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衡一番点评,十七位知县就分成了两派,所谓先进鄙视后进,任何时候,挂车尾都是让人歧视的。康平知县就觉得一下子,自己没同盟了。
刘衡说完之后,看向所有知县,“圣上对辽州寄予厚望,诸位想必都是为国分忧之心迫切。本官不能冷了诸位为圣上分忧的一片热血,更不能让尽心做事的同僚们寒心。本官初任知州,午夜梦回,想到三年后吏部考核,本官该如何为诸位同僚撰写评语?”
所有县令们一惊,眼睛齐刷刷看向刘衡你打算怎么考评我们?
刘衡拿起了发给大家的那张纸,“本官觉得,诸位同僚皆是有为之人,而有大家的治理,想来百姓生活必定蒸蒸日上,钱粮税收必能如期完成。所谓人人心中一杆秤,这秤砣,就是老百姓。本官决定,每年给诸位同僚考核一次。”
刘衡讲了一套辽州对知县们考核评定的标准,什么标准?用你妹自身实力说话。
对照吏部对官员的考核标准,对照你们自己县里做出的成绩,对照县内百姓们的期待,每年先评出三位优秀知县。
“咱们不用跟其他县比,就跟自己县比。比如新野县,去年收粮多少,今年收粮增加了多少,增加了几成。增产多的自然是大家兴农之功。辽州将做三块优秀知县的匾额,选出优秀知县后,本官就将这匾额亲自送到优秀知县的县衙去。待到三年吏部考核时,凡是入选过优秀知县的,本官一律给出上上考评。”
吏部考评,有上上、上中、上下等,只要是上中以上,就有了升迁机会。哪个愿意在七品芝麻官上熬到白头呢?刘衡这个保证,让十七位知县们都心头一跳,尤其是几位进士出身的,他们若是升迁,进六部机会也更大啊。
“自然,若是连续三年评选皆是末尾,那本官在吏部考核时,也会给出下下考评。”
他话音一落,就有差役抱了三块长匾额进来,众人就看到金光闪闪四个大字“优秀知县”,下面一行小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匾额长度,一个成人两臂张开还捏不住,挂在县衙大堂上,别提多拉风了。
颜汐参照现代的剪彩仪式,还给匾额装饰了大红花,而最实在的,被评为优秀知县,可以奖励一百两白银。
这可是名副其实的名利双收啊,知县们要是不贪腐,一年未必能攒下一百两,这可不是小数目了。
有些踏实干事、不善钻营的知县,更是激动得两眼冒泪花。他们做的不比别人差,可是一上面没人,二不会奉承上官,三还不知道钻营。
每次吏部来考核,人家有门路的就开始四处奔走送礼。像虎牢关的知县,都做到头发花白了,连做了十四年,还是在知县位置上稳如狗,年年为北蛮叩关提心吊胆。
刘衡这法子若是说到做到,那他们就不用担心被压制了啊。
而且,这些知县们相信刘知州这些话不是瞎说的。圣上都褒奖他清正廉明、是个能臣了,户部查账的官员还刚走呢,谁不知道刘知州虽然吃相不好看,但是绝对不往自己口袋里捞钱。最关键的是,大家都知道了,刘知州人家不缺钱,人家那夫人简直是善财童子转世的。
家中有门路的知县,也不敢不拿刘衡的话当回事。人家在新野还是七品小知县时,就敢跟当时的安王当时的知州对着干,现在,他更敢了啊。
就算他们打通了吏部关系,刘衡这个直属领导给你盖个下下等评价,别人也不敢升你。毕竟谁也不想为点小钱搭上自己的前程。
所以,应该怎么办?
