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乘着夜色出了西市,在盛京望族之一苏府门前停下。
“就送到这儿,表妹慢走。”
眼见苏蒨在丫鬟的搀扶下马车,李意行头也没抬,拱手作别。
苏蒨步子一停,忽而想到什么,盈盈笑问“表兄还没说呢,我的字与你买的那盏相比,差在哪了?”
李意行朝侍从手里那盏素白的花灯望去,笑了笑,实话实说“她的字怎么能跟你比?”
苏蒨顿住“表兄知道这是谁写的?”眼前又出现那晏大小姐嚣张的模样,她说这句话时略略加重,听着有几分咬牙切齿的意味。
“知道是谁写的又能怎样。”李意行似是不大在意,“在那么多诗作里,这盏能丑得出奇,也是她的本事。”
“……”
苏蒨听了这话,嘴角笑意彻底滞住了。
大皇子买了某位贵女的花灯,这本是件该闹得沸沸扬扬的大事,如今他一句丑得出奇的评价,便扼杀了晏娇誉满天下的好机会。
好在晏娇也没指望能靠他扬名,花灯这事,过去也就过去了。
出了仲春雨水多,昼暖夜凉的时日,虽然天气越来越宜人,皇太后闭门礼佛多日,担忧着她不适应天气的转变,宣安宫里依旧用着炭。
皇太后诚心礼佛,每隔数月便要闭关。永明帝是个孝子,得了皇太后出关的消息,便惦记着这骤变的天气,不仅时常躬身前来请安,一日三次让太医来请脉,也是必不可少之事。
皇太后喜清净,这日同掌事宫女吕蝉衣说笑“也难为这些半老的太医了,菩萨庇佑,哀家身子骨康健着,这些人偏生每日都往哀家这儿跑断腿,还要费尽心思想出什么气弱体虚这般无关痛痒的症状来,糊弄哀家和皇帝。”
吕蝉衣恭敬道“他们多来看望着也好,陛下奔于朝事,太后身子无碍,陛下知晓您能安寝,便都值了。”
“他若真是这么想的,哀家倒睡不安稳了。”皇太后转动手中佛珠,笑着摇头。
她面色并无起伏,吕蝉衣斗胆劝谏“陛下一片孝心天地可鉴,您就别同陛下置气了,陛下也并非有意为难大皇子殿下,才将大皇子殿下调离在外头数月。陛下表面上与太子不穆,可待殿下优渥,正是因看重殿下,才将东宫之职交予殿下。陛下实打实地待殿下为国之储贰,若是您同殿下离心,岂不是白白让旁人高兴?”
皇太后一句话都没说。
吕蝉衣心中陡然跳了下,慌忙跪倒在地。
“太后娘娘恕罪,是奴婢多嘴了。”说完,便径自给自己扇了个耳光。
皇太后出身清河苏氏本宗。
对于苏氏这样的望族来说,延续几朝仍不衰,最关键的便是站对了人。前朝胡人流入中原,是苏氏与其他几个大族,与当时还是武将的太宗皇帝一起,将胡人驱出中原,建了大兴朝。
苏氏身为第一大族,自此之后便多与皇族联姻,本朝皇后有一半都出于苏氏。
如今苏姓分为两宗,一为清河苏氏,二为盛京永延坊的苏府,苏氏做了二十几年皇后,又做了近二十十年太后,虽不干涉政务,可放眼前朝后宫,都未忘记这位太后娘娘一生的血雨腥风,无人敢轻视她的存在。
吕蝉衣脊背发凉,扇完耳光便脑中一片空白,身上涔涔冒汗。
太后最嫌恶的就是多嘴多舌之人!
皇太后常年礼佛,瞧着面色慈蔼,可目光中却尽是洞察世事的睿智和沧桑。
她原也是个小官之女,进宫起便服侍太后,太后喜爱她,曾心疼她说到了年岁就放她出宫,或给她指个官宦人家,或让她好好和家人团聚。
可她也见过太后娘娘的手段,从前与她一起是掌事宫人的云氏,平日里太后娘娘离不开她,可只因多嘴妄议了一句话,被人当着她的面拖了出去。再见到云氏时她已经疯疯癫癫,明明还不到二十五的人,却同六十老妪,浑身残废,又聋又哑。
皇太后越是静默,吕蝉衣的身子就颤抖得越厉害。
连空气都利得像刀。
正当此时,殿外珠帘忽然被挑起,有黄门扯了尖细的声嗓“太后娘娘,大皇子殿下来了!”
