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盐茶鸡蛋(1/2)
“妈,”梅志超直截了当地对母亲说:“今年我们就要高考,等考完试之后,我会开始正式追求薛欣怡!”
梅母一听,又惊又喜,却又有点忐忑不安。
“我听说她的成绩很好,很有可能成为我们整个大院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而且她爸爸是基建科的科长,她妈妈又是医务室的医生,就算她能看上你,可她父母能看上你吗?”
梅志超笑道:“放心吧,妈,我会好好努力,绝不会让你失望的!”
梅母叹了口气,犹豫了一下,还是说道:“孩子,现在可不像前几年,参军也好,插队也罢,回来后都有可能分配工作。现在又回到了从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你爸爸死的早,我又没有正式工作,你要想出人头地,恐怕只能考上大学才有出路。”
“妈,放心吧!”梅志存放学回来,突然冒出一句:“我哥一定能考上大学的!”
在他眼里,哥哥梅志超可以说是无所不能,无所不会的。
梅母笑了笑,等梅志存跑到房间里去后,梅母把炒好了的菜递给梅志超说道:“我也看出来了,你很想读书,如果今年考不起的话,想办法留一级吧?”
梅志超笑了笑,突然调转话题问道:“妈,我们家有多少存款?”
梅母左右看了一下,看到旁边没人的时候,用手指比划了一个“1”,接着又比划了一个“8”。
梅志超问道:“1800?”
梅母瞪大眼睛,吃惊地看着他,心想:真是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
梅母叹了口气,低声说道:“18块。”
天!
18块钱也叫存款?
怪不得户口本上家庭成分那一栏,填的是“贫农”, 这也太“贫”了一点吧?
梅志超把菜端进屋里,再次出门到厨房的时候,看到吴小燕下班回来,他正准备跟吴小燕打招呼的时候,一个邻居阿姨突然从家里出来叫住吴小燕,邀请她“来会”。
吴小燕问了一句:“多少钱一份?”
“10块。”那位阿姨解释道:“我女儿下个月要出嫁,她爸弄了一张蝴蝶牌缝纫机的票,要一百六十块呢!我准备要十份。”
吴小燕点头道:“行,算我一份!你真舍己,还陪嫁缝纫机呀?”
“可不咋的?”阿姨明显带有显摆的成分:“除了缝纫机外,我还要陪自行车,四个樟木箱子,八床被子呢!”
“那你女婿家也拿出了不少彩礼钱吧?”
“才没有呢!”阿姨不满道:“我就是让他给我女儿买了一块罗马表,另外就是拿了两百块钱的婚宴钱,他家可赚大了。”
吴小燕笑道:“那人家一房家具肯定少不了。”
“那是必须的,39条腿,一条都不能少,而且必须是生漆的家具,另外红灯牌收音机,电唱机是不必可少的。这也就是我们海城,听说大城市都开始要求男方买电视机了!”
“嗯,那结婚的时候,可别忘记了下请柬。”
“那是肯定的。”
这时梅志超和母亲端着饭菜从厨房出来,那位阿姨又邀梅母参加,梅母非常爽快就答应了。
回到房间后,梅志超不解地问母亲,“来会”是什么意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第22章 盐茶鸡蛋(2/2)
梅母告诉他,所谓的“来会”,等于就是向大家借钱。
因为大家工资都偏低,一旦要办什么大事,或者添加什么大的物件,就会向同事或者左右邻居发起“来会”。
发起者被称为邀会人,所有参加的人,第一个月每人拿十块钱给她,如果邀到十个人,就等于借到了一百块钱,一百块钱可以办很大的事。
在酒店办婚宴,一桌酒一般都是20元一桌。
那位阿姨向男方要了两百块钱,等于就是要了10桌酒钱。
而且大家随礼的话,白喜事一般都是5毛,红喜事一般都是2块,关系特别好的会随3块。
当然,更多的人会选择送实物,比如一对枕头套,开水瓶之类的。
其他人就抓阄,从第二个月到第十个月,抓到哪个月,你就在那个月可以得到100块钱。
先拿到钱的,后面每个月都要拿出10块钱“填会”,等于就是还钱。
说白了,所谓的来会,就是这个月大家凑齐100块给一个人,下个月又凑齐100块给另外一个人。
每个月都是发工资的时候凑。
梅志超不解地问道:“妈,我们家存款才18块钱,我们又不等着钱办事,你为什么要参加?”
梅母悄声道:“人家向我邀会,那是看得起我,一般家里太穷,或者信誉不好的,邀会的人还不会让你参加呢!”
梅志超明白了,真正的穷人,最怕的就是别人嫌自己穷,富人最怕的,就是别人知道自己有钱。
象梅母这样,她之所以会答应参加“来会”,那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一份做人的尊严!
梅母在家属队,每个月20块钱的工资。
由于梅父因公死亡,他们娘三每人每月可以领到6元,也就是18元的抚血金,而且孩子到了18岁,抚血金就没有了。
他们娘三每个月就是靠38块钱的总收入过日子,存折里能有18块钱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梅志超不再说什么,而是拼命回忆,80年代初期干什么,投资少,见效快?
问题是母亲只有18元的存款。
虽然参加了一次来会,最多一个月可以拿到100元,但之前和之后都要去“填会”,能够让他使用的钱也太少了。
没一会,吴小燕又端着饭碗来到他家。
吴小燕之所以快,一来她是一个人,二来她是用煤油炉做饭的。
她中午只是下了一碗面,但却煎了三个荷包蛋。
来到梅家后,她先是夹了一个荷包蛋给梅志存,再夹了一个给梅志超。
准备把第三个夹给梅母的时候,梅母说什么也不要,同时还给她碗里夹菜。
梅志超忽然想起,80年代末期,社会上流传着一句很广泛的口头禅,那就是做原子弹的,还不如卖盐茶鸡蛋的。
“小燕姐,”梅志超问道:“这鸡蛋多少钱一个?”
“五分。”
“那小吃部里卖的盐茶鸡蛋呢?”
“小一点的八分,大一点的一毛。”
梅志超转而对母亲说:“妈,你在家属队做工太辛苦了,要不你去买盐茶鸡蛋吧!”
正在喝汤的梅母,猛地一转头,把嘴里的汤喷了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