没啥好说的了,要想升职,就得好好做事。
“既然诸位同僚都明白本官的意思了,那么,我们就以新野和黄龙为例,等会儿请徐县令为大家讲讲新野是如何做的。汪同知也会跟大家说说今年粮食增产,我们请了老农们汇总的经验。大家听完之后,各自根据本县情况提交一份建言书。就根据本县情况,想想有什么可做的。可教化有方,可养殖有道,可增产有术,县内有土产的更要赶紧呈报。”
“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无心者只会哀叹千难万难。我辈为官一任,自然应该造福一方,方不负头上的乌纱帽、不负朝廷的俸禄,不负圣上的期望。”
“是,谨遵大人教诲。”十七个知县齐声答道。
“好,那本官就不多说了,大家先讨论一下吧。明日下午开始,若有何想法,皆可来找本官商谈。”刘衡说着,起身和汪同知先行离开,大堂上一下子就只剩下了十七个知县和他们后面负责记录的书吏们。
这次议事,只安排了三天时间。也就是说,从今日开始,这群县令们就得夜以继日地学学学、说说说,最后交出一份计划书再离开。
颜汐头一次觉得,古代这知县一言堂也有一言堂的好处。要是知县是个实干又明白的,他下了决定就可以调动全县资源干起来,不会有人掣肘。
刘衡做新野知县时,徐穆杰就是新野的主簿。所以,他不仅说了自己的经验,还将自己从刘衡那里学到的经验一起分享了。
大到如何集结商队,县衙如何出面做中间商,不对,是如何做中间人,给商队一些什么样的政策便利,让商队让利;县衙再将商队让出的这些利益,用于县内百姓民生建设,可招募徭役干活,可采购物资转售,让百姓们生活安稳。
小到知县如何与百姓交谈,才能从他们嘴里听到实话,如何收编县内的泼皮混混为我所用。一句话总结没有没用的人,只看会不会用人。
听完之后,这些知县们就觉得自己又开了眼界。要是按士大夫心里,那些泼皮混混怎么能用呢?强行从商队手里征税不是强买强卖吗?但是,人家商队没意见,商队觉得得到便利了,官衙有钱了,百姓得到实惠了,好像,这些办法也不是不能用啊。
再联想到刘知州为了捞钱,连办文会收钱的事都做出来了,知县们就觉得,一扇扇新大门,在自己面前打开了。
刘衡一番点评,十七位知县就分成了两派,所谓先进鄙视后进,任何时候,挂车尾都是让人歧视的。康平知县就觉得一下子,自己没同盟了。
刘衡说完之后,看向所有知县,“圣上对辽州寄予厚望,诸位想必都是为国分忧之心迫切。本官不能冷了诸位为圣上分忧的一片热血,更不能让尽心做事的同僚们寒心。本官初任知州,午夜梦回,想到三年后吏部考核,本官该如何为诸位同僚撰写评语?”
所有县令们一惊,眼睛齐刷刷看向刘衡你打算怎么考评我们?
刘衡拿起了发给大家的那张纸,“本官觉得,诸位同僚皆是有为之人,而有大家的治理,想来百姓生活必定蒸蒸日上,钱粮税收必能如期完成。所谓人人心中一杆秤,这秤砣,就是老百姓。本官决定,每年给诸位同僚考核一次。”
刘衡讲了一套辽州对知县们考核评定的标准,什么标准?用你妹自身实力说话。
对照吏部对官员的考核标准,对照你们自己县里做出的成绩,对照县内百姓们的期待,每年先评出三位优秀知县。
“咱们不用跟其他县比,就跟自己县比。比如新野县,去年收粮多少,今年收粮增加了多少,增加了几成。增产多的自然是大家兴农之功。辽州将做三块优秀知县的匾额,选出优秀知县后,本官就将这匾额亲自送到优秀知县的县衙去。待到三年吏部考核时,凡是入选过优秀知县的,本官一律给出上上考评。”
吏部考评,有上上、上中、上下等,只要是上中以上,就有了升迁机会。哪个愿意在七品芝麻官上熬到白头呢?刘衡这个保证,让十七位知县们都心头一跳,尤其是几位进士出身的,他们若是升迁,进六部机会也更大啊。
“自然,若是连续三年评选皆是末尾,那本官在吏部考核时,也会给出下下考评。”