吕蝉衣身上一轻,有什么禁锢松脱了。
皇太后道“还跪着做什么,给行哥儿备茶。”
吕蝉衣恍若死里逃生,挟着一身冷汗连连叩首,这才退出殿外,见到大步流星而来的大皇子李意行,身后有几个小黄门托盘盏跟随着,吕蝉衣不敢多看,朝李意行无比感激地行了个大礼。
李意行明了“吕姑姑慢走。”
皇太后脸上堆满笑意“你这小子,还知道回来看我这老婆子。”
“祖母说的哪里话。”李意行淡笑了笑,“是孙儿思虑不周,让皇祖母担忧了。”
皇太后听言,也不答话,只是慢悠悠抿了一口茶。
宫里人皆知,太后突然静默,便是不满意了。
斟酌片刻,李意行继续道“那些危险之事孙儿都让别人去办了,孙儿只是赶着节下,在京城各处游玩了一番。”
“孙儿当时想着还有半个月皇祖母就该礼佛完,趁着雨季未至,给祖母狩了几块好皮子。不想花朝过了半月皇祖母才出关,如今天气阴晴不定,这皮子正好给皇祖母保暖了。”
说着朝后递了个眼色,小黄门端着那方长长的漆木托盏上来,揭开红绸,几方雪狐皮毛莹白如雪。
皇太后神色缓和几许“拿下去吧。”
说完又深深叹了口气“开春以来有流民作乱,你究竟去做了什么,以为哀家会不知道?你可有多带些人?伤了没有?事情可查清楚了?其中可有别的乱子?”
每逢开春便有流民作乱,只是今年闹的时间太长,都到暮春了,这还是各地官府最头疼的一件事。
皇太后腥风血雨几十年,什么没见过?
她可不是几方皮毛就能哄过去的那些后宫妇人。
李意行无奈地笑“真是什么都逃不过皇祖母的眼睛。”
马车乘着夜色出了西市,在盛京望族之一苏府门前停下。
“就送到这儿,表妹慢走。”
眼见苏蒨在丫鬟的搀扶下马车,李意行头也没抬,拱手作别。
苏蒨步子一停,忽而想到什么,盈盈笑问“表兄还没说呢,我的字与你买的那盏相比,差在哪了?”
李意行朝侍从手里那盏素白的花灯望去,笑了笑,实话实说“她的字怎么能跟你比?”
苏蒨顿住“表兄知道这是谁写的?”眼前又出现那晏大小姐嚣张的模样,她说这句话时略略加重,听着有几分咬牙切齿的意味。
“知道是谁写的又能怎样。”李意行似是不大在意,“在那么多诗作里,这盏能丑得出奇,也是她的本事。”
“……”
苏蒨听了这话,嘴角笑意彻底滞住了。
大皇子买了某位贵女的花灯,这本是件该闹得沸沸扬扬的大事,如今他一句丑得出奇的评价,便扼杀了晏娇誉满天下的好机会。
好在晏娇也没指望能靠他扬名,花灯这事,过去也就过去了。
出了仲春雨水多,昼暖夜凉的时日,虽然天气越来越宜人,皇太后闭门礼佛多日,担忧着她不适应天气的转变,宣安宫里依旧用着炭。
皇太后诚心礼佛,每隔数月便要闭关。永明帝是个孝子,得了皇太后出关的消息,便惦记着这骤变的天气,不仅时常躬身前来请安,一日三次让太医来请脉,也是必不可少之事。
皇太后喜清净,这日同掌事宫女吕蝉衣说笑“也难为这些半老的太医了,菩萨庇佑,哀家身子骨康健着,这些人偏生每日都往哀家这儿跑断腿,还要费尽心思想出什么气弱体虚这般无关痛痒的症状来,糊弄哀家和皇帝。”
吕蝉衣恭敬道“他们多来看望着也好,陛下奔于朝事,太后身子无碍,陛下知晓您能安寝,便都值了。”
“他若真是这么想的,哀家倒睡不安稳了。”皇太后转动手中佛珠,笑着摇头。
她面色并无起伏,吕蝉衣斗胆劝谏“陛下一片孝心天地可鉴,您就别同陛下置气了,陛下也并非有意为难大皇子殿下,才将大皇子殿下调离在外头数月。陛下表面上与太子不穆,可待殿下优渥,正是因看重殿下,才将东宫之职交予殿下。陛下实打实地待殿下为国之储贰,若是您同殿下离心,岂不是白白让旁人高兴?”
