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 给德古拉的礼物(1/2)
额尔济斯河,呃,赵大少给改了名字,原名太长太绕口,又没有华夏风,大笔一挥。
天目河!
这名字也是有出处的,《山海经》言,极西有山,山有独目一族,依山傍水而居。
山,指的是阿尔泰山,独目族,也不知指的是独眼怪,还是额头有独目刺青的族群?但不要紧,传说么,慢慢可以加工。
独目难听,索性改为“天目”。
天目河畔巴斯尔堡。
堡垒规模很小,只有碎叶城一半大小,轻易便被耿仲明攻占,但传回来的消息却不如人意。
堡垒只有几十人驻守,看见辽军便弃城而走。
耿仲明在堡垒中什么都没有发现,甚至一粒多余的粮食都没剩下。
很显然,罗刹人早就有了准备。
诱敌深入也好,战略转移也罢,总之辽军没有碰到敌人。
这样的局面反而令赵大少疑神疑鬼起来,猜不透罗刹人的意图,就始终不敢放心大胆的进军。
巴斯尔堡中,赵大少仔细端详地形图,再一次对此次北征进行推演。
其实就是拿着小红旗在地图上排位置,甲方乙方你来我往。结果不是很好,那座鄂毕城,距离乌拉尔山太近,而辽军对乌拉尔山以西一无所知。
也就是说罗刹随时可以增兵,打辽军一个措手不及。
罗刹国的位置已经完全超出了辽国密探以及探哨所能探查的范围,对罗刹国没有完整的认知,此为北征的不确定因素。
好在罗刹对辽国也两眼一抹黑,可以说完全不了解,半斤对八两。
这么多年,罗刹国对东部没有大举增兵,无非有两个原因,一者不重视,二者没有兵力抽调,大抵应该兼而有之,二者叠加,才造就了这般僵持的局面。
眼下,赵大少来打破僵局,会不会激发罗刹国的强烈反应?一旦局面陷入最不愿见到的境地,能不能扛得住?
不几日,耿仲明派人来报。
托博尔已被罗刹人经营为一座要塞,石质的城墙高两丈,中间又有建筑高达四丈,有城防炮拱卫,言需有野战炮策应,方才攻城有望!
寻思良久,赵大少方才突然醒悟。
谢天宝刚刚分析过罗刹战法,怎的忘性这般快?
一个基本的推断,罗刹没有能力在东方掀起大规模战争,这样会令西部同南部的强敌有可乘之机,甚至有灭国之危!
剥开了这层迷雾,罗刹国的战术变得有迹可寻。
以关键堡垒固守,消耗辽军有生力量同宝贵的补给,在辽军疲惫之时再行反击。
这是拿辽军同游牧骑兵一个待遇?
不行,战略需要改变!
赵大少聚众商议,既然敌军龟缩不出,那么只能攻敌所必救,将敌人调动出来,再想办法寻机决战。
“传令耿仲明退至巴斯尔堡固守!”
赵大少看向众人,肃然道“诸位,我意以一团人马经营巴斯尔,而我军主力转向西北,向托木斯克进军,如何?”
“末将附议!”
牛二宝、迈达礼、诺尔布三人齐齐拱手。
“哦,将伊万带上来!”
伊万,那个可怜的倒霉蛋,一直被囚禁在碎叶城,此次北征,却是带了一批战俘随军,权当向导,伊万便是其中之一。
看着跪在脚下的伊万,赵大少微微一笑。
“伊万,本帅说话还是算数的,现在就放你自由!”
“啊?感谢您的仁慈,感谢您的宽恕!”
“非但要放你自由,还要给你一份功劳!”
赵大少点指那一堆德古拉所订购的货物。
“这些宝贝,都是德古拉亲王所订购,本帅现在将它交给你,相信德古拉收到这些宝贝之后,会给你相当丰厚的回报。
哦,还有一封书信,你要亲手交给德古拉,可能做得到?”
“能,我一定将这些宝贝同书信交给德古拉亲王。”
“但愿如此!”
