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夏收(1/2)
县长视察引起的兴奋期很快就过去了,厂子又恢复了往日的按部就班,唐伟东也得到了难得的空闲。
但偏偏这时饲料厂和建筑队又同时找上门来,还都不是什么好事,这让唐伟东很是郁闷。
先是李玉英把唐伟东叫到厂里,做为李玉英临时秘书的孙秀娟替二人倒了杯水,带上门出去之后,李玉英才紧锁着眉头对他说道:“现在咱们的饲料正是供不应求的时候,工人们加班加点都供应不上,可我发现最近请假的越来越多了,想强行阻止也不是个办法,你鬼点子多,替我出个主意,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吧。”
唐伟东最近没太注意厂里的事,听到李玉英的话一惊,忙问道:“怎么回事?不是都干的好好的吗?是不是有人撺掇的?”说这话时唐伟东的眼神不自觉的就凌厉起来。
李玉英摆摆手,无奈的苦笑着说道:“你想哪里去了?我问过他们了,这不是到了麦熟的季节了么,都是两家回去忙地里的活。一个月的工资不比地里的收成挣得多啊,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宁可放下工厂的收入也要回去先忙活麦收。”
唐伟东心里哈哈一笑,既然不是有人恶意撺掇罢工就无所谓了,他心里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李玉英这样说,只能证明她从来没接触过农村人和农村人的生活。
别说现在工人请假回去收庄稼了,上一辈子唐伟东看过一些在城里的大老板,在农忙时节被村里的老父母喊回去收割庄稼,开着豪车跑几百里路道田间地头就为了拉一点农作物,还要被老父母埋怨车拉的太少不顶用,像这样的事上一辈子可是屡见不鲜。
这只能说李玉英不了解一个农民对土地的敬畏和感情,这时候可不是用金钱能衡量的,土地里出产的每一粒粮食,都会让农民无比的感激与敬畏。尤其是经过“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过来的农村人,那可是从饿死边缘挣扎回来的,他们当然会无比珍惜每一粒粮食、每一口饭食,他们甚至会觉得浪费粮食是要遭天打雷劈的,这是一个农民朴实的认知。
虽然能理解他们,但不等于唐伟东能接受他们请假回去收庄稼的做法,想到这里唐伟东也犯起了愁。
唐伟东和李玉英大眼瞪小眼的商量了半天,唐伟东突然像是想起了什么,就跟李玉英说道:“妈,上次县长来视察,那些部门干部可是表态要给我们支持的,现在正好到了用到他们的时候了,我看这事的解决办法还要着落在他们的头上。”
“你有什么好主意,快跟我说说。要是真靠谱,我去找他们,我就不信,他们当着县长答应的事还敢不算数!”
“我是这样想的。”唐伟东组织了一下语言说道:“咱厂里的工人基本都是本村的农民,一到了农忙时节难免两头难相顾,他们请假也是为了回去收小麦,咱们把这事给他们解决了,他们不就不用请假了么?”
“你有什么办法?难道想让他们上班,你去替他们收割?”李玉英苦中作乐的开了个玩笑。
“哪能呢,我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我办不到不等于县里和乡里的农机站也办不到啊,他们多少还是有点农用机械的,咱们可以和他们商量,让他们考虑一下咱们厂的实际情况,请他们支援一下。实在不行,咱们出点钱租他们的收割机播种机也行啊!”
李玉英眼前一亮,这倒是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有替工人收割播种的,他们就不用再请假耽误生产了,不过一想厂里又要破败了,李玉英就心里不痛快,最近花钱如流水,实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第166章 夏收(2/2)
是开天太大了。
唐伟东看到李玉英的表情,就知道她又在心疼钱了,但在唐伟东的思维方式中,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那都不是问题。不过看到李玉英那幅神态,唐伟东也有点不太好意思,现在都快成了李玉英负责赚钱,唐伟东负责花了,确实有点不太厚道。
于是唐伟东眼珠一转又有了个主意,就跟李玉英说道:“或许也不用咱们厂里出全部的钱,只要不请假,用收割机的工人,咱们可以补贴他们家里一亩地一块钱,他们一人顶天了也就三五亩地,一家撑死十块八块的,不够的让他们自己出。这样补贴加上他们不请假的工资收入,我想他们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用机械的。”
李玉英一拍桌子,完全赞成唐伟东的主意,工人不请假每天创造的利润完全要超过这补贴的一块钱,绝对全是花小钱办大事,看来真的是没有钱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那说明钱花的不够。
李玉英当机立断,喊来司机直奔县农机局和乡农机站去要设备了。农机局他们平时的农用机械,基本都是免费分给下面用,这次竟然还能挣到钱,加上老李家千金的面子,二话没说,当场就同意了,给出的价格也很合适,基本算是半卖半送了。
反正机械都是国家的,费用都是财政出,挣的钱可都是进了自己腰包的,这就相当于用国家的东西为自己赚钱,他们还能有什么不同意的?
谈妥了农用机械,李玉英又马不停蹄的赶回厂里,召开了一个临时的职工大会,把厂里的扶助政策一说,这让工人们喜出望外,不用请假耽误挣钱,还能解决夏收的问题,大多数工人当然赞成了。至于除了厂里的补贴之外,自己要出的那块儿八毛的,在工厂里一天就挣回来了,很多人都能算的过这个账来。
于是,河东村也算是开了用机械收割播种的先河。当一辆辆十二、五十型号的拖拉机,前边挂着收割机,后面挂着播种机顺着大路赶往河东村的田间地头时,把路边其他村里正在地里挥汗如雨,弯腰手工割麦子劳作的人羡慕的眼睛都红了,纷纷咒骂河东村的骚包,转回头来又开始骂本村村干部的无能,反正满眼里都是羡慕嫉妒恨。
省报驻县里的记者得到消息后,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改革开放、农民致富的典型,当即就赶到了村里,准备做一个实地详细的采访。
村支书第一次见到记者,正想大吹法螺露个脸呢,就被唐伟东拖到一边剖析了一下利害关系,告诉他上边没发话让他别乱说,村支书一想后果差点给吓尿了。也顾不上记者了,火急火燎的跑到厂里给乡里和县里的宣传部门挂了个电话,等候领导最终的批示。
记者也很理解村支书的顾忌,对村支书的所作所为也没说什么,只是对提醒村支书的唐伟东来了兴趣。要知道在80年代可不是谁都懂这一套的,尤其还是一个最基层的农村里,冷不丁蹦出这么一个年轻人来,记者们当然要感到好奇了。
他们却不知道为饲料厂做广告的时候,唐伟东已经和他们报社接触过了,只不过出面的是其他人,他仅仅是做为一个随行人员的身份而已。
直到县里和乡里的领导得到消息急匆匆的赶来,商量了一下以后,村里才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记者不仅仅是采访各级领导,还深入到田间地头对正在劳作的农民进行了采访,同时,还拍了大量的、机械劳作的现场照片。
而从干部和村民的口中,他们屡次听到一个名字,那就是“小康饲料厂”,记者们不由得对这个企业也好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