皇太后一句话都没说。
吕蝉衣心中陡然跳了下,慌忙跪倒在地。
“太后娘娘恕罪,是奴婢多嘴了。”说完,便径自给自己扇了个耳光。
皇太后出身清河苏氏本宗。
对于苏氏这样的望族来说,延续几朝仍不衰,最关键的便是站对了人。前朝胡人流入中原,是苏氏与其他几个大族,与当时还是武将的太宗皇帝一起,将胡人驱出中原,建了大兴朝。
苏氏身为第一大族,自此之后便多与皇族联姻,本朝皇后有一半都出于苏氏。
如今苏姓分为两宗,一为清河苏氏,二为盛京永延坊的苏府,苏氏做了二十几年皇后,又做了近二十十年太后,虽不干涉政务,可放眼前朝后宫,都未忘记这位太后娘娘一生的血雨腥风,无人敢轻视她的存在。
吕蝉衣脊背发凉,扇完耳光便脑中一片空白,身上涔涔冒汗。
太后最嫌恶的就是多嘴多舌之人!
皇太后常年礼佛,瞧着面色慈蔼,可目光中却尽是洞察世事的睿智和沧桑。
她原也是个小官之女,进宫起便服侍太后,太后喜爱她,曾心疼她说到了年岁就放她出宫,或给她指个官宦人家,或让她好好和家人团聚。
可她也见过太后娘娘的手段,从前与她一起是掌事宫人的云氏,平日里太后娘娘离不开她,可只因多嘴妄议了一句话,被人当着她的面拖了出去。再见到云氏时她已经疯疯癫癫,明明还不到二十五的人,却同六十老妪,浑身残废,又聋又哑。
皇太后越是静默,吕蝉衣的身子就颤抖得越厉害。
连空气都利得像刀。
正当此时,殿外珠帘忽然被挑起,有黄门扯了尖细的声嗓“太后娘娘,大皇子殿下来了!”
吕蝉衣身上一轻,有什么禁锢松脱了。
皇太后道“还跪着做什么,给行哥儿备茶。”
吕蝉衣恍若死里逃生,挟着一身冷汗连连叩首,这才退出殿外,见到大步流星而来的大皇子李意行,身后有几个小黄门托盘盏跟随着,吕蝉衣不敢多看,朝李意行无比感激地行了个大礼。
李意行明了“吕姑姑慢走。”
皇太后脸上堆满笑意“你这小子,还知道回来看我这老婆子。”
“祖母说的哪里话。”李意行淡笑了笑,“是孙儿思虑不周,让皇祖母担忧了。”
皇太后听言,也不答话,只是慢悠悠抿了一口茶。
宫里人皆知,太后突然静默,便是不满意了。
斟酌片刻,李意行继续道“那些危险之事孙儿都让别人去办了,孙儿只是赶着节下,在京城各处游玩了一番。”
“孙儿当时想着还有半个月皇祖母就该礼佛完,趁着雨季未至,给祖母狩了几块好皮子。不想花朝过了半月皇祖母才出关,如今天气阴晴不定,这皮子正好给皇祖母保暖了。”
说着朝后递了个眼色,小黄门端着那方长长的漆木托盏上来,揭开红绸,几方雪狐皮毛莹白如雪。
皇太后神色缓和几许“拿下去吧。”
说完又深深叹了口气“开春以来有流民作乱,你究竟去做了什么,以为哀家会不知道?你可有多带些人?伤了没有?事情可查清楚了?其中可有别的乱子?”
每逢开春便有流民作乱,只是今年闹的时间太长,都到暮春了,这还是各地官府最头疼的一件事。
皇太后腥风血雨几十年,什么没见过?
她可不是几方皮毛就能哄过去的那些后宫妇人。
李意行无奈地笑“真是什么都逃不过皇祖母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