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出生的时候,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第12个年头,再往前发生的事情,他除了学校和平时阅读中获知的信息,并不了解太多,父母平时在家里也很少谈起。他一直觉得,那是遥远的上一辈和上上一辈所经历过的事情,与他已经没有太多关系。
没想到,在2025年的今天,他竟然发现了50年前父亲的日记。
司博的心剧烈的跳动着,在期待与不安的心情中,他继续往下翻页。
“今天是让我无比沮丧的一天,还有什么比呕心沥血研究的成果却被无情拒绝更让人绝望呢?”
父亲的字迹只有这两句话。
再往下,粘贴着一张信纸,上面写着一段话,似乎用的是蓝黑墨水,但此时颜色已经褪得几乎辨识不清,从字迹来判断,并非父亲本人。
好在字迹的主人并不是一个潦草成文的人,对于汉语保持了最基本的尊重。司博瞪大眼睛,凑近了仔细看,基本把内容看明白了。
“司空,你的论文《外太空环境危机的分析与应对》我们不予采纳和发表。东方红一号才刚上天五年,我们还要将革命进行到底,进行到太空去,你论文中的观点,尤其是对“死亡窗口”的描述不但犯了方向性错误,还犯了唯心主义错误,性质严重,后果自负。——《航天学报》编辑部 1975年12月5日“
读完这短短的一段话,司博再次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父亲在15岁时竟然就能够往《航天学报》投稿了!《航天学报》可是我国宇航界最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没想到他这么强而显然,他的论文没能发表,对他的打击非常大。“
然而,在这封信件下方,他继而发现父亲再次写上了一行小字,从字迹的深浅来看,像是稍微晚一些时候写的“他们果然殴打了我,我的右膝彻底废掉了,不行,我必须要站起来!”
司博觉得脑袋“嗡”的一声。难怪父亲每年冬天、或者一去南方湿润的地方出差,都要嚷右膝疼,原来是这个时候落下的病根!
他使劲深呼吸一口,将视线从日记本上移开,往窗外望去。
午后的阳光依然安静的洒在大地上,路上的人从容不迫的溜达着,交通灯按照既定规律跳变,路边小店的店主们慵懒的一边玩手机,一边瞟两眼路过的行人。
似乎没有人在意天上的事情,在意即便抬头仰望,把脖子都抬酸了也看不到的太空里已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和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
通过远眺,司博觉得自己的情绪被稀释在阳光里,稀释在现实的岁月静好中,这才低下头,重新让自己回到父亲的成就和痛苦当中去。
他稍微梳理了一下思路。显然,父亲在1975年就已经认识到了凯斯勒效应,并且进一步提出了”死亡窗口“的理论,这其实比凯斯勒要早三年,而且比他更胜一筹。只不过,就像他跟彼得森说的,他的成果并未被发表,而当凯斯勒效应提出之后,很快就成为业界共识,他即便再拿出当年的论文来,估计也无法改变大势,毕竟,科学界其实一直都是一个靠”共识“维系、惯性巨大的存在。
所以父亲的论文一直封存至今,一腔心思只能放在日记里。
”没想到他竟然受过这样的委屈,这一定是他一辈子的遗憾吧“
司博在心底叹息了一声,觉得这声音在房间内回响。
他接着往下翻页,却发现是空白页,什么都没有。
他不甘心,继续往下翻,一直翻到最后一页,才发现封三上又粘贴着几页纸张。
纸张上的字全是印刷体,司博定睛一看,原来是父亲的那篇论文《外太空环境危机的分析与应对》。
这几页纸张看上去要明显比日记本的年代更近,显然,父亲一直不甘心,在某一年自己打印了出来,放在日记里封存。
由于一直折叠着,憋屈在这本日记当中,司博花了一点心思,才将这篇倔强的论文完全展开。
他一手托着日记本,一手扶住论文,认真读了起来。
越往下读,他心中就越开朗。
父亲在这篇论文中,不但阐述了太空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太空垃圾的危害,”死亡窗口“的特征之外,还专门就如何防止或者延后“死亡窗口”的出现提出了几条建议。
而这几条建议,即便放在今天,也具备十足的价值。
司博默默的将论文里的每一个字都反复揣摩,并牢牢记住。
然后,他重新将论文叠好,合上日记本,再次小心翼翼的把它摆放回木盒。然后,恭敬的捧起木盒,缓缓的放回原处。
木盒在书桌上那层薄薄的灰尘上留下了一圈浅浅的印迹。
司博盯着那圈印迹发呆,内心却五味杂陈”我原来以为爸是90年代开始倡导太空环境治理的,没想到他早在15岁时就已经想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这些人真是没用,搞了几十年,还是在原地踏步,如果能够早点采取措施,地球脑震荡是不是就不会发生了?“
”不行!我得好好规划规划,一定要让他的成果公诸于世!“
下定了这个决心,司博慢慢的走到房间门口,回头再次看了看父亲的书桌,和桌上那浅浅的印迹,微笑着小声说道”爸,我刚来看你了。“
然后,他闪出门外,轻轻关上房门。
他从时空隧道中跳了出来。
母亲的房门依然紧闭着,客厅里十分安静,阳光依旧温柔的照射进来,仿佛刚才的事情从未发生过。
司博长舒一口气,几个月前在俄罗斯失事的阴影,这些年压在心中的心事,似乎找到了一个出口,前所未有的释放了。
他不确定母亲是否知道父亲书架角落里的这个木盒,但是,他不打算告诉她。
”我已经可以承担起一切。“
在他出生的时候,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第12个年头,再往前发生的事情,他除了学校和平时阅读中获知的信息,并不了解太多,父母平时在家里也很少谈起。他一直觉得,那是遥远的上一辈和上上一辈所经历过的事情,与他已经没有太多关系。
没想到,在2025年的今天,他竟然发现了50年前父亲的日记。
司博的心剧烈的跳动着,在期待与不安的心情中,他继续往下翻页。
“今天是让我无比沮丧的一天,还有什么比呕心沥血研究的成果却被无情拒绝更让人绝望呢?”
