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的乖顺表现,令司马懿十分欣慰,多少缓解了一些因司马师叛降敌国,所带来的烦恼和郁闷,但事已至此,他仍然愤恨难平,总觉得有股邪火,没撒出去!
想杀人,被司马昭阻拦了;想废立太子,也被司马昭拒绝了,还得因此下罪己诏,向全天下认错,本来就十分恼怒,憋了一肚子火,却撒不出去,你说司马懿难受不难受?
因此,司马懿必须寻找一个机会,出出这口恶气,不然还不得憋出病来?问题是,拿谁出气呢?他的脑海当中,立时浮现出一个面目可憎的人来,便是刘纬!
最可恶的,就是刘纬!这家伙,不仅朝夕想要夺我江山,灭我大晋,更是收降了司马师,故意令我难堪,绝不能让他如此春风得意,必须想方设法扳回一城,即便害不到他的性命,也得恶心恶心他,关键是有什么好办法呢?
想到这里,司马懿抬头看了看司马昭,开口问道:“吾欲整治刘贼,以泄心头之恨,未知子上,可有良策乎?”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司马昭闻听此问,似有成竹在胸,如此这般,这般如此,道出了自己的一番谋划!司马懿听了大喜过望,赞不绝口,当即决定,依计而行!
父子二人,究竟定下了什么阴谋诡计,暂且搁下,让我们再把视线转回到刘纬这边!
晋阳事变之后,刘纬在并州停留许久,一直没有返回长安,目的有两个,一是就近督导帮助袁熙建国一事,落实到位;二是巡查并州各地,走到普通百姓中间,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以亲民之姿,收服人心!
刘纬一贯认为,与攻城略地相比,收服人心,更为重要,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每扩张一块领土,他都非常重视收服当地百姓和士子之心,有了人心支持,便有了立足的根本,这块领地才算真真正正属于自己!
当然,天下之大,刘纬也不可能走遍所有的领土,更不能总是抛下繁忙政务,深入民间!这一次呢,他正好人在并州,机会难得,可以让并州百姓领略一下传说当中这位汉王的魅力与风采,顺便游览一下并州的大好河山!
然而,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刘纬没想到,在梁习统治下,这里的百姓们穷苦不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沿途时有饿殍白骨,曝尸荒野,飞禽走兽,亦杳无行踪,一幅衰败荒凉之景,令刘纬感到痛心疾首,触目惊心!
按理来说,不应该啊!梁习一直想当并州的土皇帝,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庄园,对待百姓不至于那么差吧?怎么会是如此这般景象?经过实地调查,走访了许多百姓,刘纬这才明白,导致并州全境如此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竟是地理气候条件所致!
并州大部,就是今天山西省的一部分,了解的朋友都知道,这里山多地峡,耕地面积有限,又因为气候干旱少雨,灌溉难度大,无法像南方那样修筑梯田,靠天吃饭的百姓们所获得的粮食收入很少,再被官府盘剥,别说普通佃户,就是地主也穷得叮当响,衣服补丁落补丁,甚至有的时候,也会挨饿!
刘纬本以为,并州之地,群山环绕,中原战乱,少有影响,理应如蜀中那样,是个世外桃源般的天府之国,却没想到竟是这幅光景,怎能不惊?他一贯爱民如子,如今并州百姓也成了汉国子民,岂能不顾他们的死活?必须立刻着手解决!
然而,地理气候条件,是无法克服的,人类只能改造自然,却无法彻底改变自然!因此,要想改善并州现状,使这里的百姓们如同汉国其他地区人民那样饱暖富足起来,刘纬恐怕要多费一些脑筋了!
首先,刘纬给留守长安的徐庶下令,命他迅速调运一批粮食,支援并州,必须先让百姓们吃上饭,不至于饿死才行!然而,这一举措只能一时缓解燃眉之急,却不是长远之计,要想彻底扶贫,还得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兴修水利,发展灌溉,似乎是解决之道,如此一来,并州百姓便可以摆脱靠天吃饭的限制,在风不调,雨不顺的年景,也能获得可观的粮食收入!
不过,在刘纬看来,这件事的确要做,却不能立竿见影,收效缓慢,而且,也改变不了并州耕地太少,却人口众多的不利局面,想要致富,还得另辟蹊径!
经过实地调查,刘纬发现,并州有许多山地虽不适合种植粮食,却适合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比如大豆和水果,尤其是抗旱能力比较强的那些作物,生长特别茂盛,这不就是解决之道吗?实在不行,就让他们种植棉花,经济效益更加可观!
刘纬都能发现,难道过去的并州人不能发现?他们没那么愚蠢,只是这些经济作物,不能当饭吃啊,唯有粮食才能填饱肚子,也只能一门心思种植粮食!
现在好了!汉国的国内市场已初具规模,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流通频繁高效,并州纳入汉国领土,成为刘纬治下之地,便融入了繁荣的市场流通,这里的百姓们种植经济作物,亦有了销路和收入,再加上未来水利灌溉系统不断完善,修桥筑路,交通便利,日子只能一天比一天好,终于看到了希望!
至于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小的问题,也好解决!袁熙不是正在漠南建国吗?过剩的人力资源,可以迁往雁门关外,在那里垦荒定居,刘纬只需要与袁熙商议,制定一些列相关的鼓励措施,相信那些没有土地的百姓,愿意举家前往!
除此之外,为了减轻百姓负担,刘纬大笔一挥,下令免了并州各郡县三年赋税,令其有足够的时间休养生息,恢复民力!如此一来,并州百姓的生活,终于曙光见亮,对刘纬这位新任领袖,亦是顶礼膜拜,感激涕零!
然而,就在此时,一封电报,打破了刘纬与民同乐的祥和氛围,竟是吴王刘琰发来的!