他话音一落,就有差役抱了三块长匾额进来,众人就看到金光闪闪四个大字“优秀知县”,下面一行小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匾额长度,一个成人两臂张开还捏不住,挂在县衙大堂上,别提多拉风了。
颜汐参照现代的剪彩仪式,还给匾额装饰了大红花,而最实在的,被评为优秀知县,可以奖励一百两白银。
这可是名副其实的名利双收啊,知县们要是不贪腐,一年未必能攒下一百两,这可不是小数目了。
有些踏实干事、不善钻营的知县,更是激动得两眼冒泪花。他们做的不比别人差,可是一上面没人,二不会奉承上官,三还不知道钻营。
每次吏部来考核,人家有门路的就开始四处奔走送礼。像虎牢关的知县,都做到头发花白了,连做了十四年,还是在知县位置上稳如狗,年年为北蛮叩关提心吊胆。
刘衡这法子若是说到做到,那他们就不用担心被压制了啊。
而且,这些知县们相信刘知州这些话不是瞎说的。圣上都褒奖他清正廉明、是个能臣了,户部查账的官员还刚走呢,谁不知道刘知州虽然吃相不好看,但是绝对不往自己口袋里捞钱。最关键的是,大家都知道了,刘知州人家不缺钱,人家那夫人简直是善财童子转世的。
家中有门路的知县,也不敢不拿刘衡的话当回事。人家在新野还是七品小知县时,就敢跟当时的安王当时的知州对着干,现在,他更敢了啊。
就算他们打通了吏部关系,刘衡这个直属领导给你盖个下下等评价,别人也不敢升你。毕竟谁也不想为点小钱搭上自己的前程。
所以,应该怎么办?
没啥好说的了,要想升职,就得好好做事。
“既然诸位同僚都明白本官的意思了,那么,我们就以新野和黄龙为例,等会儿请徐县令为大家讲讲新野是如何做的。汪同知也会跟大家说说今年粮食增产,我们请了老农们汇总的经验。大家听完之后,各自根据本县情况提交一份建言书。就根据本县情况,想想有什么可做的。可教化有方,可养殖有道,可增产有术,县内有土产的更要赶紧呈报。”
“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无心者只会哀叹千难万难。我辈为官一任,自然应该造福一方,方不负头上的乌纱帽、不负朝廷的俸禄,不负圣上的期望。”
“是,谨遵大人教诲。”十七个知县齐声答道。
“好,那本官就不多说了,大家先讨论一下吧。明日下午开始,若有何想法,皆可来找本官商谈。”刘衡说着,起身和汪同知先行离开,大堂上一下子就只剩下了十七个知县和他们后面负责记录的书吏们。
这次议事,只安排了三天时间。也就是说,从今日开始,这群县令们就得夜以继日地学学学、说说说,最后交出一份计划书再离开。
颜汐头一次觉得,古代这知县一言堂也有一言堂的好处。要是知县是个实干又明白的,他下了决定就可以调动全县资源干起来,不会有人掣肘。
刘衡做新野知县时,徐穆杰就是新野的主簿。所以,他不仅说了自己的经验,还将自己从刘衡那里学到的经验一起分享了。
大到如何集结商队,县衙如何出面做中间商,不对,是如何做中间人,给商队一些什么样的政策便利,让商队让利;县衙再将商队让出的这些利益,用于县内百姓民生建设,可招募徭役干活,可采购物资转售,让百姓们生活安稳。
小到知县如何与百姓交谈,才能从他们嘴里听到实话,如何收编县内的泼皮混混为我所用。一句话总结没有没用的人,只看会不会用人。
听完之后,这些知县们就觉得自己又开了眼界。要是按士大夫心里,那些泼皮混混怎么能用呢?强行从商队手里征税不是强买强卖吗?但是,人家商队没意见,商队觉得得到便利了,官衙有钱了,百姓得到实惠了,好像,这些办法也不是不能用啊。
再联想到刘知州为了捞钱,连办文会收钱的事都做出来了,知县们就觉得,一扇扇新大门,在自己面前打开了。