父亲的字迹只有这两句话。
再往下,粘贴着一张信纸,上面写着一段话,似乎用的是蓝黑墨水,但此时颜色已经褪得几乎辨识不清,从字迹来判断,并非父亲本人。
好在字迹的主人并不是一个潦草成文的人,对于汉语保持了最基本的尊重。司博瞪大眼睛,凑近了仔细看,基本把内容看明白了。
“司空,你的论文《外太空环境危机的分析与应对》我们不予采纳和发表。东方红一号才刚上天五年,我们还要将革命进行到底,进行到太空去,你论文中的观点,尤其是对“死亡窗口”的描述不但犯了方向性错误,还犯了唯心主义错误,性质严重,后果自负。——《航天学报》编辑部 1975年12月5日“
读完这短短的一段话,司博再次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父亲在15岁时竟然就能够往《航天学报》投稿了!《航天学报》可是我国宇航界最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没想到他这么强而显然,他的论文没能发表,对他的打击非常大。“
然而,在这封信件下方,他继而发现父亲再次写上了一行小字,从字迹的深浅来看,像是稍微晚一些时候写的“他们果然殴打了我,我的右膝彻底废掉了,不行,我必须要站起来!”
司博觉得脑袋“嗡”的一声。难怪父亲每年冬天、或者一去南方湿润的地方出差,都要嚷右膝疼,原来是这个时候落下的病根!
他使劲深呼吸一口,将视线从日记本上移开,往窗外望去。
午后的阳光依然安静的洒在大地上,路上的人从容不迫的溜达着,交通灯按照既定规律跳变,路边小店的店主们慵懒的一边玩手机,一边瞟两眼路过的行人。
似乎没有人在意天上的事情,在意即便抬头仰望,把脖子都抬酸了也看不到的太空里已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和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
通过远眺,司博觉得自己的情绪被稀释在阳光里,稀释在现实的岁月静好中,这才低下头,重新让自己回到父亲的成就和痛苦当中去。
他稍微梳理了一下思路。显然,父亲在1975年就已经认识到了凯斯勒效应,并且进一步提出了”死亡窗口“的理论,这其实比凯斯勒要早三年,而且比他更胜一筹。只不过,就像他跟彼得森说的,他的成果并未被发表,而当凯斯勒效应提出之后,很快就成为业界共识,他即便再拿出当年的论文来,估计也无法改变大势,毕竟,科学界其实一直都是一个靠”共识“维系、惯性巨大的存在。
所以父亲的论文一直封存至今,一腔心思只能放在日记里。
”没想到他竟然受过这样的委屈,这一定是他一辈子的遗憾吧“
司博在心底叹息了一声,觉得这声音在房间内回响。
他接着往下翻页,却发现是空白页,什么都没有。
他不甘心,继续往下翻,一直翻到最后一页,才发现封三上又粘贴着几页纸张。
纸张上的字全是印刷体,司博定睛一看,原来是父亲的那篇论文《外太空环境危机的分析与应对》。
这几页纸张看上去要明显比日记本的年代更近,显然,父亲一直不甘心,在某一年自己打印了出来,放在日记里封存。
由于一直折叠着,憋屈在这本日记当中,司博花了一点心思,才将这篇倔强的论文完全展开。
他一手托着日记本,一手扶住论文,认真读了起来。
越往下读,他心中就越开朗。
父亲在这篇论文中,不但阐述了太空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太空垃圾的危害,”死亡窗口“的特征之外,还专门就如何防止或者延后“死亡窗口”的出现提出了几条建议。
而这几条建议,即便放在今天,也具备十足的价值。
司博默默的将论文里的每一个字都反复揣摩,并牢牢记住。
然后,他重新将论文叠好,合上日记本,再次小心翼翼的把它摆放回木盒。然后,恭敬的捧起木盒,缓缓的放回原处。
木盒在书桌上那层薄薄的灰尘上留下了一圈浅浅的印迹。
司博盯着那圈印迹发呆,内心却五味杂陈”我原来以为爸是90年代开始倡导太空环境治理的,没想到他早在15岁时就已经想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这些人真是没用,搞了几十年,还是在原地踏步,如果能够早点采取措施,地球脑震荡是不是就不会发生了?“
”不行!我得好好规划规划,一定要让他的成果公诸于世!“
下定了这个决心,司博慢慢的走到房间门口,回头再次看了看父亲的书桌,和桌上那浅浅的印迹,微笑着小声说道”爸,我刚来看你了。“
然后,他闪出门外,轻轻关上房门。
他从时空隧道中跳了出来。
母亲的房门依然紧闭着,客厅里十分安静,阳光依旧温柔的照射进来,仿佛刚才的事情从未发生过。
司博长舒一口气,几个月前在俄罗斯失事的阴影,这些年压在心中的心事,似乎找到了一个出口,前所未有的释放了。
他不确定母亲是否知道父亲书架角落里的这个木盒,但是,他不打算告诉她。
”我已经可以承担起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