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了祭坛后面狭窄的洞口以后,我们又来到了一个比较大的石室里面,这个石室里面的陈列跟刚才的完全不同,这个石室里面都是一些金器,甚至还有传说中的十二金人。
当然十二金人实际上是铜制品,本来也有一些人怀疑这个十二个巨大的金人被藏到了始皇陵之中,如今亲眼得见,不由得一阵感慨,十二个金人都比我们还高一些,听闻采用了地坑法来进行制作而成。
小道士观察以后,诧异的说道“这十二个金人前面跟后面都有篆文,只不过我可没见过这种古文字,实在是辨认不出来。”
闻言我也凑上前看了一下,上面确实有用小篆写的铭文,但是由于我们很少接触到这种古代文字,所以根本不认识这些铭文到底记述了什么内容。
“听闻当时始皇帝铸造着十二金人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半夜梦到神仙指点之类的。”
对于这个传说我也有所耳闻,据传有一天,秦始皇正在阿房宫中休息。突然,梦到天气大变,天空昏暗无光,并且伴有鬼神妖魔作怪,于是他非常惊恐害怕。
正在他手足无措之际,忽然有一个白发苍苍、长髯飘飘的老道来到他的面前。这个老道精神矍铄,神采奕奕。
他挥动着后中的拂尘,指点迷津道制十二金人,方可稳坐天下。说完,随着眼前金光一闪,老道人便不见了。秦始皇也从梦中惊醒了。他梦醒后,宁可信其有,也不信其无,立即下令将全国的兵器收到咸阳,铸成了12个铜人。
对于这个传说现在是无处考证了,除非始皇帝还没有死,能够在主墓室里面直接做出证明,只是这样的事情很显然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情。
望着十二金人浑然一体,不得不佩服当时的工匠能够开动大脑,想出来这么多实用的办法,并且还把这些技艺通过这种方式流传到了后世。
不过看着这里的十二金人,我不由得有点犯狐疑,在上一个石室里面是木质的朱漆大门,而这里却坐落着十二金人,总感觉这一切不是巧合,不然的话完全可以把金人跟其他的东西摆放在一起,这样的话不是更加的节约地方,不过这么大的石室只放十二金人,以及一些金银器皿,倒是让我有点想不通。
小道士看着我发呆,在一旁问我道“怎么了,在想什么事情,难道这十二金人有什么不妥吗?”
“没有什么不妥,只是我觉得用这么大的石室来存放十二金人有点蹊跷,这么大的石室不光只是为了存放始皇帝喜欢的东西的吧。”
经过我这么一分析,小道士也好奇的坐在其中一个金人下面,仰头打量着金人的样子不由得好奇的说道“这些金人貌似都是一个面孔啊,难道是一个模子出来的。”
根据史料记载,这种地坑铸造法,还真的就是一个模子出来的,地坑法就是在地下挖个大坑,依坑做成范模,铸成后破坏范模,挖开地坑,将铸器拖出来。铸器小容易拖出来运走,铸器太大,拖出坑又成了问题。铸一个可以不计余力,批量浇铸就不能不考虑这个问题。聪明的设计者想出了办法在地面上筑台,在台中心做范,铸成后破坏筑台,铸器即可容易运走。铸下一个时,补好筑台,重做范模。秦十二铜人想必就是用这种方法铸成的。
聪明的设计者仿照“将军盔”的原理在范模台上做了个大形固定钳锅,再让铜液溶化后能够自行流出,注入地坑范模中。不断地对钳锅烧火加温使铜块溶化流出,再不断地投以铜块,这样以来就形成了泉注式的铜水,浇铸问题也就解决了。
这些金人肯定就是一个模子出来了,不过这个人的样子究竟是模仿的谁,这个倒是我现在没有想清楚的,很有可能是当时做十二金人的工匠按照自己的模样做的,毕竟没有人敢用始皇帝的样子来做成金人,这种做法根本行不通,恐怕做出来都要被车裂了。
不过这个工匠的最后的命运到底如何,我无从得知,但是他的样子却用这种金人的方式永远的留存了下来,这倒也不失为一种永存。
小道士听到我给他科普的地坑铸造法,一脸震惊的看着我问道“你怎么懂得这么多,你们风水上还要学习古代的铸造的知识吗?”
对于这个我实在是不忍心打击小道士,其实这一切都是我平时浏览书籍看到的,我这个人没有别的爱好,除了研习风水书籍以外,还喜欢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对于书籍里面记载的事情我都比较好奇。
我对小道士说道“看样子这个十二金人的下落倒是确定了,不过始皇陵放这个十二金人是为了什么,难道也是为了当做镇压骊山的金人。”
对于我的推测,小道士摊手道“这我哪里知道,要是你懂得这些铭文的内容,或许我们就能破译这个上面的内容了。”
其实对于十二金人的用途,对于我们来讲也并没有什么用,现在可以确定的是我们走的路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不过直到小道士惊讶的说道“这里怎么又有一道门?”
闻言我急忙凑上前,看到一个石头门,被鎏金的技术上面金灿灿的,看起来就跟金门一般,不过我心里知道这个不过就是鎏金的手艺制造了一层薄薄的金漆,但是即使是这样,这个门的出现还是让我陷入了沉思,难道刚才的那个木门出现的并非偶然,这个墓葬里面除了那个朱漆木门以外,还有其他的门!
怀着忐忑的心情,我提出了一个比较大胆的想法,我对小道士说道“你说会不会是始皇帝为了符合阴阳五行,制造了五个不同的门?”