赵大少神色冷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第604章 给德古拉的礼物(2/2)
“本帅提醒你一下,这些宝贝价值上百个金币,你或许可以拿着他逃跑?
但不要忘了,你的弟弟还被关押在碎叶城。
是完成使命呢,还是看你的弟弟被砍下头颅?这对你来说是个选择题,如何取舍,那是你自己的事。”
赵大少刷刷点点写下一封书信,找来通译抄录之后,交给伊万。
伊万走了,同行还有十二个战俘,为了便于运载货物,赵大少还赔上了五匹驽马。
“长伯,派人盯死了他们,一定要亲眼看到这些人进入托博尔!”
“喏!”
吴三桂想了一会儿,最终还是忍不住问道,“少帅,末将多嘴,这信中写的是?”
“即知多嘴,为何还要多问?”
赵大少瞪眼,“本帅拿几十个金币帮着德古拉付尾款,派人去讨债有什么奇怪的?”
“噢……”
吴三桂无言,鬼才相信是去讨债的,这信件里边一定有猫腻,莫不是抹了毒药?
翌日,耿仲明返回巴斯尔。
赵大少稍稍叮嘱,便率军向托木斯克行进。
一路畅通无阻,行军三日,大军攻占罗刹在鄂毕河最南端的一处据点,巴尔瑙尔。
同样是空城一座,守军在发现辽军踪迹的时候,便弃城逃走,纵火焚城!
再行四日,一座要塞展现在赵大少眼前!
严格来说,它是一座城镇。
赵大少登高观瞧。
城镇中有两座主要建筑,一为城堡,一为教堂,二者中间是一片空地。周围则是密匝匝的木制房屋,其外则是呈不规则形状的围墙,典型的泰西领主模式,大堡套小堡,易守难攻。
当日傍晚,几匹快马奔入营寨,却是西疆军来人,通报大营已经建好,只等北征军入驻。
这般大的决定,就不能不提前通知西疆,事实上吴东来早在一月前便兵出前进堡,在托木斯克东十里安营扎寨,为的便是牵制住托木斯克大军,使之不能回援,给赵大少添乱。
本来计划好好的,一东一南两个作战方向,既然赵大少有了新决定,吴东来就只能伺候着,在主营旁又兴建一座大营。
两军兵合一处,大军过两万。
在极北,还没有一次性动用过如此多的兵力。
当晚吃喝不谈正事,第二日大早,吴东来便找上门来,向赵大少述职。
按照吴东来的分析,罗刹应当正处在一个虚弱的时期。
事实上极北相争很有规律,双方总是在攻守之间转换。
罗刹阻止大辽在鄂毕河流域立足,但凡发现辽军有兴建堡垒的动向,便会持续不断的骚扰,寻机摧毁据点。
辽军同样如此,阻止罗刹在鄂毕河流域内营建新据点。
两方都没有决战的意图,都想着寻机慢慢蚕食对方,或者说两方都保持住了足够的耐性,在没有占据有利态势之前,选择拒绝决战。
正是因为这样的纠缠,辽国在织女河流域彻底稳固,几座城镇得以发展,再没有经历战争,民治大兴。
这就是现实,西疆的常态,为了后方安宁,总有人要在前线流血牺牲。
永世太平?从来不存在的。
但罗刹何尝不是如此,初期轻敌,吃了不小的亏,被当初的四海,现在的辽国从织女河赶了出来。
当正视辽国威胁之后,米哈伊尔一世一口气封赏了十几个领主,其领地全部在乌拉尔山以东,并鼓励这些领主大兴移民,允许他们组建一定数量的军队。
两个极具扩张性的国家采取了相同策略,牺牲在前线,稳固在后方,用自家族群的种子洗地。
吴东来事无巨细,赵大少洗耳恭听,两人相谈一日夜方才作罢。
抽丝剥茧,问题的关键浮出水面。
两者争夺的是领地,但实际对抗的是两种文明!
同西域不同,极北没有中间派,要么西,要么东,要么白,要么黄,似乎没有同化的余地。
难道当真没有一点调和的空间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