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大明之海上崛起 > 第655章 兵进吴淞

第655章 兵进吴淞

   第655章 兵进吴淞(1/2)

吴淞口。

进出长江之门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明廷设有吴淞总兵一职,军城便在吴淞口西岸。

此部陆军水军皆有,合计有军兵六千众,水师战船百余艘。

当然,他这战船就不能同大辽战船相比,最大者不过四百料,也即大辽中型福船大小,而且数量极少,不过十余艘模样,其他战船皆不足提。

统兵之人总兵董世英,负责江岸巡防,拱卫长江门户。

半月前,朝廷公文传抄各地,明旨辽国公赵春哥为叛逆,通令各州府捉拿辽国奸细,并严防辽贼入寇。

为此,镇江那边还破天荒的划拨三艘四百料战舰与他,还都是刚刚下水的好船。

可这厮非但不喜,反而愁的牙龈出血,口腔溃烂。

辽国公为叛逆,大明官场有几人不知呢,两方彻底翻脸,迟早而已。

这正是董世英的难受之处。

松江府,大明棉纺中心,这些年越发的兴旺发达,手工作坊一家接着一家,每日从吴淞口出入的海船堪称海量。

而他,手脚自然是不干净的,拿了不知多少好处,便是整个松江府大小官吏,手脚干净的又有几个?

送礼的虽然是各色商贾,但傻子都知道这些货物要送到哪里去。

本来也不算什么事,大家都这么干,但事关反贼,此事却令董世英坐立不安。

他倒是不担心有什么人进攻吴淞口,北边那边接连造反的消息早就传来,且有着闹呢,传闻辽贼要直奔京师,又怎么可能来南边闹腾。

他怕的是大辽哪天找上门来,逼着他入伙,到了那时该怎么办?

正在熬糟之时,一名老仆躬身入偏厅。

“老爷,有人来访,自称大辽使者!”

董世英不由手抖,茶杯差点落地,这特喵刚刚想到大辽,偏偏就有人来了。

“不得声张,带偏厅来问话!”

俄尔,一中年书生昂然而入,笑咪咪拱手。

“总兵大人,别来无恙?”

这人他却是认得,年节送礼,十次有六次是此人前来。姓洛,名秉堂,表面上是一个商人,实则为大辽在松江一地的负责人。

“不好!你来作甚?就不怕本将砍了你的狗头?”

董世英横眉言道“尔的东家在造反,乃是诛九族的大罪,某劝尔等还是及早收手,莫要自误!”

洛秉堂不以董世英的威胁之语为意,拱手笑道“总兵大人此言差矣,某只是一介商贾,不涉政事,今日之所以前来,是有人托某传话而已。

不知将军可否听在下一言?”

“尔试言之!”

洛秉堂对东北向拱手。

“大辽少主有言,三十万大军不日将会猎江南,为国朝铲除奸佞。

凡江南诸军将,从者相安,若是举兵相投,不吝富贵赏赐,逆者阖家发配万里海外。若是死硬抵抗,则视其罪行大小予以审判,重者绞刑!”

“嘿嘿!”

董世英摩挲着茶杯,阴阴笑道“三十万,你怎的不说是百万,千万?就凭那济州,大员弹丸之地?

看在往日的情份上,本将今日留你一条性命,滚!

我董世英贪财不假,却不是背主忘恩之辈。”

洛秉堂仍旧是笑脸相迎,一副唾面自干模样。

“大辽少主之令已然带到,何去何从请董将军思量,告辞!”

洛秉堂微微拱手,踏出房门。

他来可不是当说客的,大辽入明也不需求着谁,而是要颠覆道统,重塑天地,与其说是劝降,莫如说是宣告。

洛秉堂告辞而走,董世英却是脸色难看。

赵氏疯了不成,竟然敢两面开战?

他舰炮犀利不假,但国朝在金陵周边好歹有驻军几近十五万,他有多少人能登陆作战?

这厮只晓得大辽海军的厉害,却是从未见过大辽陆军如何作战,井里的青蛙永远不晓得天有多大,他就不相信大辽能拿大明如之何!

这也许就是大明官员普遍的想法,信息不畅,消息失真,指望他们对形势有个正确的判断当真有些难为人。

正在思量之时,一艘哨船如飞而来。

报曰:长江口五十里外海发现赵贼舰队,舰船多不可数,军兵多不可数,航向吴淞口!

卧槽~这是真的!

这赵氏还当真有胆子进攻大明!

董世英再没有之前的从容淡定,当即遣出快骑奔赴各处聚拢兵马,晓瑜州县。同时向南京发出求援急报!

当夜,又有探报至,言舰队已然入长江口,距离吴淞已不足六十里。由岸上观之,舰船当在三百艘之上,泰西制式炮舰过百,火炮多不可数!

额滴个亲娘,董世英不由手软脚软,这辽国器械当真如此精良?

