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一品寒士 > 第512章 太守到任

第512章 太守到任

   第512章 太守到任(1/2)

辽东的冬日是凛冽的。

冰天雪地,大地都被冻裂了一般。风刮在脸上,都像刀割一般。

城里的人开始了猫冬的日子,连擂台那里都冷清了很多。

前些日子忙得热火朝天的契丹火炕队,也暂时歇息了。

工头枯莫离回到毡帐里,脱下头上的狗皮帽子,呼着气:“来喝酒了!”

帐里烤火的汉子们一拥而来,接过枯莫离手里的酒。

这个冬天,他们可是交好运了,不仅吃得饱,还有余钱买酒。

这都要多亏了赵太守,无私地把盘火炕的技术传授给他们。

驿馆、总督府的火炕,再到城里好些人家的火炕,都是他们去盘的。

他们契丹火炕队也打出了名声,以后肯定能接更多的活!

枯莫离坐在火堆旁,灌了一口酒,对族人说:“开春之后,回去族里带多点人出来,可以多接些活。我带一队人随赵太守去安东州。”

其他人都没有意见,跟着赵太守有肉吃!

旁边的小个子比较机灵,小声说:“族里不让我们带婆娘孩子出来,依我看这里的日子比在家放牧打猎还好,不如把家人也带出来。”

枯莫离点点头,他们在这里喝酒吃肉,婆娘孩子在家里吃不饱,那不行!

再说……一群汉子没有婆娘在身边,天天比枪吗?

“人多了,也好跟赵太守商量,给我们也分一些地。”枯莫离谋划着。

游牧民族也是看重领地的,放牧、打猎都要有地方啊!

辽东这里地广人稀,原本的高句丽人又被打散安置到幽州等地,留在辽东的不多。

安东都护和萧凌等从关内招募了百姓来屯边,分的地比均田制规定的多得多。

……甚至只要你是汉人,开荒的地都是你的。

枯莫离是有远见的人,觉得应该给自己族人谋一块长久生存的领地。

之所以找赵全,当然是因为赵太守大方又亲切,一点架子都没有!

七郎在辽东城过了一个年,有时候陪萧凌处理公务,有时陪蜀王打牌,不知不觉地发了一笔小财。

七郎跟陈长史熟悉了才知道,原来他当年在府学的同窗陈仲玉,就是陈长史的侄子。

……也就是编撰《三国志》的太史令陈寿的后人。

“原来是名人之后,家学渊源!失敬!失敬!”七郎客气着,“说起来,我跟仲玉兄,也有好些年不见了。”

陈长史叹道:“舍侄不及赵太守。他当年进京考明经科,没有中。家中给他举荐入仕,如今在昆明任司马。”

……昆明当然不是南诏的地方。武德二年,于镇置昆明县,盖南接昆明之地。

传说,孙道长也曾在昆明遇龙王,得授《千金方》。

但昆明对于中原人来说,是偏远蛮荒之地,难怪陈长史唉声叹气。

七郎谦虚:“昆明离益州不算远,比我来辽东好多了。”

陈长史一想也是,做人不怕惨,总有人比你更惨。

七郎想了想,恍然:“原来仲玉在昆明,我恍惚听郭彤说去昆明访友,就是去他那里了!”

当初在府学,郭彤和陈仲玉就是形影不离的“胖瘦头陀”组合。

郭彤是五嫂郭彩云的哥哥,以尚公主为人生理想。可惜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皇家到底没看上他那一身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第512章 太守到任(2/2)



在长安考学失败,就回了家乡,在互市监任了个小官,娶了个门当户对的媳妇……终于还是把少年时的梦想埋藏在岁月中。

陈长史笑道:“仲玉就是跟郭彤要好,你和郭家是亲戚?”

这么一拉关系,就更亲近了。

蜀王见自己身边的人都跟赵七郎打成一片,狐疑地问:“你们有没有合伙赢我?为什么总是我输?”

七郎立刻反驳:“殿下不能冤枉人啊!打牌靠的就是手气!”

……出老千?跟蜀王打牌还用得着出老千?

这可真的是冤枉他!

过完了年,天气暖和了一些,七郎依依不舍地告别萧凌,启程前往安东州,蜀王等人跟他一起动身。

跟随队伍的,还有枯莫离带的契丹人。

虽然按历法已到春日,可辽东依然冷。

浩浩荡荡的车队排成一列在旷野中奔跑,因为赶路,牛马都出了汗。

可一停止出汗,马毛就挂上白霜。

这里也不像中原,走过一个村,又到下一个村;走过一个城,就是下一个城。

辽东是空旷的,也是寂寥的。

远远望去,是密密的丛林和一片苍茫,得有识路的向导在前方领路。

天冷路滑,车队走得不快,又过了一些时日,才抵达安东州的新治所丹东城,

“这个地方啊……”七郎有些感慨地对蜀王和陈长史说起征高句丽的往事。

丹东城原本叫乌骨城。

征高句丽时,七郎随军到了安市城外,安市城防守森严,城主杨万春是一员悍将。

“安市城是一块硬骨头,如果我们硬磕,可能会一直拖到严冬,对我军极为不利。”七郎侃侃而谈,“后来,我们决定绕过安市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乌骨等小城,直击平壤。”

陈长史笑道:“此事我知道,乌骨城就是赵太守用天崩地裂之术炸开城墙,如此才能速战速决。”

七郎因征高句丽一战封华阳县子,益州也传遍了他的事迹。

陈长史顺手捧了七郎几句。

“都是大军的功劳,我不过是用了一点小技巧。”七郎谦虚着,也笑了:“那时候炸开这座城,现在我要来经营这座城,一啄一饮,莫非前定?”

他赵七郎又回来了!

七郎觉得是缘分,可丹东城的百姓心情就比较复杂。

丹东城原本就是各族聚居的地方,高句丽族人被打散迁徙,城内还留有其他族人。

这些人都知道七郎。

就是这个能引天雷下凡的道士,在大白天炸开城墙,大军进城,伴随的是杀戮和抢掠。

才多少年呢?

这个道士又来了,成了他们的太守。

城中百姓瑟瑟发抖:“听说了吗?那个会喷火打雷的赵道士来了!”

“谁不知道?年前就有他的人来了,修太守府。”

“唉,也不知道他吃不吃小孩子?”

……传说中,有神通的人都有种种癖好。比如河神,不就要用活人祭祀?

小孩子们偷听了大人的说话,吓得哇哇大哭。

七郎进城的时候,就发现家家闭户,有小孩子隔着门缝偷看,被他目光扫过去,顿时哭声震天。

……这剧情不对啊?

他所到之处,难道不都是掷果盈车、夹道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