司马昭的乖顺表现,令司马懿十分欣慰,多少缓解了一些因司马师叛降敌国,所带来的烦恼和郁闷,但事已至此,他仍然愤恨难平,总觉得有股邪火,没撒出去!
想杀人,被司马昭阻拦了;想废立太子,也被司马昭拒绝了,还得因此下罪己诏,向全天下认错,本来就十分恼怒,憋了一肚子火,却撒不出去,你说司马懿难受不难受?
因此,司马懿必须寻找一个机会,出出这口恶气,不然还不得憋出病来?问题是,拿谁出气呢?他的脑海当中,立时浮现出一个面目可憎的人来,便是刘纬!
最可恶的,就是刘纬!这家伙,不仅朝夕想要夺我江山,灭我大晋,更是收降了司马师,故意令我难堪,绝不能让他如此春风得意,必须想方设法扳回一城,即便害不到他的性命,也得恶心恶心他,关键是有什么好办法呢?
想到这里,司马懿抬头看了看司马昭,开口问道:“吾欲整治刘贼,以泄心头之恨,未知子上,可有良策乎?”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司马昭闻听此问,似有成竹在胸,如此这般,这般如此,道出了自己的一番谋划!司马懿听了大喜过望,赞不绝口,当即决定,依计而行!
父子二人,究竟定下了什么阴谋诡计,暂且搁下,让我们再把视线转回到刘纬这边!
晋阳事变之后,刘纬在并州停留许久,一直没有返回长安,目的有两个,一是就近督导帮助袁熙建国一事,落实到位;二是巡查并州各地,走到普通百姓中间,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以亲民之姿,收服人心!
刘纬一贯认为,与攻城略地相比,收服人心,更为重要,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每扩张一块领土,他都非常重视收服当地百姓和士子之心,有了人心支持,便有了立足的根本,这块领地才算真真正正属于自己!
当然,天下之大,刘纬也不可能走遍所有的领土,更不能总是抛下繁忙政务,深入民间!这一次呢,他正好人在并州,机会难得,可以让并州百姓领略一下传说当中这位汉王的魅力与风采,顺便游览一下并州的大好河山!
然而,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刘纬没想到,在梁习统治下,这里的百姓们穷苦不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沿途时有饿殍白骨,曝尸荒野,飞禽走兽,亦杳无行踪,一幅衰败荒凉之景,令刘纬感到痛心疾首,触目惊心!
按理来说,不应该啊!梁习一直想当并州的土皇帝,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庄园,对待百姓不至于那么差吧?怎么会是如此这般景象?经过实地调查,走访了许多百姓,刘纬这才明白,导致并州全境如此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竟是地理气候条件所致!
并州大部,就是今天山西省的一部分,了解的朋友都知道,这里山多地峡,耕地面积有限,又因为气候干旱少雨,灌溉难度大,无法像南方那样修筑梯田,靠天吃饭的百姓们所获得的粮食收入很少,再被官府盘剥,别说普通佃户,就是地主也穷得叮当响,衣服补丁落补丁,甚至有的时候,也会挨饿!
刘纬本以为,并州之地,群山环绕,中原战乱,少有影响,理应如蜀中那样,是个世外桃源般的天府之国,却没想到竟是这幅光景,怎能不惊?他一贯爱民如子,如今并州百姓也成了汉国子民,岂能不顾他们的死活?必须立刻着手解决!
然而,地理气候条件,是无法克服的,人类只能改造自然,却无法彻底改变自然!因此,要想改善并州现状,使这里的百姓们如同汉国其他地区人民那样饱暖富足起来,刘纬恐怕要多费一些脑筋了!
首先,刘纬给留守长安的徐庶下令,命他迅速调运一批粮食,支援并州,必须先让百姓们吃上饭,不至于饿死才行!然而,这一举措只能一时缓解燃眉之急,却不是长远之计,要想彻底扶贫,还得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兴修水利,发展灌溉,似乎是解决之道,如此一来,并州百姓便可以摆脱靠天吃饭的限制,在风不调,雨不顺的年景,也能获得可观的粮食收入!
不过,在刘纬看来,这件事的确要做,却不能立竿见影,收效缓慢,而且,也改变不了并州耕地太少,却人口众多的不利局面,想要致富,还得另辟蹊径!
经过实地调查,刘纬发现,并州有许多山地虽不适合种植粮食,却适合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比如大豆和水果,尤其是抗旱能力比较强的那些作物,生长特别茂盛,这不就是解决之道吗?实在不行,就让他们种植棉花,经济效益更加可观!
刘纬都能发现,难道过去的并州人不能发现?他们没那么愚蠢,只是这些经济作物,不能当饭吃啊,唯有粮食才能填饱肚子,也只能一门心思种植粮食!
现在好了!汉国的国内市场已初具规模,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流通频繁高效,并州纳入汉国领土,成为刘纬治下之地,便融入了繁荣的市场流通,这里的百姓们种植经济作物,亦有了销路和收入,再加上未来水利灌溉系统不断完善,修桥筑路,交通便利,日子只能一天比一天好,终于看到了希望!
至于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小的问题,也好解决!袁熙不是正在漠南建国吗?过剩的人力资源,可以迁往雁门关外,在那里垦荒定居,刘纬只需要与袁熙商议,制定一些列相关的鼓励措施,相信那些没有土地的百姓,愿意举家前往!
除此之外,为了减轻百姓负担,刘纬大笔一挥,下令免了并州各郡县三年赋税,令其有足够的时间休养生息,恢复民力!如此一来,并州百姓的生活,终于曙光见亮,对刘纬这位新任领袖,亦是顶礼膜拜,感激涕零!
然而,就在此时,一封电报,打破了刘纬与民同乐的祥和氛围,竟是吴王刘琰发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