“你的意思金木水火土,这个陵墓里有五个这种门,而真正能够抵达主墓室的或许只有其中一个门,而其他的门通往的肯定是死亡。”
通过了祭坛后面狭窄的洞口以后,我们又来到了一个比较大的石室里面,这个石室里面的陈列跟刚才的完全不同,这个石室里面都是一些金器,甚至还有传说中的十二金人。
当然十二金人实际上是铜制品,本来也有一些人怀疑这个十二个巨大的金人被藏到了始皇陵之中,如今亲眼得见,不由得一阵感慨,十二个金人都比我们还高一些,听闻采用了地坑法来进行制作而成。
小道士观察以后,诧异的说道“这十二个金人前面跟后面都有篆文,只不过我可没见过这种古文字,实在是辨认不出来。”
闻言我也凑上前看了一下,上面确实有用小篆写的铭文,但是由于我们很少接触到这种古代文字,所以根本不认识这些铭文到底记述了什么内容。
“听闻当时始皇帝铸造着十二金人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半夜梦到神仙指点之类的。”
对于这个传说我也有所耳闻,据传有一天,秦始皇正在阿房宫中休息。突然,梦到天气大变,天空昏暗无光,并且伴有鬼神妖魔作怪,于是他非常惊恐害怕。
正在他手足无措之际,忽然有一个白发苍苍、长髯飘飘的老道来到他的面前。这个老道精神矍铄,神采奕奕。
他挥动着后中的拂尘,指点迷津道制十二金人,方可稳坐天下。说完,随着眼前金光一闪,老道人便不见了。秦始皇也从梦中惊醒了。他梦醒后,宁可信其有,也不信其无,立即下令将全国的兵器收到咸阳,铸成了12个铜人。
对于这个传说现在是无处考证了,除非始皇帝还没有死,能够在主墓室里面直接做出证明,只是这样的事情很显然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情。
望着十二金人浑然一体,不得不佩服当时的工匠能够开动大脑,想出来这么多实用的办法,并且还把这些技艺通过这种方式流传到了后世。
不过看着这里的十二金人,我不由得有点犯狐疑,在上一个石室里面是木质的朱漆大门,而这里却坐落着十二金人,总感觉这一切不是巧合,不然的话完全可以把金人跟其他的东西摆放在一起,这样的话不是更加的节约地方,不过这么大的石室只放十二金人,以及一些金银器皿,倒是让我有点想不通。
小道士看着我发呆,在一旁问我道“怎么了,在想什么事情,难道这十二金人有什么不妥吗?”
“没有什么不妥,只是我觉得用这么大的石室来存放十二金人有点蹊跷,这么大的石室不光只是为了存放始皇帝喜欢的东西的吧。”
经过我这么一分析,小道士也好奇的坐在其中一个金人下面,仰头打量着金人的样子不由得好奇的说道“这些金人貌似都是一个面孔啊,难道是一个模子出来的。”
根据史料记载,这种地坑铸造法,还真的就是一个模子出来的,地坑法就是在地下挖个大坑,依坑做成范模,铸成后破坏范模,挖开地坑,将铸器拖出来。铸器小容易拖出来运走,铸器太大,拖出坑又成了问题。铸一个可以不计余力,批量浇铸就不能不考虑这个问题。聪明的设计者想出了办法在地面上筑台,在台中心做范,铸成后破坏筑台,铸器即可容易运走。铸下一个时,补好筑台,重做范模。秦十二铜人想必就是用这种方法铸成的。
聪明的设计者仿照“将军盔”的原理在范模台上做了个大形固定钳锅,再让铜液溶化后能够自行流出,注入地坑范模中。不断地对钳锅烧火加温使铜块溶化流出,再不断地投以铜块,这样以来就形成了泉注式的铜水,浇铸问题也就解决了。
这些金人肯定就是一个模子出来了,不过这个人的样子究竟是模仿的谁,这个倒是我现在没有想清楚的,很有可能是当时做十二金人的工匠按照自己的模样做的,毕竟没有人敢用始皇帝的样子来做成金人,这种做法根本行不通,恐怕做出来都要被车裂了。
不过这个工匠的最后的命运到底如何,我无从得知,但是他的样子却用这种金人的方式永远的留存了下来,这倒也不失为一种永存。
小道士听到我给他科普的地坑铸造法,一脸震惊的看着我问道“你怎么懂得这么多,你们风水上还要学习古代的铸造的知识吗?”
对于这个我实在是不忍心打击小道士,其实这一切都是我平时浏览书籍看到的,我这个人没有别的爱好,除了研习风水书籍以外,还喜欢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对于书籍里面记载的事情我都比较好奇。
我对小道士说道“看样子这个十二金人的下落倒是确定了,不过始皇陵放这个十二金人是为了什么,难道也是为了当做镇压骊山的金人。”
对于我的推测,小道士摊手道“这我哪里知道,要是你懂得这些铭文的内容,或许我们就能破译这个上面的内容了。”
其实对于十二金人的用途,对于我们来讲也并没有什么用,现在可以确定的是我们走的路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不过直到小道士惊讶的说道“这里怎么又有一道门?”
闻言我急忙凑上前,看到一个石头门,被鎏金的技术上面金灿灿的,看起来就跟金门一般,不过我心里知道这个不过就是鎏金的手艺制造了一层薄薄的金漆,但是即使是这样,这个门的出现还是让我陷入了沉思,难道刚才的那个木门出现的并非偶然,这个墓葬里面除了那个朱漆木门以外,还有其他的门!
怀着忐忑的心情,我提出了一个比较大胆的想法,我对小道士说道“你说会不会是始皇帝为了符合阴阳五行,制造了五个不同的门?”
“你的意思金木水火土,这个陵墓里有五个这种门,而真正能够抵达主墓室的或许只有其中一个门,而其他的门通往的肯定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