不是他少见多怪,寻遍整个大明,大炮小炮加起来能有多少,那可是铁!是铜!这特么要多少银子才能堆出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第655章 兵进吴淞(2/2)

是所言为真,他又如何抵挡这般庞大之军?

再次派出红翎急报南京,自己却是如老驴拉磨一般在偏厅之中转圈,琢磨着如何对敌。

未几,太仓知州,嘉定,上海知县齐至,随行前来的还有临时征召的两千民壮。

都是拿着大明铁饭碗之人,就不能不出力,而且此三处地界就在吴淞口近佐。吴淞失,三地首当其冲。

按大明律,一地父母官有守土之责,即便有千军万马来袭,也不能逃,逃就是死罪。

与士大夫共天下么,不能只拿好处不出力!

一时之间,整个军城灯火通明,江上战船如梭,当真是一副视死如归,同仇敌忾之状。

丑时末,大辽舰队先导进逼吴淞口,单桅快舰当先,盖伦炮舰居后,信炮时有升空,照亮夜空。

吴淞水师不敢拦截,退入内江港口龟缩。

一众文武登城观望,不由心肝颤抖。

纸上来之终觉浅,眼见之后才是怕。

那江面上密密麻麻,舰船充塞,舰队之头已然近在吴淞三里,身后灯火迤逦,望之不到尽头。

“董总兵,可能坚持几日?”

太仓知州已然年近六旬,老倌走路本就是靠人搀扶,如今都是被两名随从架着,不然怕是要瘫软如泥。

董世英看了一眼老棺材皮,禁不住嘴角抽搐。

“朝堂却是小觑了赵氏逆贼,以某观之,其兵威之盛无可迎锋。

诸位,此时退走还来得及,若是再行耽搁,怕俱为逆贼阶下之囚矣。

烦请速速上奏陛下,贼军势盛,非三十万大军不能敌。

江南危矣,南京危矣!”

都是精明之辈,如何听不懂董世英的言外之意,根本守不住,非但吴淞守不住,恐怕南京都危险。这是一名职业军人给几位文官的判断。

另外一个意思就是不想死就赶快滚。让朝廷快快想办法应对,本总兵大人凶多吉少,估计要为陛下尽忠了!

……

“少帅!”

洛秉堂搭乘小船登上明生座舰,拱手敬拜。

“坐!”

明生笑问道“董世英可有投诚之意愿?”

“没有!言辞甚是果决,而且这粗憨还骂人!”

洛秉堂微微撇嘴,“这厮就是不见棺材不掉泪的,以为某在吹大气,不信我大辽的军威。”

明生也不以为意,继续问道“各地的暗手布置如何,可是一切就绪?”

“少帅放心!”

洛秉堂自信满满,“我大辽在江南筹谋多年,不敢说各州府望风而降,但大开城门,接应王师还是可以做到的。

坊间歌词已然传唱四野,只要第一把火放到妙处,料来乡间亦不会太过动荡。”

“好!这托儿可曾安排了?”明生也是个脸皮厚的,径直问道。

洛秉堂不由老脸通红。

“安……安排好了,百个大钱一人,届时大军入得嘉定、上海二城,必然有百姓夹道欢迎。”

明生就龇牙一笑。

“你个驴逑,有甚难以启齿的!不是本帅爱面子,充门面,江南第一炮,这声势一定要做足。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可寻常百姓又有几个接触过我大辽的?

彼辈大多都是人云亦云之辈,这边厢名声传将出去,于我大军日后有大好处,大方便。

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手段,你这面皮还要锻炼一番,不够厚!”

洛秉堂呐呐受教,暗道能争天下的,果然都是无耻之辈,但凡要点面皮的,就做不得皇帝,开不了国。

“某料金陵不日便将得知战报,你需亲自前往南京布置!”

明生叮嘱洛秉堂道“那南京乃是数朝古都,是我汉家心血所积累,炮火每波及一处,都是我等的罪过。

能不战而胜最妙,起码要少受刀兵。你可知晓其中轻重?”

洛秉堂再拜。

“少帅之令,属下铭记在心,定当竭尽全力,使南京城少受兵厄之难!”

在自家的地盘争锋就是麻烦,顾忌甚多,尤其明生本就是后世的灵魂,这大明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想保存下来,文物古迹数之不尽,毁坏一座也是心肝肉痛。

明生出得船舱,抬头仰望夜空,低头俯视滚滚江水,不由心有感慨,开口颂吟。

长江之水,浪花滔滔。

辽军之容,旌旗猎猎。

千里江山,万里波涛。

星辰环视,天地昭彰。

三皇在上,五帝于前,秦皇汉武列两厢。

后世不肖子孙赵氏明生,欲匡扶汉家,争雄寰宇。

世界之大,我当据三。

望炎黄庇佑,英烈奋威,开万世之太平,留千古之余香。

不肖子孙赵氏明生再拜!

言罢,令军兵沉祭表于江中,振奋精神,环顾左右。

“传本帅将令!各军依计而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