穿不穿老夫都没关系,全看世子殿下心情。”
面对左梦庚的问题,孙恭铭一点都不慌,径直在圆桌上坐了下来,仿佛没有看到那颗近在咫尺、犹在冒着血沫的头颅。
“你们是西南来的?”
“快帮本世子更衣!”
听到孙恭铭的话,左梦庚哪里还会不知道这帮人的来历。
如今的普天之下,能杀这么多清人的,也只有西南的蜀王朱至澍了。
没来由的,左梦庚便是觉得一阵惶恐,难道是因为自己以前说过太多蜀王的坏话?左梦庚不得而知,只好让如烟来帮自己穿衣服,以此来掩饰自己的慌乱。
左梦庚下了命令,如烟哪敢不从,匆忙给自己套了一件衣服后便爬出被窝,哆哆嗦嗦的给左梦庚穿起衣服来。
“好了,你们都出去,没有命令不许进来。”
半晌,左梦庚衣服终于穿好。
孙恭铭斜了一眼如烟和还瘫在地上的吴用,冷漠的命令道。
两人自然不敢多言,搀扶着就走了出去,一同出去的还有孙恭铭身后的十几名黑衣人,只有那名最有眼力的黑衣人作为孙恭铭的亲侍留了下来。
这名黑衣人名叫墨安云,虽然也姓墨,但却和正派驻在泉州的墨亦诗、以及正任庙岛任布政使墨浔轩两兄弟没什么关系,不然也不会只做孙恭铭的亲侍了。
这些人一走,房间里便只剩下了左梦庚、孙恭铭、墨安云三人。
给已经穿好了衣服的左梦庚也倒上一杯茶水之后,孙恭铭做了个邀请的手势,示意左梦庚坐下说话。
很明显,要进入正题了。
“先自我介绍下,我叫孙恭铭,奉西南蜀王殿下之命前来与世子殿下接触,有全权处理武昌事宜的权力。”
“殿下考虑好要投靠哪方势力了吗?”
左梦庚坐下后,孙恭铭也没有再多弯弯绕,开门见山的说起了这个彼此都心知肚明的话题。
“武昌?”
“不应该是整个两湖吗?还是蜀王殿下认为,两湖之事只在武昌,又这么有信心能够吃定武昌?”
听到孙恭铭的话,左梦庚有些诧异,不禁问道。
左梦庚对孙恭铭的反问,远不像面对骆千允时的小心翼翼和恭敬,看来在左梦庚看来,满清的恐怖,还是远胜于西南啊。
“世子殿下果然聪慧。”
“我西南行事历来讲究一个稳妥,用蜀王殿下的话来说就是: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
“所以老夫这边和世子殿下接触的同时,自然在它处也有布置。”
“不满世子殿下说,除了老夫这条负责的武昌地区的文线外;两湖的其它地区,已经有负责武线的同仁们在运作了,每一个州府、甚至每一个郡县、每一个要道隘口,此时都已经有了我西南细作的踪迹。”
“至于这两湖问题的解决,最终是用文线、还是用武线,就要看世子殿下的选择了。”
“当然,这也事关世子殿下后半辈子是怎么个活法了。”
孙恭铭一边慢条斯理的品着如烟楼的好茶,一边不紧不慢的回答着左梦庚的问题。
只是这慢条斯理和不紧不慢的背后,却是将一幅宏大的画卷展开在左梦庚的眼前,让左梦庚根本顾不上孙恭铭给他倒的那杯茶,心思全都沉溺在了‘武昌’、‘两湖’、‘文线’、‘武线’、‘后半辈子’等字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